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印度海外并購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左 璇 李建良

  摘要:海外并購是企業做大做強的重要途徑,印度作為迅速崛起的新興市場,自1991年經濟改革以來,一大批大型企業逐步成長起來并積極的走向國際市場,到2007年印度并購價值名列世界境外收購排行榜的第5位,文章試利用1991到2007年的印度海外并購數據對其海外并購情況進行研究。
  關鍵詞:印度;海外并購;特點
  
  一、背景分析
  
  1991年印度爆發了國際收支危機,拉奧政府出臺經濟改革計劃,印度開始實行經濟自由化,提出了以“四化”(自由化、市場化、全球化和私有化)為特色的新經濟政策,市場化改革以來,國內經濟獲得了快速的發展,跨國公司數量也隨之不斷的擴大,形成了以塔塔(Tata)、安巴尼(Ambani)等為代表的一批頗具國際競爭力的私營企業,由于印度第二產業發展落后,國內消費市場相對有限,此外,隨著印度盧比的不斷升值,以及國內股票市場的布展增強了企業的經濟實力,國內企業紛紛走向國際市場,促進了印度跨國公司的海外并購的快速發展。
  
  二、印度企業海外并購的現狀
  
  1991年印度的海外并購金額僅有100萬美元,到1999年達到126億美元,2000-2004年印度企業海外并購達200宗;據美國畢馬威會計師事務所統計,僅2005年,印度企業成功進行了118次海外并購,這個數字比2001年增長了6倍,而2006-2007年其境外收購達到266宗,平均收購規模也從2003年的1000萬美元上升到4200萬美元,2006年底,僅鋼鐵業龍頭塔塔集團一家便累計收購了21家海外企業,其中斥資80億美元收購歐洲康力斯集團更被視為展示印度企業實力的經典之作。2007年堪稱“印度海外并購年”,印度企業成功進行了118次海外并購,如印度生物科技公司“海德拉巴矩陣實驗室”斥資3.13億美元收購比利時仿制藥生產企業DocPharma;電視機制造商Videocon斥資2.92億美元收購湯姆遜公司彩色顯像管分部;塔塔集團斥資1.12億美元兼并英國純堿制造商“卜內門公司”。2007年印度并購價值名列世界境外收購排行榜的第5位,僅次于西班牙、美國、德國和澳大利亞。隨著金融危機的不斷加劇,印度企業也提高了海外并購步伐,如2008年3月印度塔塔集團下屬的塔塔汽車公司以23億美元買下全球豪華汽車品牌“捷豹”和“陸虎”。
  
  三、特點分析
  
  (一)發展迅猛
  20世紀90年代以前,海外并購市場很少見到印度企業的身影,1991年印度企業的海外并購額僅為100萬美元,到1993年首次突破了億美元大關,而2000年以前印度的海外并購額除1997年外都沒有超過10億美元,直到21世紀后,印度企業的海外并購量迅速增長,2001年其海外并購額近22億美元,2006年更是超過了60億美元,2007年是印度的海外并購年,其海外并購額突破了300億美元(見圖1)。
  (二)尋求資源為先導
  印度屬于大陸型的發展中大國,資源比較匿乏,印度企業走出去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為了滿足國家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目前印度跨國公司海外并購的主要動因是尋求市場和資源開發,對外投資的產業多以資源型為主。隨著印度社會經濟發展的加速,石油、天然氣等能源需求迅速上升,印度國內石油、天然氣生產已經遠遠不能滿足印度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為此印度能源企業積極“走出去”,以保證國家能源安全,促進社會經濟發展。
  (三)量小、成功率高
  印度跨國企業往往采取小規模、多面出擊的方式進行海外投資,取得了良好的成效。盡管印度企業的海外并購與發達國家相比在規模上遜色不少,他們的并購交易只是以百萬美元、千萬美元計而不是以十億美元計,但他們的并購成功率較高,累計總數相當可觀。2007年,印度企業共收購了118家海外公司,耗資39億多美元,除了幾筆過億美元的大規模收購外,其余大部分都是幾千萬美元和幾百萬美元金額的收購。印度這種并購舉動往往與中國國有大公司的大規模并購形成鮮明對照,印度企業的小規模并購不會引起東道國政治上的關注。而中國企業的大規模并購則容易受到東道國的封殺,所以才有中海油并購尤尼科遭封殺、海爾收購美泰克失敗的教訓。因此,印度選擇適宜的海外投資方式的投資經驗值得中國學習。
  (四)善于發揮比較優勢
  在20世紀90年代以前主要集中在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90年代后期向第三產業轉移。第三產業的跨國并購主要發生在3個行業:電信,占到并購總額的一半左右;銀行,占1/3左右;商品零售業,占1/4-1/5左右。1996-2003年,印度企業海外并購總數達到242起,其中第二產業的并購占總數的48%,第三產業的并購占總數的49.6%。進入新世紀以后,印度企業在服務領域的跨國并購大幅度增長,2000-2003年里182起跨國并購交易中服務領域的跨國并購占這一時期總數的54%。
  (五)家族主義色彩下的私營企業成為主力軍
  早在20世紀80年代印度政府就推行了旨在推動私營經濟發展的改革,90年代有關私營企業的改革進一步深化,使私營經濟發展走上了良性軌道,目前,印度私營企業的生產率是國有企業的兩倍,而且私營企業的產值在印度國內生產總值中已占到75%,成為印度國民經濟發展的支柱,印度排名前十位的跨國公司全部都是私營企業。在印度最大的企業均由家族掌控,近些年來,印度家族企業依托印度特有的人才結構,積極參與國際競爭,如印度最大的家族企業信實集團(RelianceIndustries)2006年收入達到251.6億美元,股票占孟買股市SENSEX指數權重的12%,目前,已有20多家家族企業實現了跨國經營,如塔塔、汽車制造商馬亨得拉公司等。不僅成為印度對外直接投資的主體,而且產生了以塔塔(Tata)、安巴尼(Ambani)等為代表的一批頗具國際競爭力的私營企業。
  
  參考文獻:
  1、Huaichuan Rui George S.Yip.Foreign acquisitions by Chinese firms:A strategic intent Perspective[J].Journal of World Business,2008.
  2、Ping Deng.Why do Chinese firms tend to acquire strategic assets in internationalexpansion?[J].Journal of World Business,2009.
  3、P?普里切特,D?魯賓遜,凌曉萍.購并之后:如何整合被收購公司[M].中信出版社,1999.
  4、任淮秀.兼并與收購[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作者單位:武漢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2/view-428951.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