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新知青運動”探析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張 樂

  摘要:當前,“西部計劃”以及“村官計劃”等多種形式的“新知青運動”已經在中華大地蓬勃發展起來了,對于解決我國大學生就業、開發大西部以及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都起到了顯著作用。然而,新知青運動的發展過程中也出現了諸多問題亟待解決。文章擬探討新知青運動的由來以及其展現出的新特點,試圖找到制約新知青運動繼續良性發展的瓶頸,避免“上山下鄉”式的現代悲劇,提出對策建議。
  關鍵詞:新知青;老知青;大學生志愿者;和諧發展
  
  2003年6月,由共青團中央、教育部、財政部以及人事部共同發起啟動了“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計劃”(以后簡稱西部計劃),鼓勵廣大高校畢業生到西部去,到基層去到祖國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業增長才干。除了“西部計劃”以外,“三支一扶(大學生在畢業后到農村基層從事支農、支教、支醫和扶貧工作)”、“大學生到村任職(村官計劃)”和暑期大學生“三下鄉”等項目,每年也吸引眾多大學畢業生到農村去基層去,這些活動統稱為“新知青運動”。
  一、新知青運動概述
  知識青年,并非如字面上的意思那樣,是對有知識有文化的青年人的泛稱,它指的是在特定的歷史背景下產生的一個特殊的群體,它包括的是曾在學校受過教育,然后在“上山下鄉”這個特殊政策之下,由政府所組織的到農村或連續從事農業生產的那批青年人。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在特殊的歷史背景下,成為一場聲勢浩大的運動,影響了整整一代人。而今,廣大有知識有文化的“新知青”們帶著青春的激情與夢想,響應國家號召,到西部到基層去建功立業有所作為,這與幾十年前的“知青上山下鄉運動”有著某些相似之處,稱之為“新知青運動”。
  (一)“新知青”概念的提出
  如上文所述,“新知青”主要指的是廣大報名參與“西部計劃”、“三支一扶”、“村官計劃”等項目的大學畢業生。之所以將這部分青年人成為“新知青”,是因為在某些方面他們與當年“上山下鄉的知識青年”(以下簡稱老知青)存在相似之處。
  首先,新老知青都屬于青年知識分子的范疇。他們都擁有科學文化知識的儲備和滿腔的青春激情,愿意為自己的理想奉獻一切。其次,從人才流動的方向來看,都是從城市到農村,從經濟較發達地區到經濟較落后地區,幫助支援當地經濟建設社會發展。最后,不論是新知青還是老知青,其行動都與國家大政方針相一致,都是與時代的發展息息相關。如在特定的歷史背景下,老知青“上山下鄉”,符合知識分子與工農相結合思想,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城市就業壓力。而今新知青們懷揣夢想到西部到農村下基層,開拓一片新天地,也正是在國家“西部大開發”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戰略的指引下進行的。
  (二)“新知青運動”的發源及內涵
  由上所述,“新知青”與“老知青”在某些方面存在著相似之處,但真正使“新知青運動”如當年的“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一樣發展到一定規模,主要得益于“西部計劃”。從規模上看,“西部計劃”從2003年起開始實施以來,已經累計招募十幾萬大學生服務西部。
