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如何提高復購率?把每個門店當成APP經營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當互聯網遭遇流量危機,并不代表線下就是正確的商業模式,一定有比它更先進的東西。這個東西是什么呢?
  加法的藝術:
  信息流+資金流+物流
  如果線上和線下都不代表零售的本質,那么零售的本質到底是什么?
  案例1:
  我到商場想買一件襯衫,遠遠看見一件感覺不錯、樣式也很喜歡,走進一摸發現是自己喜歡的牛仔面料,再一看標簽買得起。于是找號試襯衫,結果挺合適。這是獲得了這件襯衫的信息。
  接著請服務員將這件襯衫打包,服務員給我開了一張單子,我去收銀臺把錢交了,這是完成了資金流。
  我獲得了信息流,付出了資金流,拿著收銀員給我的回單回到賣衣服的柜臺,拿到服務員已打包好的衣服,這時就完成了物流。
  什么叫零售?超市、便利店、商場、購物中心、地攤都是零售。因為它們同時解決了三件事:信息流、資金流和物流。零售就是這三件事情的萬千組合。
  一般超市都會用兩層樓的面積展示商品,以讓你獲得信息流。當超市讓你獲得信息流時,它為此付出了成本,包括庫存成本、員工成本、租金成本、損耗成本等。
  超市花那么多錢為你提供信息流,有沒有為此收費?并沒有。因為當初發明超市的那個人,選擇了一種信息流、資金流和物流的組合方式,即用信息流免費的方式賺取資金流的差價,這是超市的本質。
  這種商業模式一直延續到今天,甚至變成大眾認為的必然,但它不一定正確?;ヂ摼W出現后,導致獲得信息流、資金流和物流的方式重新被組合。一旦被重新組合,超市可能就不再是唯一有效的商業模式。你把它當作一道算法,這個算法就會出現漏洞。
  案例2:
  某年3月8日,阿里做了一個“三八掃碼購”活動,用天貓超市的APP,到沃爾瑪、家樂福掃一掃商品,經過對比發現,天貓超市更便宜。
  假如一桶油在超市賣180元,天貓超市賣160元,你是不是會把這桶油加入天貓超市購物車?再往前走,看到可樂,超市每聽1.83元,你再拿APP一掃,天貓超市賣1.82元。這時你是不是同樣會把它放在天貓超市購物車?反正已經買了一樣東西,便宜一分也是錢。
  一路走下去,你天貓超市購物車的東西越來越多,真實購物車里的東西越來越少,甚至幾乎沒有。最后在網上結賬,空著手走出了超市。
  站在超市角度,它們一定恨死阿里了,還會認為這些人不道德。但重點是,這件事為什么會發生?為什么有這么大的改變?因為我們今天是通過線下(即超市)獲得信息流,然后到天貓完成資金流,通過順豐或者菜鳥網絡完成物流。
  這個算法的漏洞不但出現在超市,還會出現在很多其他場合。比如我很喜歡爬山,所以我在2015年去爬了非洲第一高峰乞力馬扎羅山。我不是實力派,但我是裝備派,當年為了爬那座山,請教了很多人。
  有人推薦我去買一雙Lowa的專業登山鞋。但在網上買鞋子,總會擔心不合腳,因為各品牌的尺碼并不是那么標準,所以我必須去線下店體驗。這是線下零售依然有巨大價值的一個原因。
  我到Lowa的專賣店去試,挑了半天,服務員也特別熱情。由于京東上這雙鞋子賣1300多元,店里賣2000多元,我跟服務員講了這種對比,跟她商量能不能按照京東的價格賣給我。
  結果是不行。服務員告訴我:商場的商業模式是要扣點的,鞋子扣15%-30%。店員說可以1800元賣給我,我當然選擇在網上購買。
  商場商業模式的成本結構中,有一段成本來自于信息流,信息流通過租金和扣點的方式付給了商場。但網上沒有這部分成本,理論上就有機會比線下商場賣得便宜。也就是說,代理商的商業模式只要租金、扣點存在,無論怎么轉型都存在算法上的漏洞。
  理解信息流、資金流、物流三者之間的組合你就會明白,為什么耐克在2016年10月宣布,把過去全球4萬家代理商砍到30多家。店里只要展示就好,沒有業績指標壓力,“賣”的職責通過耐克APP來完成。
  當然,那一部分店鋪租金還是要付的,但租金成本最終會被計入耐克的品牌營銷費用,而不是銷售成本。
  所有信息流、物流和資金流的組合,只要提高效率,都是新零售。所以,未來要去尋找,到底站在什么角度、使用什么方法能夠提高匹配信息、資金和物流的效率。
  減的藝術
