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校企合作長效機制彰顯高等職業教育特色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郭德懷,袁太慶
摘要:高等職業教育工學結合培養模式涉及到從學校培養到企業生產的全過程,學校以育人為首要目標,追求社會效益,而企業則以贏利為第一目標,追求經濟效益,如何實現雙方目標上的相對統一,建設雙方合作的長效機制,實現高等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的可持續發展,最根本的就是要找準校企雙方利益共同點,實現優勢互補、互利互惠、合作共贏。堅持校企合作,既是發達國家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成功經驗,也是中國高等職業教育形成鮮明特色、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基石。
關鍵詞:校企合作;長效機制;高職特色
中圖分類號:G64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36-0302-02
一、校企合作:彰顯高等職業教育特色的動力機制
第一,通過校企合作,將推動高等職業教育教學模式改革。突破傳統的以學校和課堂為中心的封閉式教學組織中心,密切學校與企業的聯系,發揮學校和企業的各自優勢,把教學活動與生產實踐、社會服務、技術推廣及技術開發緊密結合起來,正確處理好“工”與“學”的關系,形成以學校為主體,企業和學校共同教育、管理和訓練學生的教學模式。第二,通過校企合作,將推動高等職業教育課程體系改革。中國高等教育長期以來以學科為中心進行課程體系的編制與實施,其基本結構自下而上依次為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這種結構按專業理論的內存聯系構筑而成,以系統專業理論為主線,遵從學生的認知規律,對于專業學科知識體系的傳授有較大作用,但其弱化了專業技術的實踐性,極大地限制了高等職業教育學生形成熟練的操作應用技能。因此,通過工學結合教學模式,將有助于構建適應經濟建設、科技進步、個人發展的具有高等職業教育特色的課程體系,從而滿足學生就業、升學、個性發展和職業規劃的需要。第三,通過校企合作,將推動高等職業教育教學內容改革,有助于正確處理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能力培養和傳授知識之間的關系;有助于正確構建公共課程、專門課程和實踐課程之間的結構、比例和權重;有助于課程內容改革迅速反映新知識、新技術、新工藝和新方法,較好體現現代化、信息化、國際化的發展要求。第四,通過校企合作,將有助于實現高職教育培養目標是需要。高等職業院校擁有科學技術、教學資源、優秀人才和科學規范的教學服務體系,但是缺乏生產實踐場所,缺乏與產品制造、現場服務同步發展的大型設施和設備。通過校企合作模式,使企業擁有的生產線和施工現場、工作現場成為高等職業院校的實驗實訓基地,使學生在就學期間就有機會和時間進入生產和實際工作領域,從事與普通職業人一樣的工作,在濃厚的職業氛圍與真實環境下,真刀真槍地進行職業規范化訓練,有效地學習現場作業的實際知識和實際技能,培養學生從事和勝任某一職業崗位(群)解決生產實踐和工程項目中實際問題的技術與管理能力,將以課堂傳授間接知識為主的教育環境,與直接獲取實際能力、經驗為主的生產現場環境有機結合,使學生在與企業、社會的廣泛交流中獲取知識,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知識,在項目開發中提高能力,在真實的生產性實訓環境中得到最有效的鍛煉,實現高職畢業生上崗不需要過渡期,轉崗亦不需要過多的再培訓。第六,通過校企業合作,將有助于企業提高競爭力需要。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制造業得到了持續快速的發展,據調查數據顯示,目前中國共有十多個制造行業的八十余種產品產量據世界第一,尤其是制造業發展迅速,具有成本和市場優勢。但是,中國距離“世界工廠”尚有較大差距,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沒有支持“世界工廠”良性運轉的高質素、高技能、創新型的產業大軍。中國要從制造業大國走向制造業強國,強力推進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就必須從根本上提高中國制造的技術含量,培育自己的技術創新力量,提升制造業國際競爭力,實現從成本性質的中國制造向技術性質的中國制造轉變。因此,中國必須是以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為體制基礎,加快推進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根本性轉變,大規模、多種類地培養中國制造業急需的高質素、高技能、創新型人才,全面提高中國企業的國際競爭力。
