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以抹去的家國之痛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陳樂道
蘭州在連續的沙塵暴過后,算是迎來了一個大晴天。2005年4月21日,坐落在雁灘的省檔案館,春陽映照著的新樓,挺拔高矗;風兒和煦地吹拂,微微飄動的五星紅旗鮮艷奪目。院內,紫的丁香、白的玉蘭,還有別的花兒,競相吐放,烘托出一派祥瑞的景致。
正是下午上班的時候。我剛走到大門口,就碰著個老人站在那里,朝我湊過來問詢,步履顫顫巍巍。仔細一瞧,老人手拎著小馬扎,中等身材,戴個茶色的寬邊眼鏡,透出一副飽經滄桑的樣子。原來,老人從媒體上獲知,省檔案館要舉辦日軍飛機轟炸蘭州的展覽,不顧年邁體病,特意趕來參觀。待將老人攙扶進辦公室坐定之后,我給他斟上熱茶。在茶煙繚繞的氛圍中,老人從口袋里慢慢地掏出手絹,說:“眼睛怕光,老愛淌眼淚?!彼吙劬?,邊與我們攀談起來。
老人名叫張玉民,屬雞,今年73歲。籍貫陜西,早年他父親做買賣來到蘭州,遂在此地落腳。老人年輕時當過兵,后來轉業在金昌工作。蘭州舊房拆遷時,給他在雁灘解決了一套住房。眼下,老伴已過世,他一人生活,且患有腦梗塞,行動不太方便。因兒子不時來照料,卻也能安度桑榆晚景。真是不談不知,說到往事,勾起了老人深埋于心底的一段難以抹去的“家國之痛”,聽來令在座的我們唏噓不已。
依老人講,60多年前,他家就在蘭州的伏龍坪,住的是窯洞。家里共5口人,即父母、兄妹和他,過著普通百姓的平淡日子。然而,突如其來的日軍飛機的狂轟爛炸,給他家和周圍的人們帶來了巨大的災難。
大約是個冬天,蘭州野外山坡上似乎殘留著積雪。老人講,一天早上,他們全家沉浸在睡夢里,還未起床。料想不到的是,如同惡魔一樣的日軍飛機忽然降臨,并殘忍地將炸彈投下。伴隨著隆隆的爆炸聲,他家的窯洞頃刻間倒塌,灰塵四起。事后,父親、兄長和他得救了,而母親和年幼的妹妹卻被埋入廢墟,而且時間過長,都不幸窒息死去。與此同時,和他家毗鄰的彭家數口人也都遇難了。另一姓王的人家,因坍塌的窯洞土堆有個洞口,拼命地爬了出來,僥幸逃過了劫難。老人講,這次日軍飛機企圖轟炸的目標之一,可能是附近的兩門高射炮,遂殃及了大量無辜的平民。
當時的具體背景是舉國抗戰。期間,作為大后方的戰略基地和蘇聯援華物資的重要通道,蘭州和甘肅其他各地一起,均遭受了日軍飛機連續數年的狂轟爛炸。據檔案記載,1937年至1941年9月,日軍飛機轟炸蘭州及甘肅各縣市(包括皋蘭、平涼、天水、武威、永昌、涇川、靖遠、固原、隴西等)共71次,出動飛機1081架次,投彈4090枚,共造成1426人死亡、受傷,其中死亡821人(男578人、女243人),受傷605人(男444人、女161人),損毀房屋24124間。單就蘭州來說,日軍飛機轟炸共36次,出動飛機670架次,投彈2738枚,共造成406人死亡、受傷,其中死亡215人(男191人、女24人),受傷191人(男162人、女29人),損毀房屋21669間,許多人是因防空壕洞倒塌遇難的(其中就有鄧寶珊將軍的夫人崔錦琴及他的三個孩子)。
歲月盡管像流水般逝去,世上的一切也許都會改變。然而,惟有這沉重的“家國之痛”,錐心刻骨,令人永生難忘。此刻,老人顫抖的話語,濕潤的眼眶,使人隱隱感受到他深藏在心里的苦楚。
更具人間悲劇色彩的是真實發生在一對新郎新娘身上的凄慘故事。老人回憶道,那是個夜晚,在蘭州廣武門有一對正舉辦婚禮的年輕人,當他們正陶醉在洞房花燭的喜悅中時,誰能料到,新郎竟然在日軍飛機的空襲聲中罹難,撇下個新娘哭天抹淚,豈止生離死別,想來好不凄惶。
老人還記得另一個悲慘的畫面,一次,日機將山坡炸出了一個很大的坑,里面就躺著十幾具尸體,男女老幼,慘不忍睹。
在回憶中,除了痛苦的回憶,自然也有讓老人開心的記憶。一天,他曾親眼看見一架日機被我方擊落,狠狠地掉在了蘭州中山林,當時還是孩子的老人曾跑到跟前看熱鬧,目睹了侵略者的殘骸散落滿地,填膺的憤怒暫得消解……
時間不知不覺地過去了,我們被老人不堪回首的講述所感染。這些回憶,同我讀到的著名作家北島《劉伯伯》一文中關于蘭州當年遭受日軍飛機轟炸的描述一樣,令人震撼。盡管這些僅僅是某個片斷或側面,卻也十分難得,它恰好印證、補充了省檔案館館藏檔案相關內容乃至細節之記載,使其漸趨豐盈。進一步地說,對于重大的歷史事件,如果有親身目擊者的這類點滴見聞,不僅是第一手珍貴的口述史料,更是生動的愛國主義活教材。對此,我們要采訪挖掘,更要及時搶救。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30869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