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區職校學生網絡成癮的現狀分析及應對策略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當今,青少年沉迷網絡的現象屢見不鮮,筆者所在的山區職校,有相當數量的學生網絡成癮,本文對此類現象的狀況及原因進行分析,并在此基礎上提出相應的應對策略。
【關鍵詞】中職生;網絡成癮;策略
中國社會科學院等機構發布《青少年藍皮書——中國未成年人互聯網運用和閱讀實踐報告(2017—2018)》的數據顯示,未成年人互聯網運用的總體普及率高達98.1%,10歲之前的觸網比例達到68.6%。當今,各種手機游戲層出不窮,青少年沉迷網絡的現象屢見不鮮。筆者所在的山區職校,相當數量的學生網絡成癮,本文對此類現象的狀況及原因進行分析,并在此基礎上提出相應的應對策略,以幫助中職生在青春期塑造健康的人格,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
一、山區職校學生網絡成癮的現狀及影響
中國社會科學院的調查顯示,玩游戲的時間上,留守兒童要明顯高于非留守兒童,山區職校的學生大多是來自于農村的留守兒童,他們在家鄉時已經是“機不離手”。在職校的生活中,手機發揮了巨大的威力,學生吃飯、走路、上廁所往往都是“低頭一族”,有些學生甚至通宵達旦地玩游戲,有些學生把家里給的生活費都花在了游戲上。聊起游戲,他們會眉飛色舞,而說起別的話題,則表示毫無興趣,甚至壓根就不答話,他們表現出“機不在手,魂都沒有”的狀態確實令人擔憂。
網絡就像一把“雙刃劍”,它帶來的影響有積極的一面,“有助溝通便捷,能廣世人見聞,可增少兒學識,更促社會繁榮”;但同時網絡成癮也帶來了不容忽視的負面影響。
1.對學生身心健康的影響。中職生正處于生長發育期,長時間低頭玩電子產品除了增加近視的發病率,還會影響骨骼發育,形成“歪頭”“手機脖”等,對孩子的身體造成極大的傷害。其次,沉迷網絡會造成學業荒廢。再者,網絡成癮的中職生往往情感冷漠,對周圍的人和環境采取逃避或對抗的態度,他們喜歡把情緒隱藏起來,轉而在網絡上發泄,因此他們的性格越來越孤僻,出現人際交往障礙。還有,他們對網絡有一種強烈的依戀,無法上網時,他們會產生煩躁不安、緊張、焦慮、悲觀的情緒,一旦受到刺激,很可能行為失范。另外,網絡的欺詐、暴力、色情等不良成分像“鴉片”一樣侵蝕著中職生的內心世界,辨別是非能力不強,意志力薄弱的孩子很容易迷失自己,甚至出現人身傷亡、違法犯罪的惡性事件。
2.對家庭的影響。山區職校學生的父母迫于生計,常年在外打工,孩子和父母之間的交流很少,孩子沉迷網絡,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更為冷漠。網絡成癮的學生把金錢花在游戲、直播平臺上,增加了家庭的經濟負擔,讓本來就貧困的農村家庭捉襟見肘。
3.對社會和國家的影響。中職生即將步入社會,網絡虛擬的世界無法幫助孩子提高處理現實問題的能力,他們回到現實生活中往往會感到無所適從。他們帶著走偏的價值觀離開學校步入社會,會對社會乃至國家的長遠發展帶來巨大的危害。
二、山區職校學生網絡成癮的原因分析
1.自身和家庭方面。由于父母常年在外打工,長時間的角色缺席使隔代養育的留守兒童缺乏情感寄托,家庭的親子關系冷漠或者緊張。當孩子的親情渴望得不到及時有效的滿足時,就會產生心靈上的情感荒漠,網絡游戲乘虛而入,成為了孩子的情感寄托。另外,孩子厭惡學習、性格不良、意志力薄弱也會導致他們沉溺于網絡世界不能自拔。
2.學校的引導管理工作欠缺。目前許多學校出臺了關于學生使用手機的相關規定,但也僅僅局限在是否允許、能否使用層面,對學生如何正確使用手機及具體上網行為則缺乏合理和有效的引導。
3.游戲開發商、網絡直播平臺誘導成癮的企業行為及政府部門的監管行為跟不上。一些游戲開發商為了賺孩子的錢,專門研發門檻低、互動性強、獎勵誘惑多的網游,一些網絡視頻平臺的內容涉及色情低俗、炫富炒作等,讓一些青少年無法抵擋誘惑。在出現問題時,政府監管部門也會采取約談等措施,但現有的網絡管理規章制度層次較低,在立法層面遠遠跟不上網絡的發展和監管的需要。
三、山區職校學生網絡成癮的應對策略
