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別的哀惋和失落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何標
親友逝世,我自然會有悲戚和傷感,但對抱有過某種期待親友的絕別,則另有一番哀惋和失落。鐘鐵民的去世,就同時有這兩樣心情。
1995年底,赴臺參加先父逝世40周年學術研討會時,表姐林海音聽說我會后要去屏東一行,就建議順便參訪高雄美濃的鐘理和紀念館,并親自打電話給鐘鐵民,告之我將去訪問。鐵民表示歡迎,還在電話里向我說明行走路線和同他聯系辦法。
12月16日,我從屏東乘公車到美濃,轉乘計程車到達鐵民家。首先拜見當年84歲的鐘臺妹老夫人,老夫人25歲時沖破“同姓不能婚”惡俗約束,與鐘理和聯袂北上,到東北沈陽喜結良緣。家母當年則因抗拒包辦婚姻,與家父私奔南下到臺灣成親。兩位長輩的婚事經歷和他們的勇氣、性格,何其相似!所以見到鐘老夫人,就有一種見到親人的感覺。
當日,由鐵民及其夫人郭明群女士陪同,參觀了鐘理和紀念館,觀看美濃鎮東門樓舊址,參訪鐵民好友朱邦雄先生家中的陶瓷車間和陶瓷藝術作品陳列室,然后同去飯店參加鎮文化中心舉辦的聚餐會。當晚在鐵民家敘談并留宿。因我在臺北另有約會,次日晨鐵民夫婦駕車送我到旗山鎮,話別后我乘計程車到高雄機場,飛返臺北。
在與鐵民交談中,曾邀請他同老夫人,在適當時到他的出生地沈陽和居住過5年的北京南池子緞庫后巷的鐘家故居舊地重游。我的想法是:鐵民、海音和我及我們的父母,都是居住過北京的臺灣人,都會有京、臺兩地同為故鄉的思念,如同海音創作《城南舊事》故事中蘊含著的那種情結。2010年,鐵民撰寫《北平回憶》一文(刊登在北京市臺聯的會刊《鄉音》上),證實了我的想法。文中寫道:“每次有人提到沈陽或是看到這個城市的風景照片,我心里還是會有一種特殊的感覺,好像是面對懷鄉,存有淡淡地親切和喜悅?!蔽闹袑Ρ本┑牡帮灴攫z頭、涮羊肉火鍋和串街賣玩具的挑擔以及那時許多生活細節,都還記憶猶新。
當時,鐵民對我重返“故鄉”的邀請,除表示感謝外,說老母年邁已不宜遠行;他在高雄旗美高中任教,只有暑假才有機會出行,對1996年暑期能否應邀來京,說屆時才能決定。從此,我一直期待他的到來。但年復一年,這一期待始終未能實現。
16年前的那次訪問,鐵民向我提起《鐘理和日記》中,曾對家父發表的《臺灣人的國家觀念》一文,把臺灣青年列入“無國家觀念者”表示不滿,由此在“臺灣省旅平同鄉會”召開的大會上還引起過波瀾?,F在,這篇文章已被找到,文中是這么說的:由于日本對臺灣實施“同化政策”達50年之久,致使“二三十歲以下的青年大半,認為自己是日本的臣民”;但這些臺灣青年身上有“民族血液”,“喚醒他們的民族意識并非難事”(原文見拙著《老北京臺灣人的故事》)。這些觀點今天來看,都是符合事實的。我希望能乘鐵民來京之機,進行交流和澄清,以消除多年來誤讀、誤解、誤傳所造成的影響。
在過去的16年里,我和鐵民保持著通信聯系。林海音去世后他來信說,曾去臺北參加電視臺對海音追思的節目,“頗多感慨”,并歡迎我再度去臺。當我聽到97歲高齡的鐘臺妹老夫人去世的消息,立即給鐵民寫信表達哀悼之情。直到今年2月,還收到他寄來的春節賀卡,但雙方都不再提及他來京的事。雖然我希望他能重回幼年生活之地一游,化解過去的那樁誤解,并回報對我往訪時的熱情接待,但考慮到鐵民身處的政治氛圍和他常年駝背的體質,只好把邀他來京之事,積壓在心頭了。
哪知,比我年少15歲的鐵民,在剛剛跨入古稀之年,就早早而去了!這不禁使我深浸于哀惋和失落之中,只好在這篇短文里,回首往事,思念友情,表達哀思,追悼亡友了。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7197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