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城市近50年日照變化特征分析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對諸城市月、季、年日照時數進行統計分析,揭示其變化特征,更好地指導太陽資源工程建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選用諸城市1961~2010年的日照時數記錄,采用線性傾向估計方法分析月、季、年日照時數變化特征。結果表明:①2~4月日照時數呈增加趨勢,其余各月均呈遞減趨勢,其中8月日照時數遞減最明顯,其次是6月。②四季日照時數總體呈遞減趨勢,夏季>冬季>秋季>春季,各季日照時數均為波動變化。③年日照時數總體呈明顯的減少趨勢,以57.97小時每10年的速率減少,近10年日照時數偏少尤為明顯。
一、引言
日照是指太陽在一地實際照射的時數。在以給定時間,日照時數定義為太陽直接輻照度達到或超過120瓦?米-2(W?m-2)的那段時間總和,以小時(h)為單位,也稱實照時數[1]。隨著全球氣候的變化、城市化的快速發展和人口越來越密集,城市大氣中的空氣污染問題越來越嚴重,氣溫、日照時數等氣象要素發生了明顯的變化 [2-3] 。近來不少學者對太陽輻射、日照時數、日照百分率的氣候變化進行過研究。李嘵文、李維亮等[4]通過對中國55個輻射站1961-1990年30年間地面太陽輻射變化趨勢的統計分析,發現中國大部分地面總輻射呈下降趨勢。買苗、曾燕等[5]利用黃河流域及周邊146個氣象站1960~2000年逐月日照百分率資料,分析發現流域日照百分率的下降表現得非常明顯,遍布整個流域的中、下游。郭軍、任國玉[6]利用天津地區4個站1961~2003年日照時數分析,發現近40年天津地區日照時數呈明顯的下降趨勢。張智、林莉等[7]用銀川市1952~2004年的日照時數進行研究,發現銀川市年、季、月日照時數均呈減少趨勢。賈金明、吳建河等[8]利用河南31個站1954~2005年的日照資料分析了河南及濮陽市的日照變化特征,發現河南省年日照時數呈減少趨勢,平均每10年135h。石慧蘭,王新堂等[9]通過分析德州市1954~2005年日照、云量等氣象要素得出德州市日照時數平均10年減少105.0小時,日照百分率平均10年降低2.4%。
日照時數變化是引發氣候變化的重要氣象因子之一,也是表征一個地方光照條件優劣和熱量程度的重要指標,對農業生產至關重要[8-9]。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對能源的利用十分迫切,而太陽能已經被國際公認為是未來最有競爭性的能源之一。2010年根據諸城市對太陽能資源的使用現狀與要求,依據所處的地理位置 地形地貌、氣候特點、周邊環境、影響因素,對太陽能資源進行了評估。為此對諸城市近50年日照時數變化特征進行分析,更好地指導太陽資源工程建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資料與方法
選取諸城市1961~2010年的日照時數資料,計算出各月,春(3~5月)、夏(6~8月)、秋(9~11月)和冬(12月至次年2月)的季、年日照時數的時間序列。用線性趨勢傾向的最小二乘法估計氣候變化趨勢,S=a+bs,其中b為線性趨勢,b>0表示日照時數呈增加趨勢,b<0表示日照時數呈減少趨勢,函數系數由最小二乘法求得,分析月、季、年的日照時數變化特征,得出其變化規律。
三、日照時數變化分析
1.月日照時數變化分析
從表1可以看出,1、2、11、12月日照時數較少,在172.4小時到178.7小時之間,12月日照時數最少;7~10月變化較為平穩,在200.2小時到209.2小時,3~6月日照時數較其它月份明顯偏高,5月為峰值,是258.8小時。最大值與最小值相差86.4小時。從各月日照時數變化率來看,除2~4月日照變化率為正,其余各月均為負值,其中8月日照時數遞減最明顯,以10.324小時每10年速度遞減,其次是6月,以9.159小時每10年的速度遞減。
表1 各月日照時數(單位:hh)及變化率(單位:每10年)
2.季日照時數變化分析
春季日照時數變化:春季平均日照時數為233.9小時,以1.307小時每10年遞減。從春季日照時數變化曲線(圖略)可以看出, 1961年、1962年、1965~1968年、1971年、1972年、1974~1976年、1978年、1979年、1981年、1982年、1993~1997年、2000年、2001年、2005年、2006年、2009年日照時數比季平均值偏多,其余年份均比季平均值偏少,偏多年份為26年,偏少年份為24年;1965年出現極大值,為273.4小時,1963年出現極小值,為194.7小時。雖日照時數比季平均日照時數偏多年份多于偏少年份,但日照時數總體呈遞減趨勢,說明日照時數變化大,分布不均,近10年日照時數減少較為顯著。
