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置倉模式是否適合生鮮電商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一、前置倉模式是什么
前置倉也是在國內被稱為新零售樣本的盒馬鮮生所采取的倉配模式。它的每個門店都是一個中小型的倉儲配送中心,這使得總部中央大倉只需對門店供貨,也能夠覆蓋最后一公里。消費者下單后,商品從附近的零售店里發貨,而不是從遠在郊區的某個倉庫發貨。這便是支撐它在門店3公里范圍內可以做到30分鐘送達的重要前提。
二、前置模式的優勢
目前我國企業更普遍采用的冷鏈物流模式是“泡沫箱+冷袋”的模式。用“泡沫箱+冷袋”把生鮮產品打包成一個包裹,包裹內部形成適合生鮮產品保存的局部空間,包裹在物流運作時被視為普通包裹,走現有常溫物流配送體系。這種模式成本較低,但是對生鮮產品的品質保護難以保證,對冷鏈環境要求特別高的生鮮產品無法用這種物流服務模式。
而前置倉模式,是指更靠近消費者的小型倉儲單位,一般設置在消費者集中的社區附近。其運營模式是:生鮮產品銷售方利用冷鏈物流(冷藏車)提前將產品配送至前置倉存儲待售,客戶下單后,由前置倉經營者組織完成包裹生產和“最后一公里”的上門配送。無論是訂單響應速度還是配送成本,前置倉模式相比直接配送都具有很大優勢。
而在現代零售環境當中,倉庫的前置變得越來越重要。簡單說就是把倉庫設在離消費者更近的地方,可能是某個辦公樓,可能是某個社區,也可能是直接把零售門店附以倉庫功能,用戶下單后,能夠盡可能在最短的距離和時間內送貨上門。
三、前置倉的商業邏輯成立嗎
前置倉的商業邏輯不難理解——根據消費者分布,選擇3公里之內的物業作為倉庫;根據數據分析和自身供應鏈資源,選擇適合的商品由從總倉配送至前置倉;組建一支騎手隊伍負責將消費者預定的商品從前置倉配送到指定位置。前置倉的后臺是一個信息平臺,借助相應的算法來指導站點進行選址、選品、以及規劃騎手的路由。
因此,前置倉有幾個核心要素:選址、屢單、選品、數據。
(1)選址。前置倉的選址位于靠近小區、用戶數比較集中的區域,不同的企業在選址模型上有所不同。比如每日優鮮前置倉輻射的最大半徑是三公里,在這個范圍內選擇100-150平方米的非鋪面網點;永輝生活前置倉輻射半徑也是三公里,但它的倉儲面積比較大,在300-600平方米之間。前置倉相當于一個不對外營業的社區店,它在選取物的業條件上比實體店鋪要寬松一些。實體店選址有“金角、銀邊、爛肚腸”一說,但前置倉不必拘泥于傳統意義上好的市口,這也使得其租金要比同等面積商鋪的租金低。每日優鮮創始人徐正在一次演講中表示,每日優鮮前置倉租金是同等面積商鋪租金的三分之一到五分之一。不過,有零售業門店開發人員表示,在一些城市中心的位置,倉庫租金與商鋪租金差異并沒有如此之大。此外,由于前置倉不需要寬敞的通道來創造良好的購物體驗,這使得它的陳列效率高于傳統門店。徐正曾表示,每日優鮮100-150平方米的倉儲,所能容納的商品數量相當于300-500平方米的實體店鋪。
?。?)屢單。屢單是前置倉模式的核心環節之一,分為兩個部分:揀貨和配送。系統收到訂單之后下達到就近的前置倉,揀貨人員進行揀貨并交付給騎手配送到消費者手中。在配送環節,企業根據自身情況不同,分為自營配送隊伍和對第三方外包兩種模式。每日優鮮、樸樸超市等純線上企業以自營為主,外包為輔,而沃爾瑪等實體零售商前置倉則更多借助京東到家等第三方配送團隊。
前置倉的商業模式能否跑通,核心在于其商品毛利額能否覆蓋屢單成本。一位零售業觀察者表示,目前行業平均屢單成本大概在十元左右。按照生鮮品類20%的毛利率計算,如果客單價超過50元,它的毛利額便可覆蓋屢單成本。
當然,物流配送講究規模效應,屢單成本還跟訂單密度、客單價等有關聯。以盒馬鮮生為例,盒馬某門店線上訂單日均4000單,每單屢單成本9-10元,當日均訂單達到8000單左右,成本可降至7元左右。而餓了么、美團等外賣平臺屢單平均每單8元左右。
四、前置倉模式是否真的適合生鮮電商
首先以每日優鮮在北京為例,算算建倉成本。每日優鮮稱在北京建倉成本只要5萬元。只要對北京的地租稍有了解,就會知道每日優鮮前置倉3萬元的租金標準,在四環、五環的庫房或許還有可能,但在目標人群集中的核心區域,這個價位就很難實現。雖然每日優鮮會選擇“商圈和社區的偏僻物業”,但前置倉號稱的優勢就是“近”,如果過于偏僻,又如何能滿足“三公里范圍覆蓋”呢?而且還要利用這個前置倉去實現冷鏈配送。此外,每一個前置倉平均需配3-4名員工,其中包括1名店長級別的管理者,整體算來,每日優鮮要支付給第三方的人工月成本就已超過了3萬元。即使不含這部分水電煤成本,甚至還有一些第三方合作建倉的分成成本,每日優鮮的前置倉月成本就至少在8萬元了。
但有沒有什么方法能幫每日優鮮cover住高昂的前置倉成本,進而完成這一“精巧模式”的鏈路閉環呢?當然是有的,而且很簡單——有足夠的銷售額。決定銷售額的主要因素包括訂單量和客單價,而訂單量又和新獲客量、老客留存量以及復購率相關。簡而言之,想要維持一定的銷售額,需要開拓新客、留住老客,讓他們盡可能高頻次、高客單價地復購。
這些條件,每日優鮮能否具備呢?一個字,難。
公開報道顯示,每日優鮮目前完成了600多個前置倉,覆蓋14座城市,而其中的一半,也就是300多個都位于北京。從公開報道中也可以獲知,每日優鮮北京地區的日均銷售額為3萬元,客單價位于“黃金價格帶的黃金價格點”75元,而訂單數則在業績最好的月份沖到了“近百萬單”。
那么現在就可以簡單地算個賬了。讓我們假設每日優鮮每個月業績都特別優秀,都能有100萬個訂單,那么每天的訂單數就是3萬單左右,平均到北京的300多個前置倉上,相當于每倉每天平均接單100個,乘以客單價75元,得出每倉每日的平均銷售額:7500元。這個數據和報道宣稱的日進3萬不match嘛?
雖然生鮮是眾所周知的高毛利商品,不過,即使按照每日優鮮宣稱的客單價峰值75元/單,30%的毛利算,每單的毛利潤是18-23元。而反算一下成本,按照8萬左右的建倉運維成本,每單需要承擔的前置倉成本在8元左右,再加上12-16元分揀和配送成本,即使按照6%-8%的損耗來算,也要承擔4-6元,再加上至少5%的第三方建倉合作分成4-8元,每日優鮮的每單成本要到28-38元。
這樣算下來每日優鮮2小時速達的凈利潤是負10-15元。很顯然,每日優鮮絕大部分的前置倉都是巨額虧損的。因此,前置倉是否真的適合生鮮電商還是值得進一步商榷的。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2/view-1483579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