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創新型企業海外技術并購問題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 由于長期二元化發展,我國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面臨諸多體制不健全、資源流失嚴重和勞動力大量轉出問題,如何完善鄉村治理,實現資源回流,吸引人才和勞動力回到農村,是鄉村扶貧工作順利實施的必要保障。根據我國現有鄉村產業發展狀況,結合鄉村自組織機制機理,分析信息化建設、自組織機制對扶貧戰略實施的影響。提出依托鄉村自組織機制以鄉村信息化建設提升鄉村扶貧戰略實施的措施:首先,政府應轉換思路,從主導者變為引導者、監督者。其次,鄉鎮、社區應營造自我發展的集群網絡結構,完善自組織機制。最后,充分運用鄉村核心影響力成員或組織,提升區域凝聚力,助力區域創新能力提升。
  [關鍵詞] 自組織機制;信息化建設;鄉村扶貧
  [中圖分類號] F32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6043(2019)04-0087-02
  Abstract: Due to the long-term rural and urban dualistic development,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in China is facing many problems, such as imperfect system, serious loss of resources and a large number of transfer of labor force. How to improve rural governance, achieve resource reflux, and attract talents and labor back to the countryside is the necessary guarantee for the smooth implementation of rural poverty alleviation work. According to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rural industry development in China, combined with the mechanism of rural self-organization mechanism,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impact of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and self-organization mechanism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poverty alleviation strategy. It puts forward some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implementation of rural poverty alleviation strategy by relying on rural self-organization mechanism and rural informatization construction. First, the government should change its thinking from the leader to the guide and supervisor. Second, villages, towns and communities should build self-development cluster network structure and improve self-organization mechanism. Finally, make full use of the members or organizations of rural core influence to enhance regional cohesion and promote regional innovation ability.
  Key words: self-organization mechanism,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rural poverty alleviation
