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Q-COOP的工程碩士專業實踐組織模式探索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專業實踐是保證工程碩士實踐能力提升的關鍵環節,本文首先分析國內外專業實踐模式發展現狀,再以c大學電氣工程學院的全日制工程碩士為研究對象,總結近五年專業實踐推動過程中積累的經驗,提煉出“Q-COOP”這一新型實踐組織模式,并對其內涵、具體運行方式加以具體闡釋,最后在試點推行下本模式所取得了顯著的培養效果。
關鍵詞:Q-Coop;全日制工程碩士;電氣工程;實踐組織模式;實踐成果
中圖分類號:G643 文獻標識碼:A
1國內外實踐組織模式發展現狀
1.1國內現狀
我國目前具有代表性的實踐組織模式存在以下兩種:
“訂單式”培養模式。該模式采取“訂單學習實踐學習就業”,主要針對用人單位需求,與其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簽訂學生就業協議,引進企業資金、設備以及人才規格,學生畢業后直接到企業就業的模式。這種模式緊貼用人單位需求,學生適應能力強。
“項目式”培養模式。該模式采用以開發企業關鍵技術來目標,將校內培養方案與企業單位橫向項目結合起來,以緩解企業科研力量薄弱的困難,讓學生獲得工程實踐的經驗。
1.2國外現狀
國外的工程教育因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較我國更成熟和先進,實踐培養所采取的形式也豐富多彩,有以下兩種:
“雙元制”培養模式。主要在德國廣為采用,特點在于將學生設定為企業員工和在校學生雙重身份,由學校和企業共同管理。俄羅斯的“教學生產聯合體”也采取了類似的管理思路。
“one-2-one”培養模式。主要在美國推廣,該模式采取企業設置實習門檻,學校監督企業為每個學生提供一個指導教師,學校定期到企業與指導教師了解學生的實習情況。上述幾類實踐方式,均強調貼近行業,提倡校企聯合,通過讓學生獲得工程經歷,竭力培養滿足用人單位需求的高層次人才,對我國現有的全日制工程碩士在大工程和新工科培育的環境下有諸多值得借鑒和學習之處。
2“Q-COOP”模式的內涵
2.1“Co-op”的概念及內容
“Co-op”是指Cooperativeeducation,也稱產學合作教育。最先是在1906年由美國辛辛那提大學的赫爾曼·施奈德提出的帶薪實習項目,它源于實用主義哲學,其實質即一種“與工作相結合的學習”以及系統并深入的工學結合,真正意義在于獲得工作經歷,增加就業率。
“Co-op”形成較為成熟的教育模式是從20世紀50年代起,以加拿大滑鐵盧大學為代表的大批重視科技、工程發展的高等教育機構興起,培養出了大批符合雇主要求且擁有競爭優勢的工程類人才,雇主及行業的極高反饋造就了“Co-op”培養模式的巨大成功,并使其成為了實踐教育乃至世界教育的歷史性飛躍。
這類實踐組織模式通過動手研究親身感受世界,將高等教育外延出教室,使教育與實踐真正互相融合,同時也己廣泛推廣至世界各地的高校,從根本上解決高等教育與社會實際相脫節的狀況。它在提高人才培養質量與競爭力的同時,提升高等教育機構聲譽,加強知識、成果的流通與轉化,高等教育機構服務社會、體現自身價值的有效途徑。
2.2“Q-COOP”的定義及關鍵因素
“Q-COOP”的定義:“Q-cooP”衍生于“co-oP”,是“Quality-Cooperation”的簡稱,也稱“高質量協同”。它是指在傳統意義學校、企業、學生三方共同參與的基礎上,以“突破關鍵、協同育人”為指導思想,以質量為核心考考核因素,以實際工程項目作為企業、高校合作紐帶,實現聯合科技攻關、聯合產業化,最終推動協同育人、產學研深入發展的專業實踐組織模式?!癚-COOP”的關鍵因素:
第一,以質量考核為牽引?!癚-Coop”式實踐組織模式的首要特征是以質量考核作為重要牽引手段。首先,體現在關鍵環節的質量監控。專業實踐過程中的前期選拔、中期考核以及后期的評價,以及崗前輔導三個核心環節都將進行篩選和實質考核,每一個實踐環節都須依據上一環節考核結果,考核合格后才能進入后續工作。其次,對實踐基地的建設進行年度考核。學校對實踐基地建設進行年度評價,對實踐效果突出的基地加大技術的支持,并給予產品開發和技術改造的優先權;對于實踐效果欠佳的基地,或與合作單位一起加強監督和指導,或取消該基地的建設計劃。最后,對企業導師的動態監控。聘請企業工程師進入基地擔任企業導師,對其學生指導情況、培養效果、科研業績進行聘期考核,實現動態調整。
第二,以實際工程項目為紐帶?!癚-Coop”得以實現的一個重要因素是必須以實際工程項目為實踐選題,實現校外校內導師項目合作,進行聯合攻關,在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方面實現協同創新,旨在促進基礎理論、專業知識同實際工作相結合,縮小高校教育與工程實際的距離,在校企之間建立起產學研的協同育人路徑,培養適合社會需要的人才。
