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歐貿易摩擦現狀、動因及應對策略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 歐盟是中國最重要的貿易伙伴之一,在雙方經貿密切合作的背后,貿易摩擦事件不斷升級,這對中歐雙方經貿關系產生諸多不利影響,也給不景氣的全球經濟更添陰影。在已有研究理論的基礎上,首先從規模、產品領域和地區分布三個層面探析中歐經貿摩擦呈現的新趨勢,然后選取中歐貿易摩擦中的焦點問題,研究中歐貿易摩擦的現狀和動因,并提出相關政策建議。
關鍵詞: 歐盟;貿易摩擦;經貿關系
中圖分類號: F74 文獻標識碼: 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9.12.019
經過改革開放以來40年的發展,我國在對外貿易領域取得突出成就,成為世界第一大貿易國。歐盟是中國最重要的貿易伙伴國之一,經過長期的探索,雙方在經貿、投資、基礎設施建設以及人員往來等眾多領域展開互惠互利合作,總體上形成長期穩定戰略合作格局。然而,隨著歐債危機爆發以及貿易保護主義勢力的抬頭,中歐經貿合作中的不利因素正在逐漸凸顯。中歐貿易摩擦就是其中需要重點關注的問題,本文選取中歐貿易摩擦中的焦點問題,研究中歐貿易摩擦的現狀和動因,并提出相關政策建議。
1 中歐貿易摩擦的特點
中國是歐盟最重要的貿易伙伴國之一,但是隨著反經濟全球化和歐債危機,中歐貿易摩擦不斷升級。從2016年歐盟官方發布的對外貿易處置案件來看,中國一直位于歐盟通報的首位,中歐貿易摩擦是歐盟對外貿易摩擦的重要來源。
伴隨金融危機的持續擴散和歐債危機的持續發酵,中歐經貿關系中不利因素不斷擴大,歐盟針對中國存在各種形式的貿易壁壘,并有不斷強化的趨勢。當前中歐貿易摩擦的特點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1.1 規模不斷擴大
由于勞動力成本較低,長期以來中國出口的產品在國際上具有較強的比較優勢,也因此遭到本土企業的瘋狂抵制。據不完全統計,自1995年以來,中國始終是全球范圍內遭遇反傾銷調查最多的國家,每年有超過三分之一的反傾銷調查案件針對中國展開。作為中國第二大貿易伙伴,中歐貿易摩擦規模也在不斷擴大,涉案的產品和金額不斷上升。自中國宣布改革開放,重啟對外貿易開始,歐盟即對中國展開反傾銷調查,此后40年幾乎從未間斷。2016年歐盟向全球共發起98件大型立案,共向中國發起10件,超過立案總數的10%,歐盟向全球發起的立案調查數量并沒有在增加,但是對中國的調查增多。中歐貿易摩擦的涉案金額也在不斷擴大,2010年歐盟對華發起大規模反傾銷涉案調查,涉案金額超過40億美元, 2016年歐盟對華貿易摩擦涉案金額超過130億美元,可見貿易摩擦的程度越來越深。
1.2 貿易摩擦所涉領域不斷增多
歐盟對華貿易摩擦涉及領域不斷擴大,同時涉及摩擦的產品不斷從勞動密集型向資本密集型轉化。從2000年到2015年中歐貿易摩擦的涉案產品情況來看,涉案產品從原先的皮革類、紡織類等初級產品擴大到數據存儲器、光伏組件、集裝箱檢測設備等技術密集型、資本密集型產品。
1.3 南歐、西歐和東歐的國家趨向于貿易保護,也是歐洲國家中對中國采取貿易制裁最多的地區
以西班牙、法國、英國為首的西歐國家,工業發展歷史悠久,工業體系健全,但同時國內勞動力成本較高,以中國為首的發展中國家出口產品物美價廉,對本土企業生產發展造成嚴重沖擊,引起本土企業的強烈不滿,為保護本土工商業,西歐國家最熱衷于對中國展開反傾銷和反補貼,這樣不僅打壓給中國一出口產品造成不可彌補的損失,同時也打壓了中國出口企業的積極性。2016年第一季度,西班牙就對中國發起34項調查,已經超過2016年中國-巴基斯坦貿易全年貿易摩擦事件的總和。從縱向的角度來看,2006年至2016年這十年間對中國通報總數前5位的歐盟國家也都來自南歐、西歐和東歐,以西班牙、德國、法國、匈牙利、斯洛伐克為主,前5位的國家發布的通報數占總數的50%。由此可以看出,中歐貿易帶有強烈的地域劃分色彩。
