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藥家鑫案”來看中國的教育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曹玉藏 崔艷
摘要:針對社會上大學生漠視生命的現象,筆者從教育方面分析了其原因,并從學校的角度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以期望改善當代大學生的生命價值觀。
關鍵詞:大學生 教育 生命價值觀 高校
轟動全國的藥家鑫的案件終于落下了帷幕,身為高校學子的藥家鑫撞人又殺人的事件,性質相當惡劣,更有女大學生大放厥詞:“我要是他,我也捅……”2009年“杭州飆車案”發生時,“官二代”同伴圍在死者身前嬉笑的場景灼痛了公眾的眼睛;去年李啟銘在校園內將兩名女生撞成一死一傷后,囂張冷漠地喊出“我爸是李剛”……所有這些,無不折射出當下個別年輕人對生命逝去的茫然與冷漠。公眾在憤怒的同時也不禁思考這樣一個問題,我們的大學生這是怎么了?我們的教育出了什么問題?
一、我國教育中出現的生命困境
1、應試教育對生命的壓抑
目前學校教育基本上是“應試教育”模式占主導地位,過分注重知識的傳授和技能的學習,忽視了對學生生命的關注。從小學開始我們就知道要用功學習,要拿好的成績。于是背著越來越沉的書包,做著永遠做不完的作業,放棄了本應該豐富多彩的童年,只為得到老師的稱贊,父母的微笑。進入大學后所接受的知識也僅限于應試的內容,諸如生存訓練、生理和心理健康教育、人際交往等基本內容卻被忽視,尤其缺乏引導學生對生命價值和生命意義的思考。
在應試教育中,我們重視知識的傳遞甚于對個人關懷,我們重視理性的訓練甚于對豐富生命的培育,我們重視嚴格的秩序甚于對創造性的關注,我們重視學生成績甚于重視學生個體生活質量的提高。我們的學生在學校教育中往往處于一種壓抑被動的狀態,他們被太多的規則與壓力所限制,個體的生命活力被忽視和壓抑,個體的生命時間和空間被剝奪。生命是靈動的個體,正因為有了這些多彩的生命,世界才變得更加美好。作為應試教育犧牲品的藥家鑫“他從小到大有的就是不斷地練琴、在地下室練琴,剩下一點時間又是父親給補習功課。”,即使他“鋼琴考過十級,還以出色的成績進入音樂學院,”但是卻對脆弱的生命做出如此殘忍的行為,他也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價。生命的自由發展被壓制了,這無意不是對生命的一種摧殘。
2、教育的功利性造成對生命的漠視
當前大學教育在市場經濟的操作下,過多地關注就業成本的打造,忽視大學生生命價值觀的教育與引導。受工具理性的影響,現代教育更傾向于功利性發展,教育的目的不是“成人”,而是追求眼前短暫的實際利益,這種傾向忽視了教育過程中“人”的活動、感受以及內在的價值追求,使教育脫離了生命本源。大學教育過于重視功利與效益,學校大批量地培養各種實用的人才輸送給市場,大學成了促進社會發展的一個有效的工具。
許多大學為了迎合市場的需求,開設了許多“短平快”的實用科目,這也成為許多學生填報志愿時首選的“熱門專業”。在這種功利主義價值觀的引導下,大學本來應該具有的人文理想逐漸為實用主義所取代,于是越來越多的人批評現在大學生的道德素質與人文素質越來越差,由于喪失了原本在大學里應該受到的精神熏陶,而變得越來越急功近利。大學生學習的根本原因是增加更多的就業籌碼,獲得相當的社會地位和經濟收入,而不是出于對生命價值和意義的追求與探尋,其結果必然造成大學生生命價值觀的異化。同為音樂大學的李穎公然聲稱“我要是他(藥家鑫),我也捅……怎么沒想著受害人當時不要臉來著?記車牌”。可見其生命價值觀的扭曲。
二、學校教育實施的途徑與對策
1、確立生命價值觀教育的理念
轉變教育觀念,確立生命價值觀教育的理念是高校開展生命價值觀教育的前提。“教育的真諦與要義在于使人獲得屬人的生命,去取得人的身份和資格,他要使人成為人…教育的根本職責在于對生命意義的追尋。”①作為大學教育來講,要逐步淡化教育的工具化和功利化傾向,進而樹立關注學生個體生命多樣性、獨特性和創造性的教育理念,不能只是關注對學生智力的開發和技能的培養,而應該將大學生真正看作是一個人,重視大學生各項非智力因素的培養,注重對大學生和諧人格的培養和教育。正如有學者指出:“教育的本質是塑造健全的人格,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在于幫助生命正常發展”。②大學教育要關注人的生命、生活、尊重人的價值,引導學生去理解生命、追求價值,實施人性化的教育。
2、實現生命教育的有效滲透
鑒于目前學生學習負擔過重的現實情況和生命教育的特點,筆者不建議將生命教育列為專門的課程,主張通過教學滲透和適時的專題教育活動相結合的方式,充分發揮學科教學、專題教育、課外活動三大載體的作用,進行生命教育。這種教育方法不僅包括將生命教育融入課程之中,也包括融入教學生活之中;不僅以內容的方式融入,也包括在方式方法上體現生命關懷。主要提供以下幾種方法:首先,教育者要提高自身的生命意識,充分挖掘各學科課程中生命教育的內涵,并有機滲透在各門學科、各個環節之中;其次,突出重點,利用課內課外相結合等方式開展形式多樣的專題教育,如生命價值觀教育,生死教育,生命安全教育等,讓學生在具體教育中體驗生命;堅持以實踐體驗為主,以活動為載體,開展豐富多彩的生命教育活動,在實踐中培養生命意識。
3、整合生命教育的知與行
生命教育的最終目的并不是讓人形成掛在嘴邊的“座右銘”,而是內化為指導人生目標的人生觀。我們發現,有些做出漠視生命、殘害生命的人的腦海中并不缺乏自己和他人的生命都很寶貴的認識;貪贓枉法、作奸犯科的人也并非不知道自己的行徑為世人所不齒。因此,對于生命內涵的理解和人生意義的把握,是既需要“知”更需要“行”的,其中最核心的環節在于個體是否將認識真正“內化”。還有的人,明明在理性層面上有著清晰的對于生命的正確態度和信念,可是遭遇到突發事件同樣會出現行為失范。藥家鑫做出那樣的舉動后也有深深的悔意,也知道自己的行為人神共憤。因此,生命教育既豐富又重要的內涵,不僅需要“內化”為個人信念,還需要實踐的“歷練”,需要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嚴于律己,對自己的行為“每日三省”,來鍛煉和鞏固自己的行為與實踐。
參考文獻:
[1]陸樹程,朱晨靜.敬畏生命與生命價值觀[J].社會科學,2008.
[2]郭靜林.當代大學生生命價值觀現狀與道德教育[J].福建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
[3]許世平.生命教育及層次分析[J].中國教育學刊,2002,(4).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24057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