第三,以解決生產問題為目的。“Q-Coop”實踐模式努力結合學生、學校、企業三方的發展需求,讓三者緊密結合在一起,共同全程參與專業實踐,實現對實踐環節全周期閉環式管理,有效防止了專業實踐的形式化。學生在站期間參與生產工作的時候,根據生產需求,提煉工作領域內今后的科研項目,緩解指導教師科研壓力大的問題。在站人員眾多,在站工作學習時間長,專業齊全,有條件自行組織科技項目研發或配合完成科技項目,對重大科技項目、生產專項工作和企業導師的支持、服務能力得到顯著提升。校企合作深入,依托工作站合作研發科技項目,舉辦校企互訪和技術交流,校企協同工作不斷深入。
3“Q-COOP”模式的具體運行
第一,“Q-Coop”實踐組織模式具體運行機制,“Q-COOP”模式主要是對實踐過程中的前期、中期、后期三個關鍵時間節點進行質量監控得以落實。具體如下:
前期選拔。前期選拔主要是對進入各個實踐基地的學生進行分類選拔,實行雙向選擇。首先各實踐基地會結合企業自身或雙方合作,發布實踐課題,設立崗位。隨后,學生根據自身興趣或研究方向,申報各個基地的實踐課題,并由學院組織初選。最后由各個實踐基地的企業專家組審查申報學生的綜合條件,確認最終人選,安排實踐指導導師;同時,雙方導師根據實踐課題制定實踐計劃以及調整課程計劃。 中期考核。學生實踐內容主要為項目制課題研究,企業將對基地研究生的實踐計劃、實踐過程和實踐階段性成效等整個實踐鏈條實現多維度考評,并在實踐成果考評時,成立校內外導師綜合評議小組,對實踐期間擬定的課題研究成果進行項目答辯,綜合給出實踐成績。
后期崗前輔導?;貙⒁怨ぷ魉仞B、工作態度、工作能力和工作績效為主要考慮因素,通過集中培訓、課題研究、崗位實習等方式對基地研究生進行理論知識、實操經驗、電力研究和應用前沿理念、專業技能和能力等模擬真實崗位需求進行針對性培養。對滿足企業用人需求的學生,企業將提前錄取或者推薦就業。
第二,全周期閉環管理模式基地將嚴格把控培養質量,對整個實踐環節實行全周期閉環質量管控機制,將日??己恕⒍ㄆ诳己伺c不定期考核相結合,采用周例會、月例會、季度實習成果交流會、協調會等形式加強學術監督和指導,采取研究設計和學術論文、素質能力測評、工作態度評價及成果報告等形式,系統、全面地考評基地學生的實踐情況和綜合素質能力。
第三,項目合作與資源共享雙方在合作過程中堅持以“以解決重大生產問題為目的”的產學研協同發展模式,即雙方導師聯合申報項目,對成功立項的項目,學生進入基地后圍繞項目開展工作,未立項的項目學生開展前期工作。
在資源共享方面,雙方將實現相互開放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中試基地、大型公共儀器設備、技術標準檢測評價機構,逐步搭建科技資源共享平臺。雙方互聘對方專家、教授和技術骨干作為本單位的名譽專家、客座教授、參與項目評審、人才評價、技術咨詢等活動。
4“Q-COOP”模式的實踐成果
“Q-cooP”模式是c大學電氣工程學院近5年來,通過16個校外實踐基地建設經驗中逐步摸索和總結出來,并在如云南、四川等幾個大型實踐基地的運用過程中取得了顯著的效果。
4.1學術成果顯著
近5年,全日制工程碩士畢業生公開發表論文190篇,其中scI論文51篇,占比26.9%;EI核心期刊110篇,占比57.9%。研究生參與企業科技項目182項,解決生產問題105項,管理問題13項,避免特大生產事故1項,3項實踐研究成果獲得省部級科技進步獎。
4.2科技成果突出
近5年,學院與8所企業聯合申報了多項重大科研項目,5項研究成果得到電網公司的重點推廣,獲得省部級科技進步獎、專利獎50余項。
4.3基地示范效應進一步擴大
學院在前期選取了3個基礎較強的實踐基地進行“Q-cooP”模式的重點推廣,取得了顯著成效后并逐步推廣到其他13個在建實踐基地中。與四川省電網公司聯合建立的研究生實踐基地先后獲批校級和省部級研究生聯合培養及實踐示范基地,與云南電網聯合打造的產學研特色基地,在云南省和全國電力同行中產生了良好影響和示范輻射作用,《中國電業》《南方電網報》《昆明日報》等新聞媒體進行了專題報道。2017年,該基地獲批“全國工程專業學位研究生聯合培養示范基地”。
5結束語
c大學電氣工程學院基于Q-Coop式的全日制工程碩士專業實踐組織模式,在傳統意義產學研合作的基礎上,更加注重質量的考核與把控,以質量為考核核心因素,改進了專業實踐的運行模式,優化了與企事業單位的產學研合作方式,在全日制工程碩士的工程實踐能力培養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為電氣工程領域的企事業單位輸送了大量的電氣工程實踐型優秀人才,最終推動協同育人、產學研更深入地發展。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3/view-1487115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