  “新知青運動”有別于“運動”的一般含義,但既然是“運動”就要有參與的廣泛性。以“西部計劃”為典型的“新知青運動”,這幾年發展速度較快,也越來越受到社會的普遍關注,公眾參與的廣泛性也不斷擴展,已經不僅僅只有大學生群體參與,還包括許多社會有志青年及熱心人士。而在學理上,尚未有學者就“新知青運動”給出內涵定義,但“新知青運動”的繼續健康發展急需使其有一個明確的內涵定義。
  “新知青運動”指的是,以大學生群體為主體的響應貫徹國家經濟發展戰略,以志愿精神為內核的,在科教文衛各方面支援建設相對落后地區,獲得良好的社會經濟效益,國家及個人發展得到雙贏的青年服務活動。
  二、“新知青運動”發生原因探析
  “新知青運動”發生發展與社會發展和時代脈搏緊緊相連,有著其深刻的現實原因和時代特征。
  (一)大學生就業的嚴峻形勢
  據教育部統計,從2003年起全國高校畢業生人數逐年遞增,且增幅越來越大。最新資料顯示,2010年高校畢業生人數將會達到630萬以上,就業形勢異常嚴峻。與高校畢業生人數逐年遞增相反的是,畢業生就業率卻呈現逐年走低的狀況,情況仍然不容樂觀。特別是2009年,受全球性的經濟危機影響,許多企業都在減員,大學生就業問題在這種背景下無形中又被放大許多。面對前所未有的嚴峻就業形勢,黨和政府多方努力,積極促成大學生就業,以“西部計劃”為代表的“新知青運動”就是其中一條非常有效的解決大學生就業的途徑。
  (二)國家需要是促成“新知青運動”開展的直接原因
  國家戰略發展的現實需要是促成“新知青運動”開展起來的直接動力所在。西部大開發是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重要舉措,實施幾年來,已經取得了階段性成果,為廣大青年學子施展抱負提供了寬廣的舞臺,也為西部發展提供了急需的各方面先進人才?!按骞儆媱潯蓖ㄟ^選拔優秀高校畢業生到農村去,擔任村長或鎮長助理,依靠他們所學知識為農村鄉鎮經濟社會發展獻計獻策,這與國家提出的“新農村建設”戰略思想不謀而合,實施幾年來也取得了很明顯的效果。
  (三)強大的精神感召力是“新知青運動”發展的內在動力
  精神感召力,是一種內在的力量,能夠使人在從事某些活動時精神高度集中,能夠從內心認同自己所從事的活動,愿意為自己目前所從事的活動默默奉獻。當下,新一代的青年學子們通過各種不同形式的“新知青運動”將自己所學的知識播撒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冥冥之中也有一種強大的精神力量在感召著他們。特別是,2008年中國經歷了汶川大地震和北京奧運大悲大喜的洗禮之后,新一代的有知識有文化的青年人經受住了考驗,真正從老一輩身上繼承下來不畏困難勇于拼搏的民族精神,挺起了中華民族的脊梁。一種內在的精神感召在大地震和奧運中更加凸顯出來,凝聚成無形的強大力量,激勵著新一代的青年人為報效祖國奉獻青春,積極參與“新知青運動”。
  三、“新知青運動”的新特點
  精神感召是“新知青運動”發生原因中最內在的動力,也是筆者認為“新知青運動”新特點分析的切入點?!靶轮噙\動”的精神感召范疇中融入了許多富有時代特點的新元素,這些新元素也構成了“新知青運動”最為鮮明的新特點。
  (一)志愿精神
  “志愿服務”是一種非政府系統的組織行為和服務行動,是民間系統服務于社會的群體行為或個人行為,即民間組織或個人利用自己的知識、技能、體能或財富、通過更重服務性的行動去實現和體現對社會事業的服務與奉獻,或實施和完成對有困難的社會群體及個人的服務與保障(志愿服務所體現的核心精神是人道主義)。志愿精神包含的眾多元素中,奉獻是最為鮮明的特點,沒有奉獻意識,志愿服務是進行不下去的。“新知青運動”雖然不完全是民間組織或個人利用自己的一些便利條件,實現對于社會的貢獻,但“新知青運動”之中是不能缺乏以個人奉獻為首要特點的“志愿精神”的。廣大青年知識分子,放棄了許多更好的個人發展機會,自愿來到西部或者基層,為祖國各方面事業奉獻著自己的青春與才干,雖然國家在很多方面(如考研考公務員就業等方面)對他們加以照顧,但相比他們所付出的代價相比仍然是杯水車薪的。他們沒有怨言,仍然默默無聞的工作在自己的崗位上,如果這其中沒有一點“志愿精神”,這幾乎是不可能的。
