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高等職業教育運行機制探析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朱 斌 顧愛怡
提要本文從分析德國的高等職業教育模式入手,思考其在“社會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發展與企業、政府、行業各要素之間相互作用關系,并在此基礎上嘗試性地提出:德國高等職業教育的運行機制是由相互關聯、相互作用的四個要素――企業要素、學校要素、政府要素和行業協會(非政府組織)要素所構成的有機整體。
關鍵詞:德國高等職業教育;運行機制
中圖分類號:G5文獻標識碼:A
近年來,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在數量和規模上是跨越性的,如何協調好發展的數量與質量的關系,更好地適應市場經濟條件下對技術人才的需求,是當前發展高等職業教育亟待解決的問題。而德國作為已經建立起較為完善的“社會市場經濟”制度的代表國家,有著可供借鑒的職業教育體系和職業教育模式。
一、以企業為主導的市場運行機制
1、以培育企業人力資源為導向的動力機制。在德國,企業有自覺參與和支持職教的理念,德國企業界有個共識――“職業教育是對未來的投資”,因為企業是經濟的主體,一個經濟體最為寶貴的資源是人力資源,因為“只有好的員工,才會有好的產品”。德國企業不把培訓任務完全交給學校是基于這樣的認識:一方面學校不可能配備與當前正在使用的完全相同的設備、設施;另一方面也是為了面對面直接考核本企業未來員工各方面的表現,這對保障企業員工的高素質十分必要。
2、以企業為主體的產學合作教育機制。在德國,企業在職業培訓中起著主導作用,學校的理論教學與企業的技能培訓是合理滲透的。根據相關法令,培訓企業始終對培訓負有完全的法律責任,因而可以根據勞動力市場對勞動者能力素質的要求、企業對勞動者專業知識和生產技能的要求自行選擇培訓內容和方式,開展有針對性的培訓。也正是由于企業在職業培訓中起主導作用,職業教育所需要的培訓崗位、場所、設備、師資、資金等辦學條件、甚至學生的就業問題等都能妥善解決。
二、以“雙元制”為特征的職業教育運行機制、
德國的職業教育的發展首先是得益于“雙元制”這種有效的運作機制,“‘雙元制’是一種制度,是國家立法、校企合作、企業為主的一種辦學制度”。
1、“學徒/學生”雙重身份。根據1968年《德國高等??平逃陌l展協定》,明確職業學院是高等教育體系中的一個組成部分,承擔培養技術型、應用型的高級“橋梁式”職業人才。學員在職業學院的學習是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在高等教育階段的延伸。為保證職業學院的學員質量,學院主要接受來自中等職業學校的學生,或少量具備高中學歷文憑且接受過企業實踐的畢業生;同時,學員還必須與提供培訓崗位的企業或社會事業機構簽訂培訓合同。由于企業培訓合同有限,一旦簽訂合同,學員就可享有企業津貼,并在畢業后有機會成為企業的正式員工。
2、“師傅/教師”雙重身份。由于職業學院極強的實踐性、應用性的教學特征,其對理論和實踐的教學人員具有很高的要求。德國職業教育實訓實習教學的指導老師有明確的資格要求,專職教師必須獲得博士學位,且要求在企業至少5年的專業實踐經歷。兼職教師主要來自于專科學校、大學和職業實踐領域,他們需要掌握最新的技術和工藝,熟悉企業生產過程和管理過程,保證職業學院的教學內容緊緊跟上科學技術和企業生產發展的步伐。德國有很多具有悠久歷史傳統的專門負責師資培訓的學校(俗稱“師傅學校”),它為德國的工業、手工業和其他行業培養了大批高素質、能力強的人才,而且是實訓實習教學指導老師(含兼職)的主要來源,這在一定程度上確保了職業技術教育實訓實習教學的質量。
三、以“社會市場經濟”制度為基礎的國家宏觀調控機制
1、行之有效的宏觀調控機制。國家宏觀調控機制,是社會市場經濟的本質特征,它指的是國家利用各種經濟手段對國民經濟進行積極干預的各種制度的整體。在德國職業教育體系中,聯邦政府的具體行為主要體現在:把職業教育作為經濟發展、積極就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每位職業者或準備就業人員提供就業本領和選擇工作機會是政府的職能。政府不僅按各校在校學生規模撥放教育經費,還利用稅收減免政策鼓勵企業接受學生實訓實習等。為了調動企業在職業教育中承擔主要責任的積極性,聯邦政府在政策上給予一定照顧,如規定企業的職教費用可計入生產成本,可減免稅收。此外,國家還撥???與州政府和工商聯合會等部門聯合,設立“跨企業培訓中心”,支持中小企業和特殊行業的職業培訓。
