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新天府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陳世松
大量歷史事實表明,遷川的客家人在定居四川的過程中,勇于確立“四海為家”的寬廣胸襟,采取主動融入的姿態,故而能盡快適應環境,在四川生根、發芽、開花、結果。這樣的創業精神,對于當前地震災區災后重建工作具有諸多值得借鑒之處。
回首當年移民路
距今340年前,即清康熙七年(1668年),四川巡撫張德地為了解決戰亂后巴蜀大地荒無人煙的緊迫問題,奏請朝廷以湖廣之民填實四川,一場歷史上罕見的“湖廣填四川”移民運動由此拉開了序幕。
在這場史無前例的移民大潮中,客家人異軍突起,稱得上是遷移大軍中的佼佼者。當時,生活在閩粵贛邊區的客家人,為了求生存、圖發展,紛紛向四川遷移。在以四川為外遷目的地的客家地區中,今廣東、江西、福建等省距離四川路途十分遙遠,里程在數千里至萬里之間,南方各省移民遷川,無論水路、陸路,旅途都十分艱辛,遷移路上困難重重。
以水路來說,由于三峽航道處處是險灘惡浪,溯江而上,逆水行舟,如遇緊急情況,后果不堪設想??滴跷迨?1717年),廣東長樂縣張衍禎夫婦決定移民入川,途中并入移民四川的大隊伍中。在經過湖廣省地界時,張妻忽然染病,全家只好逗留下來,而其余同伴先行搭船入川。10多天后,張妻病勢稍好,一家人繼續前行,走到巴縣蓋市場時,才聽說那些同伴在乘船過一險灘時,全部翻船落水,生還者百無二三。
而從陸路遷移的,途中更需要翻越崇山峻嶺,跨過急流險灘,道路之崎嶇艱險不言而喻。移民在數千里旅途上,中途困厄,求救無門,隨時都有可能倒斃在溝壑之中。過去在閩西山區,客家母親訓斥調皮兒子,常常會說: “過四川了?這么久才歸來。”“過四川”成為當地的一句口頭禪,比喻做事費時,千難萬險,有去無回,由此可見遷川旅程之艱險。
當年移民遷川還必須通過層層關卡和地方官府的阻攔。如果沒有證明自己移民身份的“原籍門牌”、“路牌”和親屬書信等,則會被當作流民,遣返原籍。
客家移民遷川,最大的困擾是盤費不足。由于遷川移民大多是普通百姓,家財不富,湊足必需的幾十至百兩路費都很困難。許多移民因各種原因在路上耽誤較多的時日,盤費耗盡,就只能一邊往四川趕路,一邊通過做傭工來籌集路費。
原籍廣東長樂的鐘成上,因家鄉遭災,帶著3個兒子,于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遷川。行至湖南瀏陽時,行囊一空,只得在瀏陽親戚家借了兩間空房,依靠砍柴為生。經過勤苦勞作,積得足夠路費,才于雍正元年(1723年)再次西行,經過40多天的長途跋涉,在簡陽縣踏水橋安家落戶,其間竟然在旅途中延宕了3年之久。
經歷過千辛萬苦之后,客家移民大多能夠在天府之國的沃土上扎下根來,并通過勤勞的雙手建設自己的新家園。據簡陽《鐘氏族譜》記載,鐘成上和他的3個兒子抵達簡陽后,開始是佃種別人的土地,后來又通過幫人販運糧食和挑鹽擔,逐漸有了些積蓄。到了第3年,又將場鎮上別人經營不下去的鹽店、屠行頂替下來,通過苦心經營,當年居然積攢下六百余串余錢。于是,鐘成上回到廣東原鄉,把弟弟也帶到簡陽與自己同住。接著,這個客家移民家族又是經商,又是務農,至乾隆元年(1 736年),將東家準備出售的一份田產買了下來,成為當地的一戶自耕農。到后來鐘家田產漸多,已經達到每年收獲“一千五百余挑”的水平。隨著鐘家經濟實力大增,聲望日益增長,這個客家移民家族慢慢發展為簡陽縣的一個望族?!剁娛献遄V》所記載的祖先遷川的艱苦歷程和創業故事,是當年客家移民歷經磨難遷川,扎根發展的一個典型案例,也是“湖廣填四川”的移民們從無到有,重建錦繡四川的真實縮影。
