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市近30年地表濕潤指數變化分析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本文利用1981~2010年臨汾市17個觀測站的氣象資料,根據中國氣象局下發的 《生態質量氣象評價規范》中計算濕潤指數的方法,對臨汾市地表濕潤指數的時空變化特征進行研究,以期較客觀地描述臨汾市地表濕潤狀況的演變規律及其區域特征,并為生態環境建設、水資源合理利用提供重要的科學依據。
【關鍵詞】臨汾市 潛在蒸散量 濕潤指數
一、資料與方法
1.資料來源
采用臨汾市所轄17個觀測站1981~2010年近30年的月平均氣溫(℃)、月降水量(mm)、月平均風速(m/s)、月平均氣壓(mb)和月平均相對濕度,進行各個站點地表濕潤指數的計算。
2.計算方法
濕潤指數(K)能較客觀地反映某一地區的水熱平衡狀況。
式中,R為降水量,ET為潛在蒸散量。
式中,i是月份的編號,Pi是月平均氣壓(mb),ti是月平均氣溫(℃),di是月的天數,Ui是在10~12m高度處觀測的月平均風速(m/s),Woi是在溫度為ti時的飽和水汽壓(mmHg),而hi是月平均相對濕度。
月濕潤指數Ki= Ri/ETi,其中Ri是月降水量(mm);季度濕潤指數K= Rs/(∑ETi),其中Rs是季度降水量(mm),∑ETi是3個月潛在蒸散量之和;而年濕潤指數K= Ra /(∑ETi),其中Ra是年降水量(mm),∑ETi是12個月潛在蒸散量之和。
K<1時,表示大氣降水少于植被生理過程需水量;當K=1時,表示該區域大氣降水與植被生理需水達到平衡;當K>1時,表示大氣降水大于植被生理過程需水量,降水條件不成為當地植被生理需水的限制因子。
二、結果與分析
1.時間分布特征
1.1年濕潤指數變化趨勢
1981~2010年間,臨汾市濕潤指數總體上略有增加,但增加趨勢不明顯,經線性回歸法計算得出近30年濕潤指數趨勢傾向率,平均每10年增加0.033,而近10年呈下降趨勢,下降幅度為0.049/a,氣候呈干旱化趨勢,主要原因是近10年臨汾市降水量呈減少趨勢。臨汾市近30年平均濕潤指數為1.93,降水條件不是臨汾市植被生理需水的限制因子。近30年濕潤指數最大出現在2003年最高為3.73,對應2003年是近30年降水量最多的年份,年降水量為773.2mm,較常年偏多283.6mm,而濕潤指數最小值出現在1986年為0.92,對應1986年是降水量次少的年份,年降水量339.3mm,較常年偏少150.3mm,近30年中僅1986年濕潤指數小于1。與常年平均濕潤指數相比,有11年為正距平,19年為負距平,其中在3個連續時期,即1981~1984年、1986~1988年和1994~1997年,都為負距平,其他時期正負距平不等。
1.2 月濕潤指數變化趨勢
根據臨汾市近30年月濕潤指數的統計分析(見表1)可知,4~10月連續9個月的月濕潤指數均大于1,并且呈現拋物線型分布,這段時間恰好是植被和作物的生育期,降水條件大于植被生理需水量。月濕潤指數最大值出現在8月為5.08,7月次之為5.02,主要是7、8月是臨汾市降水量最多的月份,此時期也是農作物生理需水的關鍵期,可見降水可以滿足植被生理需水,最小值出現在12月為0.19,11~12月及1~3月雖然濕潤指數小于1,氣候相對干旱,但此期間對植被和作物的生長影響較小。
表1 1981~2010年各月平均濕潤指數
2.空間分布特征
根據1981~2010年臨汾市平均濕潤指數空間分布圖(圖略)分析:全市各縣市近30年平均濕潤指數在1.62~3.05之間,其中安澤最高,汾西最低,總的趨勢是從平川北部向南、向東、向西逐漸遞增,尤以東部山區最大、西部山區次之。臨汾市各縣市多年平均濕潤指數均大于1,表明大氣降水量大于植被生理過程需水量,就過去30年平均而言,水分不構成植被生長的限制因素。
3.臨汾市濕潤指數變化的原因
3.1降水量與潛在蒸散量的變化
濕潤指數是一定時間內降水量與潛在蒸散量之比,降水量或潛在蒸散量的變化都會影響到濕潤指數的變化。1981~2010年間降水量與潛在蒸散量呈負相關,相關系數~0.26,降水量與潛在蒸散量均呈下降趨勢,由臨汾市1981~2010年降水量、潛在蒸散量與濕潤指數的年代際變化(圖略)分析,近30年降水量下降趨勢明顯大于潛在蒸散量,從年代際變化可以看出,1981~1990年間臨汾市降水量最多,潛在蒸散量也最大,1991~2000年間臨汾市降水量最小,潛在蒸散量也最小,2001~2010年降水量呈明顯下降趨勢,而潛在蒸散量呈顯著上升趨勢,導致近10年濕潤指數下降。
3.2濕潤指數與其他氣象要素的相關性
1981~2010年期間,臨汾市年平均氣溫以0.445℃/10a的速度線性顯著增加,年平均相對濕度則以0.622/10a的速度線性減少。由臨汾市各氣象要素與濕潤指數的相關性及線性趨勢傾向率(圖略)得出,臨汾市濕潤指數與降水量、平均相對濕度顯著正相關,與蒸散量、平均氣溫、平均風速顯著負相關,與平均氣壓不顯著相關。
三、結論
近30年臨汾市平均濕潤指數為1.93,降水條件不成為植被生理需水的限制因子,濕潤指數總體上略有增加,但增加趨勢不明顯,而近10年呈下降趨勢;分月看,月濕潤指數呈拋物線型分布,8月最大,7月次之;一年中夏季最濕潤,冬季最干燥;空間分布上,地域差異表現為從平川北部向南、向東、向西逐漸濕潤,尤以東部山區最濕潤、西部山區次之;濕潤指數與降水量、平均相對濕度顯著正相關,與蒸散量、平均氣溫、平均風速顯著負相關,與平均氣壓不顯著相關。
參考文獻:
[1] 中國氣象局.生態質量氣象評價規范(試行)[S].2007.
[2] 邢文淵,馬雷凱,肖繼東等.北疆地區地表濕潤指數變化分析[J].沙漠與綠洲氣象,2009,3(4):9-12.
作者簡介:代淑媚(1980-),女,漢族,山西省太谷縣人,大學本科,工程師,通訊地址:山西省臨汾市鼓樓南大街235號,主要從事天氣預報服務研究。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2/view-55301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