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型企業創新績效評價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創新驅動戰略成為個人、企業乃至國家面臨的重大機遇和挑戰,實施的創新活動是否能夠給企業帶來創新績效、產生的創新效果又該如何評價等一系列的問題成為當前研究的重要內容,因此本文對國內學者在創新型企業創新績效方面的文獻研究進行梳理,并給出了未來的研究方向。
關鍵詞:創新型企業;創新績效評價;綜述
一、引言
目前,由于“互聯網+”和人工智能的發展與普及,社會上出現了層出不窮的新鮮事物,涵蓋了人們衣食住行的各個方面,這都是基于創新的結果,創新一詞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中經常提到的詞語,各行各業也都開始將創新元素引入到企業運營中,抓住新舊動能轉換的新機遇,跟上時代的潮流,謀求更大的發展。政府作為政策的制定者,也出臺了相應的政策文件,十九大報告和2018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都強調了要強化科技創新,促進傳統行業的產業升級,加大對中小企業創新的支持力度,從而推進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進程。那么企業發展到什么程度、具備哪些特征才會符合創新型企業的要求呢?這類企業被貼上創新型企業的標簽之后,是否會產生一種特殊的績效,即創新績效呢?創新績效又該如何衡量呢?這一系列問題的解答顯得尤為重要,同時也引起了學者們的廣泛關注。
二、創新型企業創新績效的內涵研究
?。ㄒ唬﹦撔滦推髽I的內涵研究
目前我國對于創新型企業的內涵并沒有統一的定論,學者們主要從政府實施創新型試點企業的文件精神、創業板上市標準、知識技術密集度等角度進行闡述。
1.國家創新型企業試點要求
科學技術部、國資委和總工會曾經共同開展了創新型企業的試點工作,試點過程中強調符合要求的企業應該擁有持續創新的活力、自主研發的高科技、超強的行業示范性、持續的發展能力。程金鳳(2017)以此為參考,認為創新型企業具備獨特的流程,整個流程圍繞創新因素的投入、產出、再投入而展開。孫晶(2016)以國家創新型試點企業入手,與其他學者不同的是從這些創新型試點企業中選取滬深上市的公司進行研究,曾凡付等(2016)也采取了同樣的數據選取方法研究創新型企業的成長性。
2.創業板上市公司
申請加入創業板的上市公司一般要求具有較強的創新性和持久的發展動力,因此一些學者認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將其作為創新型企業的代表。張敏等(2015)將創業板上市公司作為衡量創新型企業的對象,并借助企業的任務特性進行分類,考慮企業研發投入和技術密集程度兩個因素分成創新型和常規型的企業。俞靜等(2016)認為創業板為創新型企業提供發展空間,提高創業板上市公司的籌資能力和發展潛力,因此以創業板上市公司為例進行研究,并對國有控股和民營創新型企業進行了區分。謝赤等(2018)對創業板上市公司的核心專利技術、所屬產業等特征進行調查,發現創業板上市公司中大部分擁有核心技術,屬于新興產業,符合創新型企業的特征,因此最終決定以創業板上市公司為創新型企業的代表,研究其成長性和企業價值。
3.其他角度
關于創新型企業的內涵,除了以上兩種主流的觀點外,還有部分學者從其他角度進行闡釋。李海剛等(2016)認為創新型企業與一般的高新技術企業存在差異,尤其是在市場結合、時效性和創新影響力等方面都略勝一籌。鄧特號等(2018)通過對云南白藥這一創新型案例公司的分析從盈利模式和財務特征兩方面總結出創新型企業的特點,即具備創新型管理理念和創新型生產要素。劉志強等(2018)為了研究創新型企業的規模經濟,借助中國工業企業數據庫以新產品的產值指標作為創新型企業的選取標準。錢海燕等(2018)參考GB/T4754-2017,以知識技術密集度為標準選取創新型的制造企業。
?。ǘ﹦撔驴冃У膬群芯?