  一、引言
  經濟新常態下,我國總體上已經步入“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城鄉發展新時代,如何加快農村傳統農業改造與發展,走綠色、生態的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找出農村經濟發展新動能,破除傳統城鄉二元結構,通過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形成城鄉經濟一體化的新格局,是我國未來發展的重要戰略。隨著城鎮化進程的推進,農村人口、資源和資金的流失,不可避免的帶來了鄉村的衰敗,同時也為我國實現經濟新發展帶來了負面影響,阻礙了實現共同富裕目標的實現。因此,我國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我國建設社會主義強國的戰略性組成部分,同時2018年中央1號文件里也指出了優先發展農業農村經濟,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黨的重要工作重心,加快推動鄉村振興工作的開展,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鄉村振興之路,實現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戰略格局。
  由于長期二元化發展,我國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面臨諸多體制不健全、資源流失嚴重和勞動力大量轉出問題,如何完善鄉村治理,實現資源回流,吸引人才和勞動力回到農村,是鄉村扶貧工作順利實施的必要保障,其中人力資本是戰略成功與否的關鍵。因此,擬運用自組織理論視角,結合農村信息化發展需求、發展主體和發展環境等鄉村資源網絡結構,發掘鄉村扶貧與農村社會資源、信息化建設之間的互動關系,進而找出鄉村扶貧的本質是什么,設立具體細化的目標,找出實現的路徑和組織機制,為我國扶貧實施提供理論依據和實踐指導。
  二、研究現狀
  有關我國鄉村扶貧的研究由來已久,鄉村振興戰略發展是對以往我國農村發展、社會主義特色新農村建設以及農業相關研究的發展升級,是適應我國發展新階段的必然產物,因此有關鄉村振興研究可以追溯至我國以往對農村發展和建設的有關研究文獻。陳文勝、葉興文等學者(2017)認為鄉村振興戰略是統領我國農村未來發展的戰略,其對解決我國二元化發展,滿足全體人民美好生活需求和實現國家共同富裕具有巨大推動作用。[1]周燕萍(2014)通過研究發現,自組織機制能夠提升農村扶貧工作效率,保證扶貧工作的長效性和可持續發展性,各級政府應從完善自組織機制和統籌協調各子系統,引導參與主體行為來培育地區自組織發展能力。[2]   總之,目前針對鄉村扶貧的研究多是遵循原有新農村建設思路,或是從傳統的政策解讀或是理論性政策建議等宏觀層面著手,展開相關的論述。但是由于參與鄉村扶貧戰略實施的微觀動機和各類運行機制研究不足,很難形成具有實踐指導意義的具體技術性措施建議。[3]由于我國鄉村體制有待進一步完善,產業轉型目標需要進一步確定,而實際生活中,鄉村這一基層社會組織也非獨立于其他行為主體,其實我國市場經濟社會資源網的一個重要紐帶環節和組成部分,鄉村扶貧戰略實施行為將被嵌入與各類經濟參與主體的社會關系中?;诖?,擬采用自組織理論和信息化建設理論,以鄉村為例,研究鄉村振興中的嵌入式關系及行為,找出鄉村扶貧戰略實施的本質、實現路徑、組織機制以及提升其績效的措施。
  三、信息化建設、自組織機制對鄉村扶貧戰略實施影響研究
  (一)信息化建設與鄉村自組織機制的關系分析
  信息化建設是企業實現長期健康可持續發展的目標,是為了應對市場內外部環境變化和競爭而進行的經營模式改變,同時也對行業增長方式的價值取向進行的優化和調整。信息化產業與傳統產業既有相似之處,同時由于處在我國特色社會主義農村經濟環境中,二千多年的傳統鄉土文化的侵染對經濟影響也頗為巨大,往往鄉村自組織機制下所形成的信息化建設,其發展動力和潛力較好,尤其是在多元主體的參與下,可以彌補鄉村發展中可能存在的資金短缺、技術落后、服務供給單一等問題。
  (二)鄉村自組織機制與鄉村扶貧戰略實施績效的關系分析
  結合鄉村自組織機制理論,鄉村轉型和發展的最關鍵因素在于其內生發展動力的培養,除了外部資源的轉入和支援。研究發現農村經濟發展中出現的一些困境,更多的還是由于鄉村自我內生發展動力不足,即使有外部援助和推動,往往成效也是遠低于預期。外源式援助發展只能帶來點式發展,難以形成真正意義的鄉村經濟推進和發展,因為其忽視了農村地區組織形式的多層次、開放性、復雜性、綜合性以及非均衡和非線性的特點,這些特性也決定了農村經濟發展中的自組織性。引入自組織機制理論,能夠更好完善鄉村內生發展模型,形成一個以自我發展需求為導向的發展模式,這種模式能夠將自身資源稟賦合理分配到區內,避免外源流失,同時實現協同發展,注重地區自身各方利益群體參與、推動和重構共有資源的利用、保護,從內在發展保障了鄉村經濟轉型和發展的可持續性和共同受益性。