2 中歐貿易摩擦的焦點問題
2.1 反傾銷問題
在歐盟對外反傾銷的國家和地區中,中國已經成為歐盟反傾銷的首要目標,在1995年-2015年被歐盟指控和傾銷的地區主要有中國、印度、韓國、臺北、俄羅斯等,而中國是歐盟反傾銷的首選對象,占反傾銷總數的37%。
歐盟對華反傾銷的涉案產品比較集中?;ぎa品、紡織品、賤金屬及其制品、機電產品反傾銷調查數占歐盟對中國反傾銷總數的85%左右。
從2016年歐盟對華反傾銷各類產品來看,冶金工業占比最大,達到62.5%,其次是化學工業、機械工業和造紙業,各占比12.5%。
2.2 技術性貿易壁壘
技術性貿易措施旨在通過具體技術性條款的規定保護勞工權利、消費者權益和知識產權,促進國際貿易健康有序發展。但是由于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在知識水平、技術水平等方面的巨大差距,發達國家往往采用隱蔽性的技術標準阻礙具有低價優勢的發張中國家出口產品進入,形成技術性貿易壁壘。 相比于反傾銷和反補貼,技術性貿易壁壘具有長期性、隱蔽性、不公平性,處理難度更大,對處于技術弱勢的國家造成的傷害打擊更大。歐盟是世界上運用技術性貿易保護措施最頻繁和嚴格的地區之一,目前已經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歐盟指令和技術性貿易措施體系,涵蓋工業品加工、制作、生產、銷售等各個環節。技術性貿易壁壘提高了我國出口企業成本,并對相關優勢產業造成嚴重傷害。
2.3 動物福利壁壘
歐盟是動物福利最積極的倡導者,已經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動物福利保護體系。近年來,歐盟將動物福利與貿易相掛鉤,構筑了動物福利壁壘體系。
中國是動物飼養大國,歐盟定制的一套高于國際標準的動物福利體系涉及動物生產到銷售的全過程,直接提高了我國肉類產品出口成本,且極大增加了出口難度。當前我國肉禽類產量占世界的三分之一以上,但是出口量不足十分之一,出口到歐盟地區的占比更是微乎其微,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動物福利壁壘的存在。 同時,動物福利壁壘也會波及對外貿易中的其他行業。皮革、中藥等以牲畜或牲畜加工品為原材料的產品的成本也將大幅提高,而以中國本土食材為主的餐飲服務業也將受到沖擊。 2.4 中國市場經濟地位問題
在判斷一國出口產品是否存在傾銷行為及傾銷幅度時,市場經濟地位是一個重要的概念。2001年中國加入世貿組織時,承諾加快經濟改革,其他國家可以在15年的過渡期內以“非市場國家”對待中國。十六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進行了深入的市場化改革,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取得了長足進展。十八屆三中全會更是突出強調市場在經濟發展中的主體作用。毋庸置疑,中國已經完全符合世界貿易組織對于“市場經濟國家”規定的標準。然而直到2016年底過渡期結束,其他國家紛紛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歐盟仍然沒有就中國市場經濟地位問題給出正面回應。如果這些國家不承認市場經濟地位將導致我國的出口企業在對外貿易摩擦控訴中處于劣勢,尤其是在反傾銷應訴中處于極為不利的地位,并成為我國企業敗訴的主要原因。
3 中歐貿易摩擦的原因
3.1 中歐貿易逆差過大
隨著中歐之間經貿關系往來的密切,中國與歐盟之間的貿易總量不斷擴大,但是中國依然長期保持著貿易順差國的地位。自2005年以來,歐盟對中國一直都是貿易逆差,且近兩年有擴大的趨勢。伴隨越來越多物美價廉的物品涌入歐盟各國,盡管消費者的效用大大提高,加上歐盟本不具備傳統的勞動力成本競爭優勢導致企業受到的外來壓力越來越大,生存空間急劇壓縮,政府政策迫于來自企業階層利益訴求,必然對華采取嚴厲的制裁措施。