夏季日照時數變化:夏季平均日照時數為216.8小時,以8.088小時每10年的速率遞減。從圖2夏季日照時數變化曲線可以看出, 1962~1969年、1972~1974年、1977~1983年、1992年、1994年、1995年、1997年、1999年、2000年、2009年日照時數均在季平均值偏多,1984~199其余年份均比季平均值偏少,偏多年份與偏少年份相同;最大值出現在1969年,為273.2小時,最小值出現在2003年,為163.1小時,兩者相差110.1小時。雖然日照時數偏多年份與偏少年份相同,但日照時數總體呈明顯減少趨勢,其中8月份的貢獻最大,以10.324小時、每10年的速度遞減,近10年日照時數減少最為顯著。
秋季日照時數變化:秋季季平均日照時數為197.9小時,以4.206小時每10年的速率遞減。從秋季日照時數變化曲線(圖略)可以看出, 1963年、1965~1973年、1976~1980年、1991~1995年、1997年、1998年、2001年、2002年、2004年、2010年日照時數均比季平均值偏多,其余年份比季平均值偏少,偏多年份為26年,對于偏少年份,最大值出現在1965年,為238.1小時,最小值出現在1985年,為145.9小時,兩者相差92.2小時。雖然日照時數比季平均日照時數偏多年份多于偏少年份,但日照時數總體呈遞減趨勢,日照時數呈明顯的波動變化,分布極為不均,近10年日照時數減少較為明顯。
冬季日照時數變化:冬季平均日照時數為173.7小時,以5.149小時每10年的速率遞減。從圖2冬季日照時數變化曲線可以看出, 1961~1967年、1969年、1970年、1973年、1975~1977年、1979~1982年、1993~1996年、1998年、1999年、2001年2003年、2010年日照時數均比季平均值偏多,其余年份日照時數比季平均值偏少,最大值出現在1965年,為238.1小時,最小值出現在1985年,為145.9小時,兩者相差92.2小時。雖然日照時數比季平均日照時數偏多年份多于偏少年份,但日照時數總體呈遞減趨勢,且近10年日照時數偏少明顯,說明日照時數分布不均。
綜上所述得出:四季日照時數總體呈遞減趨勢,夏季>冬季>秋季>春季,分別以8.088小時、5.149小時、4.206小時和1.307小時每10年的速率遞減。夏季遞減非常明顯,春季最小。各季日照時數均為波動變化,近10年日照時數減少尤為明顯。
圖2 諸城四季日照時數變化趨勢
3.年日照時數變化分析
諸城市年平均日照時數為2468.0小時,以57.97小時每10年的速率減少。從圖3可以看出,1961~1963年、1965~1973年、1977~1981年、1983年、1993~1995年、1997年、1999年、2009年日照時數均比季平均值偏多,其余年份日照時數比季平均值偏少,偏多年份為24年,偏少年份為26年。最大值出現在19 95年,為2799.3小時,最小值出現在2003年,為2111.3小時,兩者相差688.0小時。日照時數偏多年份偏多主要集中在60~70年代和90年代,偏少年份主要集中在80年代后期和00年代,近10年日照時數偏少尤為明顯,只有2009年偏多,其余均為偏少。年日照時數總體呈明顯的減少趨勢。
四、結論
1.除2~4月日照時數呈增加趨勢,其余各月均呈遞減趨勢,8月日照時數遞減最為明顯。
2.四季日照時數總體呈遞減趨勢,夏季>冬季>秋季>春季,分別以8.088小時、5.149小時、4.206小時和1.307小時每10年的速率遞減。夏季遞減非常明顯,春季最小。各季日照時數均為波動變化,近10年日照時數減少尤為明顯。
3.年日照時數總體呈明顯的減少趨勢,以57.97小時每10年的速率減少,60、70年代日照時數以偏多為主,80時代中后期、90年代后以日照時數偏少為主,近10年尤為明顯。
參考文獻:
[1]中國氣象局.地面氣象觀測規范[M].北京:氣象出版社,2003.
[2]薛德強.濟南的城市發展對氣候的影響[J],氣象,1996,22(2):3-6.
[3] 李明香,才榮輝,金魏.營口市近50年日照時數變化的特征分析[J].遼寧氣象,1999(3),(1):10-15.
[4]李曉文,李維亮,周秀驥.中國近30年太陽輻射狀況研究[J].應用氣象學報,1998,9(1):24-31.
[5]買苗,曾燕,邱新法等.黃河流域近40年日照百分率的氣候變化特征[J].氣象,2005,32(5):62-66.
[6]郭軍,任國玉.天津地區近40年日照時數變化特征及其影響因素[J].氣象科技,2006,34(4):415-420.
[7]張智,林莉,孫銀川等.銀川市日照時數氣候變化特征分析[J].干旱區研究,2006,23(2):344-348.
[8]賈金明,吳建河,徐巧真等.河南日照變化特征及成因分析[J].氣象科技,2007,35(5):655-660.
[9]石慧蘭,王新堂,邵志勇等.魯西北52年日照變化特征及原因[J].氣象,2007,33(2):93-97.
[10] 魏鳳英.現代氣候統計診斷與預測技術[M].北京:氣象出版社,2007:36-39.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2/view-55301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