重建家園啟后人
“5?12”汶川大地震發生后,四川人民的生命財產遭受巨大損失,災后重建的工作繁重而緊迫?;仡欀袊泼袷飞细挥械湫鸵饬x的客家移民歷程,對當前災后重建工作具有現實借鑒意義。
應樹立志在四方的創業理想
當年遷川的客家人由于原鄉生存空間有限,自然災害不斷等原因,迫不得已作出了外遷創業的抉擇,但他們能夠以一種主動的姿態面對未來的創業之路,把長途外遷作為首選良策,這并不是他們不愛戀故土家園,恰恰相反,正表明他們是站在一種更為高遠的視野來處理異鄉創業與家鄉發展的關系。當歷史需要他們在異地創業與留戀故鄉之間選擇時,他們懂得如何勇敢面對,善于珍惜和把握機遇,進而發出“丈夫志在四方,何必株守桑梓”的豪言壯語。
應發揚艱苦奮斗,自強不息的創業精神
客家人在入川時間上比兩湖農民遲,正因如此,當他們來到四川時,不僅無法選擇較為優越的生存環境,而且也錯過了享受清政府許諾的許多優惠政策,加之長途遷移盤費頗巨,以至于抵達四川后,往往是“家無寸積,業無寸土”,窘困到了極點??图乙泼褚话愣冀洑v了為人傭工,再到佃種他人田地,直至成為自耕農的曲折而漫長的過程。許多客家家族都是在四川定居數十年乃至上百年之后,才逐漸在四川積攢余資、買地置業、興盛發跡的。在這一過程中,披星戴月、胼手胝足,是對他們辛苦勞作的,生動寫照;勤勞稼穡、勤儉持家,是對他們咬牙吃苦、頑強拼搏精神的集中概括。他們相信,只要發揚艱苦奮斗、自強不息的精神,依靠自己的勤勞的雙手,在異鄉的土地上同樣能夠澆灌出豐碩的創業成果。
應具備主動融人的廣闊胸襟
清代有一首客家《認祖詩》說:“駿馬登程各出疆,任從隨地立綱常。年深外境猶吾境,日久他鄉即故鄉。”這首詩抒發了一種豪邁雄壯、四海為家的英雄氣概,出現在許多四川客家人的族譜上,曾經是指導他們在異鄉生活的準則和座右銘。大量歷史事實表明,遷川的客家人在定居四川的過程中,勇于確立這種“四海為家”的寬廣胸襟,采取主動融入的姿態,故而能盡快適應環境,在四川生根、發芽、開花、結果。他們善處與遷居地的人群關系,注意與當地土著及其他省籍移民一道,發揚主人公精神,積極投身再造天府的偉業,這才使他們不僅能夠在異鄉取得創業上的成功,同時也能為在四川建設共同的美好家園作出突出的貢獻。
應增強凝聚力,重視精神家園的建設
客家人也十分重視從精神層面建設美好的家園。在漢族各民系中,客家人素來以尊崇祖先著稱,即使到異地創業發展,也必飲水思源。當年許多遷川客家人,不忘攜帶祖先遺骸上路。定居四川之后,為了團結更多的同族、同鄉創業,增強凝聚力,他們還通過編修族譜、修建宗祠會館、祭祀祖先等活動求得在異鄉歲歲平安,事業一帆風順。他們還頑強地保持故鄉的文化傳統,固守自己的語言習俗,甚至定下了“寧賣祖宗田,不賣祖宗言”的家規家訓,力圖世世代代地傳承下去。盡管后來隨著本地化進程的加快,異鄉與故鄉的概念趨于模糊,各種原籍文化符號也逐漸淡化,但當年客家人不遺余力地維護自身獨特文化家園的追求,也是當前少數民族災區重建工作中值得借鑒的重要部分。
清初以來客家人遷居四川的歷史,似乎距我們已經很久遠了,但當一場特大自然災害突然降臨之際,我們發現,當年那些從閩粵贛邊遷移而來的客家人在川創業的精神,對于當前的災后重建仍然具有諸多值得借鑒之處。愿地震災區的群眾能夠像當年“湖廣填四川”的先民一樣,不畏艱難,開拓進取,在黨和政府以及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努力建設好自己的美好新家園。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27423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