  (二)理性主義
  與以往老知青“上山下鄉運動”往往帶有盲目的個人崇拜和強硬的行政命令色彩不同,當代青年知識分子對于自己人生的選擇更加理性,在權衡利弊,考量價值方面更趨理性,在將自己與國家命運相聯系的路徑選擇上更加的多元化。怎樣發展,如何更好地使自身發展與國家發展雙軌并行,并且理性的統一,當代青年知識分子有著他們獨到的見解。

  四、新知青運動中出現的問題及出路選擇
  “西部計劃”、“村官計劃”等等一系列的“新知青運動”開展以來,取得了良好的經濟社會效益。然而,“新知青運動”畢竟開展的時間并不長,我們積累的經驗還不夠,因而在實際運作過程中出現了這樣那樣的問題。
  (一)管理機制不健全,保障機制尚待建設
  “新知青運動”很多都是以“志愿”引領開展的,所以監督約束強制力并不強,常常出現“違約”狀況,志愿者想來就來想走就走,崗位管理混亂,致使許多工作沒人去做,受援地方或服務單位怨聲載道,已經影響到對于整體志愿者隊伍的評價。服務期結束后的配套保障制度不完善,絕大多數志愿者認為服務期滿后的就業渠道狹窄,對個人將來的出路表示擔憂。雖說國家在一定程度上對服務期滿并考核合格的大學生志愿者給予政策扶持,如考國家公務員同等條件下優先錄取,考研加分等優惠政策等。但部分志愿者依然對未來信心不足。1-2年的志愿工作對他們來說無疑是為自己的人生擴展了新的視野以及不同的人生閱歷,但代價是耗費了1-2年寶貴的青春,這樣的失落對大學生志愿者來說無疑是不公平的。
  (二)整體氛圍營造缺乏深度與廣度,宣傳滯后,社會影響力有限
  “西部計劃”等一系列的“新知青運動”的開展,前期當然要靠社會、媒體以及學校的積極宣傳引導。但這方面,僅就高校宣傳來說就遠遠不夠。某些高校沒有充分認識到一系列的“新知青運動”對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緩解畢業生就業壓力等方面的重要意義,宣傳工作也很不到位,有的只是例行公事的完成任務而已,這導致許多大學生對于一系列的“新知青運動”的真正含義以及重要意義不甚了解,也就談不上積極參與其中了。高校是直接面對大學生群體的,也是在宣傳上能夠起到基礎性作用的媒介,對于一系列“新知青運動”的宣傳尚且如此,其他如社會媒體等等的宣傳就更可想而知了。在一系列的“新知青運動”的宣傳上,形成的輿論聲勢不大,社會氛圍不濃,沒有形成社會、學校和服務地部門三位一體合力的宣傳系統,致使宣傳工作盲點較多,宣傳不深入、不細致。
  (三)部分志愿者的志愿服務意識薄弱
  不論是“西部計劃”,還是“村官計劃”等等一系列的“新知青運動”,最重要的就是參與活動的人群的“志愿”服務意識。然而,通過調查發現,參與活動的一部分志愿者,對于活動沒有充分的思想準備,現實與理想差距太大,情緒不穩定,工作態度不認真,工作懈怠,生活懶散,個人的一些不良行為影響了真個志愿服務隊伍的形象。受援地區或單位,按照志愿協議,應該為志愿者提供基本生活條件和開展工作的工作條件,而在有了基本的條件后,志愿者就不應在物質條件上無謂抱怨?!靶轮噙\動”很多的活動都要以“志愿”引領,因而作為參與其中的大學生的新一代知識青年應當仔細揣摩“志愿”二字的真正含義。與其抱怨,不如腳踏實地,充分做好吃苦的思想準備,將更多的精力時間投入工作中去,為大學生志愿者群體爭光。
  參考文獻:
  1、定宜莊.中國知青史?初瀾(1953-1968)[M].當代中國出版社,2009.
  2、王振友.中國青年志愿者行動的由來、現狀及發展趨勢[J].內蒙古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2).
  (作者單位:北京工業大學人文學院)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2/view-428252.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