本文將創新績效的內涵描述為企業采取一系列的創新措施后,對企業成長、企業活力等方面的影響,以及在企業價值上的體現。不同的學者對于創新績效的內涵也有不同的看法。嚴凱旋(2012)認為創新績效是內在與外在的結合,內在是指企業自身對于創新資源、知識、合作等要素的內化吸收,外在是指政府出臺的關于企業創新的利好政策,從而在內外部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獲得持續的優勢。王西(2013)對比了技術創新和服務創新存在的區別,認為現代物流企業的創新活動產生的創新績效主要來源于服務方面,基于激烈的競爭壓力和新興的信息技術,現代物流企業主要通過不斷改進提供的各項服務、優化物流環節、降低物流成本等方式,提升運營的效率,從而實現新型的物流管理模式,達到實現創新績效的目的。孫銘憶(2015)側重從產出的角度考慮創新績效,創新要素的投入最終都應該體現在產出上,這一產出應該包含科技、經濟和社會三方面的內容。
三、創新績效評價的指標體系構建研究
創新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有很多種方法,例如DEA、AHP、模糊綜合評價法、灰色面積關聯評價模型等,不同的學者對于定量和定性的指標也有不同的處理方式。姚祿仕等(2012)借助DEA模型構建創新型企業創新績效評價的體系,分別從投入和產出兩個角度細化出投入、管理、產權、業績四個方向,并據此選定二級指標和三級指標,對于定量指標和定性指標分別通過計算和專家打分法獲得,最終形成創新績效評價體系。王西(2013)結合現代物流企業創新績效的評價現狀,從企業外部和內部選取影響因素,外部包含環境、客戶、對手等,內部包含投入、管理、人才、文化、制度等,運用熵權法首先對專家進行調查運用七級李克特量表確定比重,然后計算熵值和偏差度,最終確定權重和評價指標體系。楊詩煒等(2018)在總結前人文獻、邀請專家討論的基礎上,確定了創新環境、投入、活動、產出四個角度的指標體系,環境主要涉及政府、金融、市場方面的政策支持,投入涉及人力和資金的投入,創新活動主要涉及對技術的運用,產出主要根據收獲的新產品、新產權進行衡量,采用密切值法對特定規模的工業企業進行評價。崔學海等(2018)借助新型的灰色面積關聯評價模型對長江經濟帶的創新績效進行評價,最終確定了包含經濟發展水平和結構、創新能力、創新產出和成果轉化五個方面的指標體系,并據此對經濟帶內各個省市的創新情況進行評價。 四、創新型企業創新績效評價的現狀研究
在上一節中介紹了學者們對創新績效評價體系構建的研究,在企業創新績效評價研究方面,有的學者對特定的企業進行研究,有的學者對某一區域的企業進行研究,由于創新型企業的創新意識更強,特點更鮮明,因此一部分學者專門研究如何評價創新型企業的創新績效。嚴凱旋(2012)首先分析了創新型企業創新活動的特征和路徑,即依靠動力、借助資源、綠色成長、實現產出,其次確定影響創新活動四個路徑的因素,從中確定指標,然后運用G1法確定每一指標的權重和綜合權重,最后將構建的這一指標體系運用到安徽上市創新型企業創新績效的分析中,并給出整體評價。孫銘憶(2015)在論述創新型企業、創新績效概念界定和相關理論的基礎上,分別設計了創新績效的影響因素、影響重要性程度、自我測評的調查問卷,對國家批準的山東省創新型企業進行問卷調查,借助SPSS軟件分別選取了財務、科技和社會三方面的績效指標,并借助ANP的方法確定每一指標的權重,最終構建出創新績效評價的體系。冷雄輝等(2015)以國家批準的江西省創新型企業為研究對象,對其連續3年的數據進行分析,從創新投入和創新產出兩方面構建體系,并計算出3年的效率值,衡量創新型企業的持續創新績效,發現存在的問題,給出建議。
五、文獻述評與研究展望
目前的學術文獻對創新型企業的內涵、創新績效的內涵以及創新績效評價的體系構建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同時也有部分學者研究了如何評價創新型企業的創新績效,但是還存在一些弊端:例如體系構建中對于指標權重的確定方法不一;指標體系不完善,主要側重投入和產出兩個方向;指標的選取大多偏重于主觀;對于創新型企業的界定沒有統一的定論。未來的研究中可以考慮在具備創新績效評價體系的基礎上,繼續探索新的方法完善創新型企業創新績效評價的研究,同時也可以進行創新績效與其他指標的影響關系研究以及創新績效評價體系的優化研究。
參考文獻:
[1]嚴凱旋.創新型企業創新績效評價研究[D].合肥工業大學,2012.
[2]孫銘憶.山東省創新型企業創新績效評價體系研究[D].濟南大學,2015.
[3]楊詩煒,張光宇,鄧彥,馬文聰.基于密切值法的我國區域工業企業創新績效評價[J].會計之友,2018(08):60-66.
[4]冷雄輝,張叢煌.創新型企業持續創新績效DEA效率評價—以江西省為例[J].企業經濟,2015(01):150-153.
作者簡介:
郭 翠(1989—)性別:女,學歷:研究生,助教,山東女子學院。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3/view-1480858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