  零售是在末端跟用戶直接發生交易,往上走分別叫批發、代理、總代,這條商品線叫商品價值鏈,零售是整條商品價值鏈的末端行為。
  海爾是一家零售企業嗎?不是。雖然海爾的商品是通過零售賣掉,但它仍是一家制造企業;做紅酒的是零售企業嗎?也不是,賣掉紅酒的才叫零售企業。
  談零售不要過于泛化零售的概念,首先要弄清楚什么叫零售。較之生產產品,我們偏向于把銷售這一階段叫零售,并且把銷售分成以下幾個步驟:D-M-S-B-b-C。D是設計(Design);M是制造(Make);S是供應鏈(Supply chain,從制造商開始總代理、省代理一級一級下去);B是大型商場(Supermarket)、大型購物中心、大型超市;b是家門口的便利店、走街串巷的零售商;C是消費者(Customer)。
  當我們談零售時,以前通常是指B和C的關系,我們稱之為B2C,或者b2c。但真正談零售,要看整個零售供應鏈。
  如果談零售“減”的邏輯,我們判斷的是零售的效率,我要跟大家分享“定倍率”的概念。打個比方,一件衣服的生產成本是1元,但消費者要花5-10元才能買到,這就叫定倍率?;瘖y品行業的定倍率大約20-50倍。這20-50倍之間不是利潤,而是過去的環節帶來的成本。
  要想做好零售,就要思考如何從D(設計)到C(消費者)之間不斷減掉中間環節,才能真正提高零售效率。
  中國目前的平均定倍率是4倍,從全球范圍來看都特別高,這就是很多中國人去歐洲、美國買東西的原因。歐美商品供應鏈效率特別高,定倍率很低,價格相應便宜。   為什么我們的零售業效率不高?因為中國是扣點模式,要到收銀臺交錢。美國梅西百貨40%-50%的商品都是自營,商場到中國OEM廠商進貨,挑選好之后由商家生產,然后在梅西百貨銷售,如此一來它的東西自然便宜。
  要理解零售,就要理解產品的品質、工藝和創新,但這叫新制造,叫消費升級,是未來的產業升級。在零售環境下,我們要思考的問題是中間效率太差,所以要想方設法提高中間環節的效率。
  Costco會員制與中國會員制
  美國的Costco(美國最大的連鎖會員制倉儲量販店)一年凈利潤是二十幾億美元,會員收費也有二十億美元,它的會員跟中國超市的會員費截然不同。
  去美國的Costco如果沒有會員卡,首先你進不去,就算進去了,推著一車東西也無法買單。如果你想借用后面顧客的會員卡,也是不行的,收銀員會制止你,因為你不是會員。
  Costco的主要收入來自于每人120美元/年的會員費,這120美元不可以用作消費。
  人在什么情況下會花120美元買會員身份?一定是購物便宜出來的錢遠遠大于120美元。但人通常不會算一年,而是算三四次購物之后是不是要比沃爾瑪或其他超市便宜很多。
  這相當于跟大商超簽了服務合同,Costco幫你買全球最便宜的商品,所以Costco在商品上是沒有利潤的,6%的毛利正好覆蓋所有運營成本。Costco不在商品利潤上賺一分錢,才能賺取會員費,才有足夠動力縮減中間每一個環節,這叫減,需要巨大勇氣減掉中間環節。
  在中國超市買東西,服務員會問“你有會員卡嗎?”難道沒有會員卡就不讓買嗎?非但不會,你同樣可以享受超市的會員價。為什么如此不同?因為超市靠商品差價賺錢,只要買,超市就有得賺。
  天貓小店:提高周轉率也能賺很多錢
  阿里巴巴曾跟一些便利店合作,做天貓小店。這些店之所以能在夾縫里活到今天,就是因為成本便宜,不用雇人,不用追求很高尚的生活。這足以引起大家對“減”的重視。阿里首席參謀長曾鳴提出S2b,減掉中間的B,減掉批發市場,直接從供應鏈向便利店供貨。
  小區門口的便利店供什么貨好?天貓可能在700萬個SKU(庫存量單位)里選擇最好的商品,真正用大數據幫助天貓小店提升周轉率,降低庫存留存時間。每年贏得的利潤再薄都沒關系,因為周轉率提高,也可能賺很多錢,這叫數據賦能。
  通過減掉中間的供應鏈,直接從零售通(阿里巴巴B2B事業群針對線下零售便利店推出的一個為城市社區零售店提供訂貨、物流、營銷、增值服務等的互聯網一站式進貨平臺)上買東西,還會告訴你什么東西好賣。這叫減,能提高價值環節的效率。
  乘法:
  流量×轉化率×客單價×復購率
  如果你在互聯網行業從事時間較長,你一定聽說過這個公式:流量×轉化率×客單價×復購率。
  互聯網時代,流量極度分散
  電商不是更先進的商業模式,線下也不是。電商只不過是在特殊時間段內,享受了流量所帶來的紅利。只要科技在發展,世界上一定還會出現流量便宜的地方,并且會層出不窮,此起彼伏。