如今,世界衛生組織將游戲成癮列入精神類疾病,隨著青少年沉迷網絡帶來的各種負面影響,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預防青少年沉迷網絡已經是刻不容緩。筆者認為,要改變山區職校學生沉迷網絡,減少網絡成癮的現象,需要全社會高度重視、齊抓共管,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1.“家庭是人手的第一個課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教育應該在孩子成長期發揮出不可或缺的作用。家長應該明白,社交媒體是現實世界的一部分,父母應承擔起自身的責任,領會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發揮更多主動性和積極作用,多給孩子精神上的關懷、情感上的慰藉,帶孩子參與到更多現實社交中,多給予孩子陪伴,建立與孩子間的長效溝通機制,有效的溝通至關重要。另外,父母應加強與學校的聯系,第一時間獲知孩子在學校的情況。
2.學校應作出積極正面的引導,宜疏不宜堵。首先,開展多種形式的專題教育,引導學生正確認識、科學對待、合理使用網絡,自覺抵制網絡不良行為,加強孩子的網絡道德教育,強調上網道德規范,提升孩子的網絡素養,正面引導孩子綠色上網、文明上網。中職生正處于青春期,性格較為沖動叛逆,如果對所有的網絡行為一禁了之,結果往往會事與愿違。其次,做好學生的心理輔導工作,對因上網而導致心理障礙的孩子應密切關注,及時進行心理疏導。再者,開展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和社會實踐,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例如,我校非常重視“活動育人”,成立各種社團,如舞蹈隊、書法社、詩文驛站等等,通過社團舉辦多種的活動,培養孩子更廣泛的興趣愛好,讓孩子課余時間享受“精神大餐”的同時,提高對網絡不良內容的免疫力。另外,教師應主動積極地進行課堂教學改革,進一步提升網絡素養水平,以生動有趣的教學模式代替沉悶枯燥的課堂,把孩子的目光重新吸引回課堂。最后,學校還應加強與家長的聯系,互相交換信息,提醒家長應承擔起對孩子的監管責任,及時發現、制止和矯正孩子沉迷網絡和不當的消費行為。
3.相關互聯網企業應承擔起自身的社會責任,促進行業自律。網游的成癮機制讓青少年一頭載入“陷阱”無法自拔,游戲構建的暴力解決問題等不良規則嚴重誤導了青少年的“三觀”。 一些網絡直播平臺充斥著令人擔憂的低俗內容,成為毒害青少年成長的“鴉片”。從現代管理學的角度看,企業不應僅僅是追求利潤,還要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利益的吸引不能代替責任的擔當,絕不能犧牲民族的未來賺錢。
4.政府工作方面,應完善相關法律法規,采取多種措施幫助和保護孩子。政府在鼓勵企業開拓創新、健康發展的同時,不能放松對企業的監管。
互聯網時代,網絡促進了社會的進步和發展,給人們帶來便捷的同時,也帶來了極大的負面影響,尤其是處于身心發展階段的青少年。大多數山區職校的學生畢業后會走出社會參加工作,但網絡成癮的孩子往往不能適應社會生活,甚至行為失范。如今,預防孩子網絡成癮問題已是迫在眉睫,需要家庭、學校、企業、政府部門乃至全社會共同合力,多管齊下,一切為了孩子的明天,為了國家的未來。
[本文系廣東遠程開放教育科研基金項目]
參考文獻:
[1]何媛.別讓游戲搶走留守兒童的心[N].人民日報,2018,6.
[2]季為民,沈杰.青少年藍皮書—中國未成年人互聯網運用和閱讀實踐報告(2017-2018)[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8,9.
[3]桂叢路.預防青少年網絡沉迷刻不容緩[N].人民日報,2018,9.
[4]亞當·奧爾特.欲罷不能—刷屏時代如何擺脫行為上癮[M].機械工業出版社,2018,3.
[5]李成鉞.短視頻,勿短視[N].人民日報,2018,8.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1898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