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引力模型的黔中城市群城市間經濟吸引力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黔中城市群是長江經濟帶重要城市群之一,研究黔中城市群的發展對長江經濟帶上游和貴州省經濟發展有重要意義。選取2017年相關數據,基于引力模型分析涉及的33個區縣的城市經濟質量,并評價黔中城市群部分城市間經濟吸引力大小。結果表明,各城市間的吸引力仍不是很強。因此,貴陽市作為核心城市應發揮帶動作用,發展中心城市和其他發展軸,優化黔中地區城市群等級規模結構,完善交通網絡體系,并促進各個城市產業化分工協調發展,最終實現黔中城市群持續快速發展。
關鍵詞:黔中城市群;經濟吸引力;引力模型;主成分分析
中圖分類號:F299.2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9)10-0070-04
引言
城市群是我國區域發展的重要形式。“十一五”規劃就對城市群做出明確要求:城市群是城鎮化建設的主體形式,建設布局應以城市群為中心,共同構成可協調發展的城鎮空間體系。十九大提出,應重視以城市群為主體構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格局;要培育發展中西部城市群,促進集中集聚集約化發展,強化中心城市輻射帶動功能;以城市群為抓手促進大中小城市協調發展。同時,長江經濟帶覆蓋包含貴州省在內的9省2市,這一戰略也為貴州省帶來了巨大的發展機遇。作為長江經濟帶戰略中的重大布局,黔中城市群的發展對貴州省城市化進程、長江上游城市群發展及腹地建設都有著重要的作用。在今后經濟發展中,城市群建設將作為重要發展戰略,推動區域經濟的加速發展。
城市群的概念由弗里德曼提出,當城市間經濟實力、聯系逐步增強才開始有城市群的出現。城市階層理論指出當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人口增加,工業中心由城市轉移到周邊郊區,且不斷向外拓展,形成新的城市,達到一定規模后,城市中心將重新形成,由于行業和交通的區別,經濟結構將形成層計劃。
一、黔中城市群與引力模型介紹
?。ㄒ唬┏鞘腥号c黔中城市群
城市群是指特定地域內相當數量不同性質、類型和等級規模的城市,依托自然環境,以大城市為核心,借助綜合交通和信息網絡,發展城市間內在聯系,形成相對完整的城市“集合體”。城市群作為地區發展的重要形式對我國經濟發展具有指導性作用。
黔中城市群坐落在貴州省中部,是實施長江經濟帶和一帶一路戰略的重要地,也是貴州省實施工業強省和城鎮化帶動的重要支撐。范圍包括貴陽、遵義、安順、畢節4個地級市,凱里、仁懷、福泉3個縣級市在內的33個縣(市、區),總面積5.38萬平方公里。
本文從從引力模型出發,通過測度黔中城市群內部城市間的吸引力,判斷內部發展情況和中心城市是否發揮其核心作用。
?。ǘ┮δP图翱臻g吸引力分析模型
1.引力模型。G.K.Zipf通過對區域內數據的研究發現,兩個城市之間的一種線性關系,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力是與兩個城市的人口成正比,城市間的距離成反比。
本文以基本引力模型為基礎,在借鑒國內外學者對城市吸引力分析的基礎上,采用經濟質量代替質量,改進既有引力模型,對黔中城市群引力進行測算,其表達式為:
2.基于城市經濟引力的引力模型的修正。首先,“城市經濟質量”指標體系。城市經濟質量受到城市人口、地區生產總值、工業增加值等多因素影響,并考慮發展類指標,本文綜合考慮經濟運行質量的各種因素,構建經濟質量指標體系,測算城市經濟質量。其次,城市綜合距離指標選取。本文中城市i與j之間的距離d使用空間直線距離,由于貴州省還有一些城市沒有通鐵路,使用公路里程、空間直線距離2個指標的幾何平均計算各城市間綜合距離d,公式為:
二、黔中城市群主要城市經濟吸引力實證分析
?。ㄒ唬俺鞘匈|量”指標體系的選取與構建
