新課程背景下初中語文群文閱讀策略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群文閱讀有著和新課標相同的目的,開展語文學科的教育目標就是要從全方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群文閱讀策略的實施能夠實現讓學生感悟語文知識的同時,把自身理念和閱讀資料有機結合到一起,通過有針對性的學習活動,最終實現個性化、全面化發展。
【關鍵詞】新課程背景 初中語文 群文閱讀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0)33-0086-02
近年來興起了許多閱讀教學方法,其中就包括群文閱讀法,和傳統的單篇教學方法有所不同,群文閱讀是把文本視野從單篇引伸向多篇。這一教學方式的應用最早起源于臺灣地區,在實踐操作以后得到了劇烈反響。從新課改實施以后,閱讀教學不再局限于單篇教學,更加注重起整本書的教學,主題閱讀教學、單元閱讀教學等新模式應運而生,群文閱讀也是如此,在開展實踐教學時都是把某一貫穿主線組合成多文本。
1.群文閱讀教學的作用
1.1提高學生的實際閱讀量
于初中生而言,初中時期是最重要的成長受教育時期,在這個階段的語文核心教育目標就包括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人文意識,教師不僅要做好引導教育,還要讓學生掌握好有效的學習方法[1]。閱讀教學就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部分,由此可見增加學生實際閱讀量的重要意義,群文閱讀教學的實施,可以不斷擴展學生的閱讀量,同時還可以開拓其閱讀覆蓋面,有利于積累人文知識,對學生發展具有重要影響和作用。
1.2調動學生的閱讀積極性
在以往的閱讀教學過程中,閱讀教材單一化且教師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來進行詳細講解,課堂教學氛圍枯燥且乏味,很難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以及積極性,同時以教師作為主導者,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灌輸,違背了新課改的教育理念。群文閱讀教學不管是從選材還是時間方面都具備較強的靈活性,可以給學生提供充足的自主思考和探索時間,以此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與積極性。
1.3奠定學生終身閱讀基礎
閱讀是語文學習的必經之路,也是語文教學活動的載體,通過閱讀可以增長學生的知識、經驗,明白得失、榮辱。因此,初中語文教師引導學生進行群文閱讀,就一個主題的多層次、多視角閱讀,可以發散學生的思維,拓展學生思考問題的方法,幫助學生構建多角度、多方面分析問題的習慣,奠定學生終身閱讀的基礎,磨練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的實際閱讀效果。
2.新課程背景下初中語文群文閱讀策略
群文閱讀在形式上看似與傳統閱讀教學基本一致,但是群文閱讀卻有著其獨特的優勢。鑒于傳統初中語文閱讀文章少而精,學生思維面窄,沒有更多延伸和思考的空間,進行群文閱讀的應用,可以彌補單篇文章閱讀的弊端,幫助學生從一個角度走向另一個角度,從課堂拓展到課外,實現聚焦課堂,貼合學生生活,又滿足學生個性化發展,提升學生閱讀效果的目的。
2.1圍繞主題,重視閱讀思考
在進行實踐教學的過程中,要重視起根據閱讀材料進行提問,幫助學生整理凌亂的思緒,同時產生思維碰撞。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設計的問題也要講究不同的類型以及提問方式,例如以問題為引導,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促使閱讀學習具備目的性、針對性,讓學生一邊閱讀一邊搜集有用的信息,經過長久的積累,學生學會主動把上下文進行聯系,準確找到關鍵信息[2]。在閱讀完成以后,教師還要再提出一個問題,目的就在于對學生的閱讀成果進行檢驗,看其是否真正掌握了閱讀學習方法。其次,還可以把多篇文章進行綜合,引導學生尋找異曲同工之處,進一步激發學生進行自主思考,不斷深化對閱讀材料的理解和記憶。最后,教師可以結合教材中的單元主題,如“四季美景”,教師就可以收集一些適合初中生閱讀的篇目,讓學生進行群文閱讀。同時,教師也可以根據單元主題的性質和特點,諸如:寫景抒情、語言風格、托物言志等,將群文進行分類,以此增強學生的閱讀效果。此外,初中語文教師也可以根據體裁進行分類,諸如:散文、說明文、文言文、古詩詞等,讓學生以此進行群文閱讀,引導學生對比思考,提升學生的閱讀效果。