2、發達完善的社會保障機制。按德國基本法的規定,福利制是為德國社會結構所建立的四大原則之一。“追求利潤當然是市場經濟的動力,但是國民經濟發展的目的卻是為社會公眾造?!薄B殬I教育是德國社會促進就業,保障社會穩定的重要手段,德國的社會保障制度為德國社會構筑了一張勞動就業的安全網,職業教育制度也是這張網上的一個環節。德國政府始終堅持發展職業教育,強調“雙元制”職業教育是為大多數青年人夯實持續就業能力的一個基礎平臺,以確保青年人具備終身職業學習能力,促進其職業發展及個性發展。
3、目標明確的國家立法機制。德國對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管理、監督、組織實施,主要采用立法的形式來保
證?!八麄儓猿忠婪ㄖ谓?頒布了許多職教法規,形成了一套內容豐富、互相銜接、便于操作的法律體系,有力地促進了職業教育的發展”。法律、法規制度的完善是對規范社會市場經濟發展的根本保障,市場經濟決不應該是無序的經濟。規范德國職業教育基本的法律有三個,即《職業教育法》、《職業教育促進法》和《手工業秩序法》,以法律形式完善了職業教育的管理和運行,促進了職業教育有序地發展。如對18周歲以下已完成普通義務教育而未進入普通高級中學就學的青年實行義務職業教育,原則上不允許一個年輕人不經過正規的職業培訓就開始職業生涯。
四、以行業協會為“橋梁”的良性互動機制
1、職業教育和培訓政策的宏觀決策者。在德國,凡在某一區域的企業、商會、個體經營者或工商企業界的法人單位,都必須參加本地區相應的行業協會。德國《職業教育法》明確規定:每個行業協會都應設立一個職業教育委員會,作為專業決策機構。組建職教機構的每個職教委員會由雇主、雇員、職業學校教師代表組成,受理行會有關職業教育方面的事宜。
2、職業教育和培訓質量的監督和評價者。德國有480個地方行業協會,其所屬的職業培訓委員會享有對培訓的監督權。它的職能包括:對提供學徒培訓企業的資格認定、通過培訓顧問對所有提供培訓的企業的培訓質量進行監控、對培訓質量不合格的企業進行懲罰。行業協會對本行業人員的素質需求情況最好的判斷者,行業協會教育委員會對職業學校教學中的問題,及時向政府教育部門反映,并進行相應調整的交涉。由行業的同業公會所建立考試委員會,舉行同一職業的全國統一考試。聯邦政府通過頒布《職業培訓條例》,規定每一職業考試的最低考核標準。學生完成職業教育后,要接受全國統一的結業考試,考題由考試委員會共同審批通過,而考試的執行單位是同業公會,由其統一向通過考試的學生頒發合格證書。
3、職業教育和培訓的咨詢和指導者。行業協會處于政府和企業之間,他們必須密切關注經濟結構調整和培訓崗位的變化,密切關注培訓質量并及時調整行業教育政策。為使職業教育的改革方向、目標、任務、措施等有可靠的科學依據,由聯邦職業教育研究所牽頭,吸收2,000個德國代表性企業,建立職業資格早期識別系統。對勞動力市場動向加以觀察,對職業資格的產生、發展、消亡進行分析,進而為制定政策、構建職業結構,實施職業能力開發、創新科學研究提供有力保障,從而對職業市場需求進行早期發布,以達到迅速應對職業市場變化、開發培訓方案、實施調整專業結構的目的。
五、結論
綜上所述,在高等職業教育運行過程中有以下四個基本要素:企業、職業學院、政府和中介組織,它們之間的相互聯系和作用方式影響著高等職業教育體系中各構成要素之間的結構及其功能的發揮。
1、企業要素。這是產學合作中的核心要素,它是一切職業教育的出發點和歸宿點,無論何種職業教育,離開了企業與行業的需求,都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
2、職業學院。這是實現產學合作教育的必備條件,高等職業教育是一種非常貼近市場的人才培養模式,它必須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做出及時調整,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高素質的職業技術應用型和技能型人才。
3、政府部門。該要素為建立公平有序的人才市場、為促進高等職業教育健康發展提供必不可少的政策和法規,以保障各方的權益不受侵害。
4、中介組織。它是高等職業教育的催化要素,通過它來構建高等職業教育的信息平臺,為政府提供政策建議和咨詢,向企業和學校傳遞有益的訊息,促進社會各類資源的合理配置。
(作者單位:上海第二工業大學)
主要參考文獻:
[1]K.Happold,R.Stripf.Bildung und Bildung von Humankapital.
[2]姜大源.關于“雙元制”職教模式評價的國際比較[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3.3.
[3]許英.德國職業教育法律的啟示[A].馬樹超編.上海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論文集[C].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2/view-40913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