本文運用了因子分析法對貴州省黔中城市群33個區縣城市質量進行了評價。選取9個指標:年末常住人口(X1)、地區生產總值(X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X3)、人均地區生產總值(X4)、一般公共預算支出(X5)、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X6)、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X7)、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X8)、在校高中生數(X9)。數據來源于《貴州省統計年鑒(2018)》。
首先,對數據進行主成分分析適用性檢驗,根據相關系數矩陣結果,運用KMO和巴特利特球形度檢驗,KMO=0.657>0.5,巴特利特球形檢驗顯著性P=0.000,因此可以用主成分分析法進行數據分析。
利用SPSS對影響城市經濟質量的9個因素進行主成分分析,結果(如表1所示)。
結果顯示,成分1、成分2、成分3累計貢獻率為90.485%,超過90%。特征值分別為4.745、2.345和1.053,均大于1?;颈A粼瓉?個因素的全部信息,所以選取這3個主成分設為FAC1、FAC2和FAC3。
根據特征值和特征向量計算出得成分矩陣,可以得到主成分表達式:
(二) 黔中城市群部分城市引力大小
選取代表市,計算兩兩間距離,進行標準、正向處理,得到9個城市間的綜合距離。對城市經濟質量同樣處理并代入式(1),得到黔中城市群部分城市間的引力值大?。ㄒ娤马摫?)。
一城市對另一個城市的引力值越大,表明達到的影響效果越顯著。設立指標來反應城市間空間作用效果的顯著情況(所設指標只限于貴州省情況,并不代表其他省份城市指標)。①
?。ㄈ祿治黾敖Y果
通過表2分析發現,引力值大于1的只有清鎮,其他城市吸引力均小于1。除貴陽市外,其余各城市對其他城市引力值都偏小,只有貴陽—遵義、貴陽—安順間的吸引力超過0.5,部分城市間引力甚至小于0.1。黔中城市群發展不協調,城市間經濟吸引力、輻射力度和吸收力度較低,城市群間經濟引力大于0.5的只有7座,其中貴陽和清鎮之間的經濟吸引力最高1.66,其次是貴陽對安順經濟吸引力為0.88,之后分別是貴陽對遵義0.87,遵義對仁懷0.73,都勻對福泉0.67和凱里對福泉0.62;周圍城市的經濟吸引力大部分在0.5以下,部分小于0.1。輻射力度小,未充分發揮城市的優勢;由于交通便利性等原因,使得貴陽對其他城市的作用力不明顯。 貴陽市作為輻射作用最大的城市,中心作用最為明顯,以貴陽為中心的黔中城市群開始出現。邊緣城市發展落后,主要表現在:城市規模偏小,與其他城市相互作用較小,特別是都勻和凱里,在貴陽與9個城市的引力值中最小。究其原因,一方面,這兩個城市處于貴州省邊緣的位置,與其他城市距離較遠,地理位置導致對內聯系不足;另一方面,貴陽市作為省會城市,帶動作用不明顯,加上城市又距其較遠,貴陽市對其輻射難以到達。
三、政策建議
(一)黔中城市群發展節點建議
1.繼續發揮貴陽市的帶動作用,加大力度進行沿邊建設
從城市規模來看,貴陽市人口為452.19萬,屬特大城市,具有明顯的中心地位。分析可知,貴陽市規模過大,產生了聚集不經濟效應?,F實中,貴陽市交通擁擠、環境污染、產能布局不合理也嚴重影響驅動作用。因此,在推動貴陽市發展的同時要限制規模及人口擴張,促進整個區域的聚集效應。加大力度發展黔中城市群其他城市發展,促進城市規模擴張,增加大中城市數量,優化黔中城市群規模結構。
2.黔中地區城市群的發展和調控重點放在發展軸線上
黔中城市群的發展和調控應控制在以一核、四帶、五心的發展軸上,即以貴陽中心城區為核心,貴陽—安順、貴陽—都勻—凱里、貴陽—遵義、貴陽—畢節四條經濟帶,遵義、安順、都勻、凱里、畢節五個中心城市。五個中心城市由鐵路、國道和省道同貴陽相連,形成放射性軸線。黔中城市群應形成以貴陽為中心的放射性空間網絡結構并通過各個中心的輻射,帶動發展軸上各城市的發展,特別重點在建造次級中心城市:西秀區、都勻市、凱里市、紅花崗區和黔西縣,使其向大城市發展,優化黔中城市群內部的城市規模結構。
?。ǘ┣谐鞘腥喊l展戰略建議