2.2 基于教學目標的引導學生扎實閱讀
目標屬于行動的指南,因此,初中語文的群文閱讀具體教學時,提高教學效益與明確清晰的教學目標有著直接關系。因此,語文教師在具體上課前,需明確群文的思想情感以及主旨大意的設計,將教學目標作為引領,以促使學生進行群文閱讀時,能夠扎實地閱讀。因此,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對于認知能力相對較差的學生,想要使其實現通透的閱讀通常是不可能的,基于此,語文教師需將群文閱讀的目標與閱讀文本都分享至班級的微信群中,并引導學生課前以自讀自悟的方式,完成相應的閱讀目標。例如,以說明文為例如,教師精選出《說屏》、《中國石拱橋》、《橋之美》、《故宮博物院》等文本。根據這幾篇文本,教師提出以下閱讀目標:以課前自主閱讀,說出說明文具備的四大特點及其相關說明方法。通過目標的引領,每位學生可有的放矢的在課前進行群文閱讀,從而使學生實現扎實閱讀。
2.3溝通情感,加強閱讀理解
文本閱讀其實就是積累知識、深化理解、情感體驗的過程,積極的情感是促進理解的推動力,進行實踐教學時,引導學生帶著感情朗讀、全神貫注投入都是情感溝通的體現。以《項脊軒志》的教學為例,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對文本進行反復朗讀找到其中的細節描寫,在這一過程中,強化自身語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感悟作者想要表達的真情實感。在對細節描寫進行深入研究時,置身于作者構建的情境當中,這時就能激發出學生和作者的情感共鳴。同時,為了實現情感閱讀的教學目標,語文教師還能組織引導學生根據群文當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開展深情交流。將深情交流作為契機,學生在群文閱讀中,其思想情感產生的感悟也會變得更為真切,例如,教師將“愁”作為主題進行古詩文的群文閱讀活動,并在該群文閱讀的活動當中,讓學生以交流的方式,對國愁、鄉愁、哀愁等進行透徹且準確的理解。另外,群文閱讀和魯迅先生所提出的教學理念相契合,將群文閱讀的教學方式作為推手,不僅可以使中學生的閱讀速度得到顯著提升,而且還能使閱讀廣度實現有效拓展??傊?,群文閱讀的教學開展,不僅可以使學生實現泛覽群書,從博至專,而且還能在多樣化的閱讀中汲取營養,實現茁壯成長。 初中階段的學生正處于人生的叛逆期,對未來充滿了憧憬,但是對自己卻沒有明確的認識,這就容易產生各種心理問題,因此初中語文教師可以和學生進行情感溝通,為學生選擇一些有關家庭教育、青春期教育等方面的文章,引導學生進行閱讀,既有利于學生正確地認識青春期問題,表達自己的感情與訴求,也能夠增強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感同身受,提高學生的閱讀效果。許多作家的名篇其實也是作者的親身經歷或是自身的感悟,不僅貼近學生的生活,符合學生的心理預期,也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實用性,對于初中生有著很強的實際意義,諸如:《名人傳》、《童年》、《傅雷家書》等,這些作品不僅具有很強的文學性,同時也能夠引導學生健康成長。
2.4巧設問題,深入閱讀探究
在第一次閱讀完文本以后,學生會對整體文章有大概的掌握,知道了作者想要表達怎樣的思想感情,這時還需要在教師的引導下,帶領學生進行更加深入的思考,教師要給學生提一些富有深意、關聯比較的問題,在調動其主觀能動性的同時,讓學生散發思維,繼續深入挖掘文本中潛在的知識,并站在不同角度去思考看待問題,進一步對文本做出探究質疑以及鑒賞評價。例如在進行《裝在套子里的人》教學時,教師可以給學生提出問題別里科夫把自己裝進套子的目的是什么?《項脊軒志》中“萬籟有聲”“冥然兀坐”,包括了哪些“聲”?書齋的氛圍是清幽、寧靜的,在文章中所描繪的景象是“萬籟俱靜”,可是作者為什么要用“萬籟有聲”這個詞語呢,他想表達什么?[3]賈誼的《過秦論》和杜牧的《阿房宮賦》,有何異曲同工之處?在實施群文閱讀教學法時,設計的問題要緊密結合教學內容,根據學生的個體發展情況,找到其發展特征,并制定出具備針對性的教學策略,讓學生在完成任務的同時取得成就感,使其感受到成功的愉悅,對于培養語文情感有著不容小覷的作用。