二、校企合作:彰顯高等職業教育特色的保障機制
第一,制定和完善推進校企合作的法律法規。中國現行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法律法規存在三個方面的問題,一是政策性文件較多,法律法規性文件較少,政策性文件出自教育行政部門的較多,出自行業企業部門的較少,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教育行政手段的權威弱化,政府政策性文件沒有得到充分落實。二是缺乏可操作性的法律法規,政府相關文件中倡導性政策和宏觀指導性意見較多,具體責任、義務和措施較少。三是沒有制定明確的法律條款規定對企業參與工學結合給予經費、稅收等方面的支持和鼓勵,如企業參與工學結合無法像企業職工教育那樣將費用列入成本,也不能減免教育附加費。在工學結合中涉及到的校企合作、技術保密、成果分配、稅收信貸、專項基金、獎勵措施和學生安全等方面的立法基本處于空白。從而抑制了企業參與工學結合的積極性。因此,政府應制定政策法規,充分發揮政府的宏觀調控作用,調動企業參與工學結合、支持高職教育的積極性。一是政府要通過立法,明確企業在接收安排學生實習,可免交部分稅收,從經濟方面提高企業的參與積極性。二是要積極鼓勵組建以高等職業院校為龍頭,由行業、企業和相關職業院校參加的職業教育集團,實行資源共享,聯合培養,充分發揮職教集團在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中的作用。三是努力營造企業成為工學結合主體的環境,學校和企業應成為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兩個并列的主體,國家應在重點專業領域選擇市場需求大、機制靈活、效益突出的企業作為高等職業教育的實訓基地,給予政策方面的支持。
第二,制定和完善推進工學結合的資金投入體系。政府要進一步加大用于發展職業教育的財政撥款,有計劃地支持高等職業院校更新教學設施,建立專用實訓基地,改善實習條件,保證實習質量。采用相應的措施,引導并鼓勵行業、企業投資職業教育。
三、校企合作:彰顯高等職業教育特色的國際比較
西方發達國家發展高等職業教育的實踐證明,工學結合、校企合作是一種運轉靈活、優勢互補的最佳職業教育模式,顯示了學校和企業在科學知識教育與職業技能訓練方面職能明確分工、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及優質資源共享的原則,認真研究發達國家高等職業教育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特點和成功經驗,將有利于中國高職教育工學結合可持續發展機制的構建。德國的“職業教育合同”、德國的“雙元制”是世界公認的“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典范,學生在學校學習理論知識,在企業通過實踐掌握實踐技能。在德國聯邦政府制定的《職業教育法》和《青少年勞動保護法》中就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權利和義務做出了相應的規范,并通過簽訂《職業教育合同》的形式,予以明確和保障,使“雙元制”人才培養模式得以持續和健康發展。在操作層面上,“職業教育合同”突出強調了制度建設的重要性,以保障職業教育的實施有章可循;在實施主體上,突出強調了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重要性,是實施職業教育的兩個主體之一;在教育學內容上,突出強調了實踐能力培養的重要性,并明確主要由企業組織實施;在質量評價方面,突出強調了企業參加的重要性,保證評價的中立性與生產一線的接軌;在“供需關系”上,強調了教育者(供方)與受教育者(需方)的平等性,明確了雙方的權利與義務,并以立法的形式明確了教育雙方的權利和義務。
參考文獻:
[1]王霞.職業教育推進工學結合的制度保障[J].職業技術教育,2007,(31):28-30.
[2]樓一峰.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新理念、策略和程序[J].職教論壇,2007,(25):20-22.
[3]穆曉霞.高職教育工學結合培養模式的理論基礎與現實需求[J].商業時代,2009,(24):22-24.
[4]袁貴仁.深入推進校企合作 努力開創職業教育科學發展新局面[Z].2010年全國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工作會議上講話,2010
-03-18.[責任編輯 魏杰]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2/view-39556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