1.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完善黔中地區城市群內部各城市之間的交通網絡體系。基礎設施建設是城市群形成和發展的必要條件,到2020年,貴州省將形成“縣縣通高速、鄉鄉通油路、村村通公路”的交通格局。黔中城市群交通網將打造成以貴陽市為樞紐的放射性交通網,除鐵路、高速外,黔中城市群還建有貴陽龍洞堡機場、安順黃果樹機場等,其中龍洞堡機場是全國重要的骨干機場之一。交通網絡的暢通為貴陽市帶來了巨大的物流、信息流和資金流,對近年來的發展和輻射強度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應進一步完善城際快速交通建設,特別是城鄉間的交通網建設對縮小城市群城鄉差距加強城鄉關系,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應加速黔中城市群同其他地區尤其是臨近城市的建設,實現黔中城市群交通網絡由放射狀向蛛網狀轉變,促進其快速可持續發展。
2.對黔中地區城市群各個城市進行產業分工,加強城市間的產業聯動,實現產業一體化,實施產業一體化。由于不同城市各自的資源優勢和特色產業不同,在發展過程中,應該對城市進行分工,區域工業產業一體化,強化整個黔中城市群的競爭力。以貴陽市為中心,對所有產品進行整合升級;發揮遵義白酒行業的龍頭作用建成特色集約型產業;畢節、黔南、黔東南能源及礦產資源豐富,為整個地區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3.以旅游產業為依托,帶動第三產業蓬勃發展。貴州省旅游收入逐年升高,旅游業已成為貴州省支柱產業,對黔中城市群的發展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黔中城市群旅游資源豐富,依托旅游業的發展帶動三產、尤其是服務行業的興起。根據各個縣市情況的不同,發展獨具特色的旅游標志,如畢節以“織金洞”為代表的溶洞特色;安順地區以“黃果樹”為首的國家級風景區;黔東南州以“西江千戶苗寨”為特色的民族特色旅游;遵義地區的紅色旅游。通過建立黔中城市群的特色旅游路線,實現第三產業的全面發展。
4.調整創建新型高效農業化產業。農副產品也是黔中城市群的特色之一,地區內農畜產品生產條件優越,形成聚集效應。修文獼猴桃已經成為該縣龍頭產業,帶動全縣經濟發展,并向生態農業轉變;都勻毛尖憑借品牌優勢建立以都勻市為中心的東部茶葉生產基地,畢節是天麻的生產基地;麻江同平壩均為糧食種植基地,遵義是大宗藥材種植基地。所以,黔中城市群可創建一條多樣化新型農業生產道路。
參考文獻:
[1] 譚一洺,楊永春,齊君.培育型城鎮群的空間發展戰略研究——以晉北中部城市群為例[D].蘭州:蘭州大學,2012.
[2]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189-225.
[3] 徐劍.日、美城市群產業空間演化對中國城市群發展的影響[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07.
[4] Friedman J.The World City Hypothesis[J].Development and Change,1986,(1):69-83.
[5] [日]藤田昌久,[美]保羅·克魯格曼,[英]維納·布爾斯.空間經濟學——城市、區域與國際貿易[M].梁琦,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125-129.
[6] 許學強,周一星,等.城市地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161-182.
[7] 姚士謀,陳爽,陳振光.關于城市群基本概念的新認識[J].現代城市研究,1998,(6):15-17.
[8] 貴州省發展和改革委.黔中城市群發展規劃[Z].2017.
[9] Zipf G.K.The PIP2/D Hypothesis:on the intercity movement of persons[J].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1946,(12):677-686.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2/view-1486370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