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膏穴位敷貼對女大學生氣滯寒凝型痛經療效觀察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觀察中藥膏穴位敷貼對于氣滯寒凝型痛經的臨床療效。方法收集本校女大學生氣滯寒凝型痛經30例,將其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15例。觀察組和對照組分別采用穴位敷貼及常規針灸的療法,每治療1個月經周期為1個療程,連續治療3個月經周期,治療結束后第3個月經周期隨訪。結果觀察組療效優于對照組。結論中藥膏穴位敷貼對于氣滯寒凝型的痛經療效確切,是一種值得在臨床上推廣和應用的方法。
【關鍵詞】穴位敷貼 氣滯寒凝 痛經
凡是在經前后或行經期出現下腹疼痛,影響工作及生活者稱為痛經,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類。原發性痛經是指生殖器官無器質性病變的痛經,占痛經90%以上,常見于青年女性。西醫對本病并無特異方法,主要是采用對癥治療。故越來越多的患者傾向于采用傳統方式即中醫的相關方法來治療痛經。但由于服用湯藥,費事費力,且湯藥的味道也不受青睞,使得我們需要不斷尋求新的治療方法。本研究采用穴位敷貼與針灸治療相對照的方式進行對比觀察,以探討其臨床療效。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
本文收集2017年9至2018年9月我校中醫學專業女大學新生16~25歲,原發性氣滯寒凝痛經30例,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15例。觀察組采用穴位敷貼治療,對照組采用針刺治療,分別治3個月經周期。兩組臨床資料對比,觀察組15例年齡(周歲)17.50±4.72;體重(kg)45.52±5.15;治療前評分6.17±1.45;對照組15例年齡(周歲)17.25±4.32;體重(kg)46.78±5.24;治療前評分6.18±1.46;以上數據顯示,在年齡、體重及治療前評分等方面差異不具有顯著性,P>0.05。
1.2診斷標準
西醫診斷標準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婦女在經期或經前經后(1周內),出現周期性下腹部疼痛為主要癥狀,并伴有其他不適,影響正常工作及生活,且經婦科相關檢查,生殖器官無明顯器質性改變者。中醫氣滯寒凝痛經診斷標準參照《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主癥:有經前或經期小腹脹痛,得熱痛減,遇寒加重。次癥:①月經量少或經行不暢;胸肋脹滿②經色黯淡有塊;③畏寒;④面青色白;⑤惡心;⑥嘔吐。舌脈:舌質黯苔白或紫暗,舌邊或有淤點,脈沉澀。主癥必須具備,次癥②、③項須具備1項,其他次癥須具備2項以上,結合舌脈象診斷氣滯寒凝。
1.3納入患者標準
西醫符合原發性痛經診斷標準;中醫符合氣滯寒凝辨證;年齡在16~25歲之間;月經周期規律(28±7)d;本次治療前2周未服用過前列腺素合成酶抑制劑類的痛藥、鎮靜藥或激素類藥物;患者均自愿參與試驗,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4排除標準
近期有感染傾向的患者;2周內進行過中醫中藥相關的痛經治療;有其它重大疾病,有精神病史;正在參加其他項目試驗;未簽署知情同意書;有明確的藥物過敏史;其他原因導致不能配合正常治療即檢查的志愿者。
2方法
本研究采用隨機對照的方法,觀察研究穴位敷貼與針灸對氣滯寒凝痛經的臨床療效,并分別對2組患者治療前后及組間療效進行評分、統計。
2.1治療方法
對參加本次實驗的所有患者予以健康教育,囑患者避寒涼,少食生冷。同時對2組患者進行本實驗的相關知識的講解,本實驗不會對患者造成傷害,讓患者放輕松,并合理安排飲食等。
觀察組在了解相應的基礎治療上加用膏藥敷貼法。(1)藥物:當歸100g、桃仁50g、川芎100g、赤芍80g、小茴香80g、艾葉60g、紅花15g、川椒50g,將諸藥研粉過100目篩后混合,治療時放生姜汁加熱攪拌,溫度適宜后放阿魏賦型。(2)腧穴:選取神闕、關元、子宮三穴。(3)治療方法:患者取仰臥及俯臥位,將制作好的敷貼貼于患者相應穴位。每組患者均于月經前3~5d開始敷貼。觀察組每24小時更換藥物1次,連續直至月經來臨。每個月經周期為1個療程,連續3個療程。
對照組單純使用針灸。(1)針具:選擇一次性無菌針灸針根據病人的體質情況選定長短型號。(2)腧穴:關元(溫針灸)、三陰交、血海、足三里(溫針灸)。(3)治療方法:治療方法參照《針灸治療學》b’中痛經的治療方法進行治療,留針15分鐘。月經前疼痛者每日治療1~2次,無疼痛者可每日或隔日1次,連續治療直至月經來臨。每個月經周期為1個療程,連續3個療程。
2.2觀察指標
采用VAS(visual analogue scale)評分(即視覺模擬評分)制作長約10厘米的一條直線,標出10個均等刻度,兩端分別為“0”和“10”,0表示無痛,1~3為輕度疼痛(睡眠不受影響);4~6為中度疼痛;7~10為重度疼痛(嚴重影響睡眠即其他);10代表難以忍受的最劇烈的疼痛?;颊咭罁€人感覺選擇1個最能代表本人疼痛的分數。此量表是目前國際上公認的疼痛自評量表,能夠有效反應出患者疼痛強度及變化,疼痛越厲害分值越高。
3結果
3.1兩組間療效比較,臨床痊愈:治療后腹痛及相應伴隨癥狀消失,隨訪3個月經周期未復發。顯效:治療后腹痛明顯減輕,伴隨癥狀消失。有效:治療后腹痛減輕,伴隨癥狀好轉。無效:腹痛及其他伴隨癥狀未見明顯改善。
觀察組有效率90%;對照組有效率為77%。兩組治療效果經非參數檢驗比較,有統計學意義觀察組療效優于對照組。
兩組治療后疼痛VAS評分與基線差異比較兩組VAS評分與基線之間的差值比較分組治療,觀察組第1個月經周期(2.61±1.1 4);第2個月經周期(3.63±1.33);治療第3個月經周期(4.23±1.45);治療結束后3個月經周期(4.18±1.55)。對照組第1個月經周期(2.16±0.84);第2個月經周期(2.76±1.17);治療第3個月經周期(3.16±0.92);治療結束后3個月經周期(3.09±1.21)。通過上述可知,第1個月經周期后的VAS評分值與基線之間的差值并無明顯差異,無統計學意義。第2、3個月經周期及結束后第3個月經周期評分與基線之間的差值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4討論
女大學生由于生活環境、學習壓力以及生活和飲食習慣等方面原因或與飲食生冷、情志不暢、起居不慎、先天稟賦等因素有關,更容易發生功能性痛經。痛經以實證居多,虛證較少,臨床多以氣滯寒凝證者較為多見。由于導致痛經的原因復雜多變,不同患者的臨床表現不盡相同,所以很難對患者病情進行科學且準確的定量和定性判斷,采用中國傳統醫學手段對原發性痛經的治療具有獨特優勢。
通過本次研究結果可以得出,在治療方式上,中藥膏穴位敷貼具有藥效持久,藥效穩定,操作及使用方便等特點。彌補了針剌治療的具有疼痛,易恐懼,操作應用不方便等問題,在治療效果上,中藥膏穴位敷貼對于氣滯寒凝的痛經療效確切,且患者依從性較高,是一種值得在臨床上推廣和應用的方法。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2/view-1481367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