2.5 基于群文要素的以讀促寫
新課程下,寫作的教學理念更主張學生的自主命題與自由表達,但大部分學生都無法明確自己的寫作與立意,其中最有效快捷的方式就是讓學生從閱讀當中對寫作進行挖掘。將群文閱讀作為教學的出發點,從多文本議題作文入手,準確把握議題,從而在群文閱讀中實現寫作教學。初中階段的寫作,其不僅要求課內的寫作素材積累,而且還注重課外的素材積累,因此,在群文閱讀的教學中,不僅需注重學生的具體閱讀量,而且還需關注學生寫作素材的積累來源。同時,教師需積極鼓勵學生在群文閱讀當中積累不同文本,并將其運用于寫作中,并適當地指導學生在閱讀當中學習寫作,在閱讀中積累足夠的寫作素材,從而使學生在具體寫作中,不會出現缺少寫作素材的狀況。另外,以讀促寫還表現為文章的語言修辭、結構、選文寫作的手法等。例如,對“千古話離愁”實施群文閱讀時,教師可選擇李煜《虞美人》、李白《秋浦歌》、李清照《武陵春》、《醉花陰》等詩詞的閱讀,對古人世界中的“離愁”進行感悟,并指導學生對古人表現出的“離愁”進行總結,古人通常會以夸張、比喻等修辭手法抒情,學生也可通過該修辭手法,寫出一篇描寫自己愁緒的文章。通過“讀”與“寫”相結合,不僅可以使學生閱讀的成功轉變為寫作能力,而且還能使群文閱讀的效果得到有效提高,從而使課堂閱讀的效果得到有效提高。
2.6 課內閱讀與課外閱讀相結合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當中明確提出:需注重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促進學生閱讀面的擴大、閱讀量的增加、閱讀品味的提高。強化課外閱讀,組織各種課外的閱讀活動,從而為學生營造交流與展示的機會。目前,初中語文的閱讀教學中,大多數教學活動都是根據課內閱讀實施的。課內閱讀通常是初中生學習語文的主要陣地,但是,大部分教師只是關注學生在課內的閱讀學習,而忽略了課外閱讀的學習與指導,這就致使學生在課外進行閱讀的時候,通常處于自由、盲目的狀態。對于課外閱讀而言,其屬于閱讀教學中的重要部分,通常對學生全文閱讀能力的提升有著重要影響。同時,課外閱讀的開展,不僅能實現學生閱讀知識面的擴大,而且還能為課內的閱讀教學提供豐富的閱讀素材,從而使課內閱讀的教學效果得到有效提高。因此,語文教師在進行群文閱讀教學時,需注重課內與課外的結合,以實現一篇帶動多篇、一本帶動多本的良好閱讀效果,從而實現“大語文觀”的教學。例如,對《詩經二首》當中的《蒹葭》、《關雎》屬于課內閱讀的篇目,主要是歌詠愛情。為了使學生更深刻的體會到詩中歌詠的愛情美好及其語言特點,教師可為學生列出《衛風·木瓜》、《邶風·靜女》、《衛風·氓》等相關課外閱讀書目,將其作為課內閱讀書目的補充。通過教師的引導,不僅可以使學生的課外閱讀更具針對性,不會感到盲目,而且還能深刻、全面地了解到殷周時期的婚姻與愛情狀況,從而使群文閱讀的教學質量得到有效提高。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新課改以后,傳統的教學方法急需得到改進加強,教師需積極扭轉教學觀念,通過應用先進的教學手段不斷提高教學質量以及效率。群文閱讀教學法的實施,在很大程度上激發出學生的閱讀興趣與積極性,學生的主體作用得到發揮,同時學會進行自主思考、合作交流,不斷提高初中語文閱讀學習水平。
參考文獻:
[1]李元本.新課標背景下的初中語文群文閱讀教學策略淺談[J]. 現代語文(教學研究版), 2017(10):132-133.
[2]杜俊.中學語文課堂群文閱讀教學選文策略實踐再探索[J]. 散文百家:下, 2017(1).
[3]梁麗.淺談群文閱讀中課內閱讀與課外閱讀的結合策略[J]. 都市家教(下半月), 2017(1):293.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531166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