造成中歐貿易逆差過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雙方統計口徑的不一致進一步加大了誤差。根據中國海關的統計口徑,經由香港或者第三國轉口而出口到歐盟的產品,不被計入出口中。而歐盟海關的統計口徑是,中國大陸經由中國香港或第三國、地區轉口到歐盟各國的產品算作他們的進口,而歐盟經由中國香港或者第三國、地區出口到中國大陸的產品卻不計入其出口,這種不合理統計口徑加大了貿易差距。
3.2 官方政策和意識形態以及歐美關系的影響
由于政治制度和意識形態的差異,自二戰以來美國對中國始終采取打壓政策,其常以人權、政治體制改革等借口對中國展開貿易攻擊。近年中國經濟騰飛,對外貿易迅速發展更令美方不安,自特朗普上臺之后,美國貿易保護主義勢力重新抬頭,其對中國的優勢行業和產品采取了一系列貿易制裁,如2018年5月的“中興事件”,2018年11月的“華為事件”,美國甚至表示2019年會進一步加大對中國的關稅,種種措施表明,中美貿易摩擦已經全面升級。而歐盟與美國在文化、價值觀、政治理念方面存在諸多聯系此歐盟在對外政策上一貫跟隨美國的主張。因此,自美國開啟貿易保護主義后,歐盟也開始聯合美國,以一些敏感性話題為切入口,共同對中國展開貿易制裁,令中國對外貿易處境雪上加霜。
4 政策建議
歐盟是中國最重要的貿易伙伴國之一,保持中歐經貿關系的良好發展是中國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的重要舉措,也是促進國內經濟改革發展的必然。為減少中歐之間的經貿摩擦,促進中歐經貿往來,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議。
4.1 優化貿易結構,實現進出口產品多樣化
加快轉變經濟結構發展方式,改變過分依靠資源和勞動力的生產方式,增加對高新領域、服務領域的產品投入,擴寬產品的生產層次。中歐貿易集中于貨物貿易,在此領域產生的貿易摩擦也最多。未來應拓寬貿易的領域,就金融、電子商務、信息科技等新興行業展開貿易,同時優化出口產品結構和層次,就雙方互補的產品增加貿易往來,對于競爭性較強的商品尋求新的出口放或出口方式。
4.2 借助“一帶一路”,加強中歐自貿區的建設
“一帶一路”倡議為沿線國家提供了經貿往來和文化交流的新平臺,也打通了與歐盟經貿往來的新通道。同時歐盟計劃建立的里斯本到符拉迪沃斯托克的自貿區,自貿區建設是國家經濟一體化的重要形式,也是國際貿易發展的必然趨勢,歐盟此舉與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不謀而合。中歐雙方依托“一帶一路”和中歐自貿區在基礎設施、人口流動、金融合作等領域廣泛的合作空間,應推動與歐盟的自貿區談判,積極推進自貿區建設,努力在敏感領域擱置爭議,在眾多共同利益的領域達成共識。
參考文獻
[1] 傅東輝.一九九四年歐盟對中國產品反傾銷情況綜述[J].中國外資,1995,(05):54-55.
[2]王思璇.中歐貿易摩擦的趨勢預測及其對雙邊關系的影響——基于引力模型的實證研究[J].國際貿易問題,2009,(06):37-46.
[3]王偉杰.歐盟的反傾銷政策及對中國的影響[D].濟南:山東大學,2012.
[4]孫靜.中歐貿易摩擦的影響和對策分析[D].北京:外交學院,2014.
[5]郝潔.歐債危機下的中歐貿易摩擦新動向、趨勢及應對[J].國際貿易,2012,(11):27-31.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2/view-1489229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