  過去開商場和超市,付租金的本質是為了買流量,相當長一段時間,流量是以地段、位置為載體而密集存在的。但因為互聯網的到來,今天的流量是極度分散的。
  滴滴投資的一家網約車公司有無人貨架,打車時可以點一杯可樂。這個地方是不是流量來源?如果是,這個地方就可以像過去一樣付租金。
  以前沒有這樣做,因為中間交易過程不僅繁瑣,還會出現扯皮現象,這會導致交易成本特別高。現在用了網約車,車上的所有信息都會被記錄下來,什么時間點少了一瓶可樂,幾乎可以確定是誰拿的,也就不會出現扯皮現象。并且掃二維碼可以直接付錢到后臺,不需要通過司機,少了一些所謂的職業道德風險。
  這意味著,隨著科技的進步,使得過去一些可能并不經濟、不合理的流量來源,在今天有可能變成經濟的、合理的。這是因為流量出現了萬千形態。所以要理解,流量絕對不能再聚集在同一個地方,而是在無數地方找分散流量。
  提高轉化率
  流量×轉化率×客單價×復購率,這是乘的因素,流量進來后,并不都買東西,所以要提高轉化率。
  以小米為例。一次,我帶一個企業家小組到小米店鋪參訪,有個韓國留學生沖進去,先買了個大箱子,然后把行李箱打開,拼命買東西往里塞。
  為什么?據說小米的口號叫“閉著眼睛買,樣樣都便宜”。他買完之后帶回韓國賣,能賺好多錢;回中國上學時,再買些韓國化妝品帶回來。就這樣,一年的學費就齊了。
  很多手機在專賣店里一年的坪效(每坪的面積可以產出多少營業額,營業額÷專柜所占總坪數)是5萬元人民幣,小米賣到了27萬元。全球坪效最大的是蘋果,40多萬元人民幣,蒂凡尼的這一數據也只有21萬元。
  小米為什么能做到?因為它的大量商品產生了連帶購買,而且閉著眼睛買,樣樣都便宜。
  復購率
  什么叫復購率?提高商品的被購買次數。
  我專門參訪過盒馬鮮生,深受震撼。這里能吃又能玩,產品都很新鮮,只能用APP買單,不接受現金。
  我裝了APP之后,我們家天天都是盒馬鮮生。因為方便快捷,我從每周買一次變成了日購,從一次購變成了多次購,從線下購變成了線上購,購買頻率大大增加。今天,盒馬鮮生的坪效已是同行的3—7倍,極大提高了它的復購率。
  流量×轉化率×客單價×復購率,是電商領域再熟悉不過的公式。想要提高坪效,就要把每一個門店當成APP來經營,要懂得經營它的進店流量、轉化率和經營復購率。
  除法:新技術÷舊效率
  什么叫除法?新零售就是新技術除以舊效率。
  有人跟我講,這個世界上從來沒有什么叫新零售,只有從未停止的對用戶體驗和產品品質的追求。我從來都不同意這個觀點,舉例說明:
  案例1:
  19世紀,有家著名公司Sears(希爾斯百貨),發明了一種商業模式——郵購,用來解決美國人買東西很麻煩的問題。
  Sears給每家寄個小冊子,你只需要填張單子寄到Sears,Sears就會將商品寄給你。聽起來很老套,但在19世紀之前是沒有的,因為美國鐵路不發達,運輸業非常落后。
  19世紀之后的美國交通樞紐變得非常通暢,運輸成本大大降低,郵購變成了可能,Sears就是19世紀的新零售。它的新零售被當成當時的一項高科技,這項高科技完全是鐵路推動的。
  案例2:
  20世紀,又出了一家著名的公司——沃爾瑪。過去沃爾瑪也是郵購的方式,但后來沃爾瑪發現有兩方面發生了重大改變:第一是美國人家家都買得起冰箱;第二是公路在美國大面積發展。
  這兩項加在一起意味著一種新的生活方式可以實現:美國人有機會每周開車到偏遠郊區去購物,買完之后還可以在家里的冰箱里放一周。因為偏遠地方租金便宜、地價便宜、東西很全,可一次性買足,在郊區出現超級賣場就成為了可能。于是,沃爾瑪成了20世紀的新零售。當然,最重要的是,公路的連接效率開始突飛猛進地發展。
  這個世界從來不會停止。到了21世紀,跟鐵路、公路的開通一樣,也有一個東西的連接效率大大提升,那就是互聯網。所以,互聯網一定會帶來新零售,進一步促進零售效率的躍升。
  那到底什么是新零售?一句話,新零售就是更高效率的零售。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2/view-14828102.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