 ?。ㄈ┼l村信息化建設與鄉村扶貧戰略實施績效的關系分析
  鄉村信息化建設是實現鄉村資源匯集、低成本轉移和創新的過程,它對鄉村扶貧戰略發展中涉農產業集聚和發展具有參考性意義,尤其是在這個創新引領發展的時代。鄉村信息化建設可以通過自組織集群系統,整理相關資源和產品,聯合產業群內相關主體成員單位,研究產品、服務集群創新,提高創新效率,形成正式和非正式的創新合作機構或創新聯系網絡,同時完善其創新運行機制,實現真正意義的鄉村信息化建設中的知識創造、資源集聚、成果轉化和轉移以及新技術的使用和創新。顯然鄉村振興依靠原有的技術和資源無法實現最優化轉型,而結合產業在鄉村發展中的創新系統經驗,可以汲取更多高效和有價值的實踐理論,其中鄉村產業創新系統的主體是企業和鄉村主要利益相關者(村委會、村民等),市場需求和社會發展是動力,相關資源是依托,政府政策是導向,產品和服務創新是系統運轉核心,提高信息化建設創新能力,協助鄉村經濟發展戰略轉型是目標。鄉村產業創新性提高將激活各類資源和信息的潛在價值,提高農村相關產品的市場靈活性,同時創新活動的溢出效應將為鄉村扶貧戰略實施提供更好的社會、市場和產業環境,從內而外實現對鄉村振興效率的提升。
  四、鄉村信息化建設對鄉村扶貧戰略實施提升策略
  結合三者關系分析,自組織機制是一種基于社會組織內部,能夠充分動員、控制各類嵌入式鄉村資源的多元組織管理機制,而其影響鄉村發展往往是通過信息化建設的合理應用,最終推動鄉村經濟發展,實現綜合提升。結合信息化建設發展路徑,合理利用我國鄉村自組織機制,在原有依靠政府主導的鄉村發展模式下,培育開發鄉村社區、農戶以及企業互助的市場自組織型發展模式,將更多資本、更強自主發展力引入鄉村扶貧戰略中,使市場機制能夠在農村發展中得到不斷深化。針對我國現有鄉村產業發展狀況,結合鄉村自組織機制機理,鄉村扶貧戰略實施提升的要點主要有以下幾部分:
  1.政府應轉換思路,從主導者變為引導者、監督者。通過建立健全鄉村市場經濟體系,提供鄉村區域公共服務,完善相關市場運轉保障和服務體系,構建鄉村發展交通運輸網和信息平臺,促進鄉村社區、農戶以及企業互助的市場自組織型發展,營造健康向上的政商民關系。
  2.鄉鎮、社區應營造自我發展的集群網絡結構,完善自組織機制。農村市場機制深化,顯然會帶來更加復雜的經濟發展和創新活動,這些單純依靠社區、農戶或單一參與企業是無法獨立完成的,這就要求各方參與者以及組織機構之間通過自發互動、合作來實現信息傳遞、合作開發等活動,構建相應的鄉村集群發展網絡,實現網絡內企業間的競爭與合作關系,實現不同發展階段、合作伙伴以及不同合作方式、目的下的不同合作關系,使得鄉村扶貧戰略實施過程中的參與者,能夠獲取更多實用、前沿的信息,例如可以自發組建鄉村互助協會、行業信用合作社和橫縱向企業聯盟等形式。
  3.充分運用鄉村核心影響力成員或組織,提升區域凝聚力,助力區域創新能力提升。鄉村經濟參與企業是鄉村發展、產業創新的重要發起人和核心主體,應充分運用所在區域的鄉賢文化、村民自發參與等方式,吸引人才,獲取鄉村產品的創新形式,例如鄉村產品特色創新、鄉村產業形象塑造以及相關產品的新型促銷,結合主體信息化建設,形成鄉村振興發展核心動力。另外,政府或企業還可以集合相關財力、物力,聘請專家顧問團進行指導,形成定期獲取社會前沿信息的渠道,保證鄉村扶貧戰略實施得到進一步提升。
  五、結語
  整合鄉村信息化建設,強化內部協同,同時擴展信息化建設空間,引入更多發展活力。鄉村產品消費群體的大眾性、異地性以及廣泛性要求鄉村產業企業不斷創新自我產品的同時,還應引入更多跨區域企業產品的合作??鐓^域或超越地理的合作并不能代替區域內合作,但是能夠沖擊自組織機制下的一些弊端,同時為企業獲得更多發展空間和活力,因此鄉村信息化建設在強化自我協同發展的同時,應擴展企業發展空間,合理利用國內外政策、市場和社會發展導向,實現更深層次的產業發展壯大模式。
  [參考文獻]
  [1]陳文勝.中央一號文件的“三農”政策變遷與未來趨向[J].農村經濟,2017(8):7-13.
  [2]劉兆鑫.城鄉統籌發展與鄉鎮政府職能轉變[J].中州學刊,2013(10):11-15.
  [3]姚瓊,許美思,張泳.技術創新模式、資源整合與企業績效:以農業科技企業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15,35(3):8-14.
  [責任編輯:史樸]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38305.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