殘疾人高等職業教育課程改革淺議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近10年來,隨著國民經濟的不斷發展,殘疾人高等職業教育日益受到重視。
與健全人的高職教育相比,殘疾人高職教育有其特殊性。這就要求在殘疾人高職教育中不能簡單地照搬普通高職教育的課程、內容、模式和方法。若需要借鑒,也應作相應的特殊化,使課程體系和教學模式能最大程度地符合殘疾青年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我們要努力在素質教育思想的指引下,使我國殘疾人高職教育的課程設置逐步趨向科學合理。
1.科學化。
課程科學化就是要求在設置課程過程中不僅要堅持學科體系的完整性、嚴密性,更要堅持以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為切入點,力求建立的課程體系既能體現專業培養的要求,又要適應教育對象自身發展的要求。
殘疾人職業教育是有特殊性的職業教育,所以必須認識到其課程設置不僅要圍繞專業建設來進行,更要緊密聯系殘疾人的學習特點和學習能力來進行。不僅要想到學習一技之長,更要想到如何使殘疾學生全面發展,不僅要培養職業能力,更要發展綜合素養。
2.綜合化。
綜合課程的提出和發展源于對分科教育缺陷的批判。長期以來,課程整合的理想和學科割裂的現實困擾著學校教育教學。對世界進行分解和分化加以認識是必然的選擇。但是各種分門別類的教育需要在學生身上最終發生整合作用。
對于殘疾學生的學習而言,這個矛盾更顯突出。由于身心發展上的滯后性,現實的分科教學嚴重地制約了其整體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針對原先課程分得過細、知識分散零碎的問題,調整課程設置,撤銷或合并部分相似、相關的課程,或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課程綜合化也將給殘疾人職業教育帶來巨大的變化和新的面貌。比如將原先的語文、歷史、政治等學科合并為人文課,采用單元主體教學,既可以加強知識之間的聯系,又可以節約時間,有利于綜合素養和職業技能的培養。
3.社會化、實用化。
課程社會化理念強調在尊重傳統學科知識的基礎上,融入更多的學生角度的思考,在課程上給學生提供更多的選擇機會,以便他們根據自己的生活進行選擇。杜威曾說過,“學校即社會,教育即生活”。當前我國殘疾人高職教育課程體系在追求學科體系結構完整性的同時,不可避免地產生了脫離生活和實踐的傾向,課程設置不夠實用。因此有意識地加強課程與學生生活、加強與現實社會實際之間的聯系便成為必然的選擇。
同時要緊緊圍繞培養殘疾學生社會適應能力這個重點,在課程設置中要更多體現人文因素,讓殘疾學生多角度了解健全人的社會及秩序,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世界觀,以積極的心態和良好的素質回歸主流社會。
4.個性化。
課程個性化的問題實際上就是因材施教的問題。在班級授課制的情況下,教師面對眾多的不同資質、不同特點的殘疾學生,很難做到個個因材施教。但因材施教依然是我們要堅持追求的目標。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尊重殘疾學生的個性及不同的學習風格,幫助程度不同的殘疾學生盡量達到課程目標的要求。實際上,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多媒體技術和計算機網絡應用范圍的日益擴大,給課程個性化和教學過程的因材施教帶來了新的機遇,創造了前所未有的條件。在課程個性化的過程中,教師要充分利用現代媒體手段,為不同特點、不同類型的殘疾學生開發和提供與之相適應的課程,從而在整體上提高殘疾人高職教育的教學質量。
5.活動化。
課程活動化主要包括課程內容的活動化設置和教學過程的活動化操作。實踐教學是體現高職教育特色的關鍵所在,也是殘疾人高職學生學習并掌握所學專業的操作技能、獲得專業特長的基本途徑。因此,以職業活動為核心,以職業崗位作業流程為導向,設計課程內容和教學過程,強調在活動過程中培養殘疾高職學生的自主能力和職業技能,強調職業崗位群能力的建設,無疑具有一定的科學性。
針對原先課程設置中重理論、輕實踐,重知識、輕技能的不足,殘疾人高職院校應積極調整辦學思路,明確培養方向,在課程設置中緊緊抓住培養職業能力這個核心,適當舍棄一些“可有可無”的理論課,增加動手實踐的時間,并大力創造實訓場所和實踐基地,以滿足實踐教學的要求。
6.人文化。
新課程標準強調要尊重人在教育教學中的本體地位,強調從人的基本需求出發而不是從知識出發,真正建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教學。但從現實的情況看,傳統知識型教育經驗的積累定勢以及應試教育的功利化需求,仍然影響深遠。就殘疾人職業教育而言,“一技之長”的培養或許具有更多的現實價值,但不能就此忽視了對殘疾學生全面發展的要求,殘疾固然是不變的現實,但我們不能由此就降低了對殘疾學生整體發展的期望和要求。課程人文化就是希望通過建立充滿個性和活力的學習方式,全面提高殘疾人的整體素質,促使殘疾人也走上多姿多彩的生活道路。
(作者系湖南省長沙職業技術學院講師)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27803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