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增能視角下的精神病前患者自助小組分析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增能理論是社會工作實務當中的一個重要理論,同時也是幫助弱勢群體的一個新視角。精神病前患者作為社會中的弱勢群體,個人、人際與社會資源的缺失一直讓他們的自我效能感很低,處于一種消權的狀態。經實踐證明,精神病前患者自助小組是幫助精神病前患者適應社會、增強自身能力與康復能力的有效方法。用增能的理論介入精神病前患者自助小組可以增強服務對象應對問題與困難的能力、消除成員的無力感,提供良好康復環境,增強服務對象的自我效能感。YIP描述的中途宿舍中的精神病前患者自助小組就是一個典型的案例。
  關鍵詞:增能;精神病前患者;自助小組;中途宿舍
  1 精神病前患者自助小組發展現狀
  目前存在的精神病前患者自助小組由一些非政府精神健康服務機構組織承辦。Baptist Oi Kwan社會服務在1984實施了3個自助小組。小組被塑造以滿足從精神中途宿舍出院的居民和日間活動中心的成員需求。香港家庭福利會在他們完成了這個機構組織的兩個理性和感性治療小組之后,就為神經性障礙者形成自助小組。香港里士滿基金會已經為出院的精神病前患者成立了自助小組,讓他們在就業、治療和預防復發方面分享和支持自己。此外,基督教聯合醫療服務處亦成立了一個自助小組,為多年來在鄰舍中心照顧的精神病患者提供服務。
  承辦自助小組的機構都是正式機構,即這些小組在正規機構庇護下,由他們資助和支持,由社會工作者提供建議和咨詢。而這阻礙了成員的自決,也意味著精神病患者還沒有像西方國家那樣將自己發展成為自己的自助小組的組織者和領導者。精神病患者自助小組以非正式的形式存在,參與小組的人數相較于西方來說較少。
  2 精神病前患者缺乏能力的表現
  2.1 個人層面的缺能
  個人的能力與信心。精神病患者由于自身疾病的影響,他們對于自我的認知可能會受到社會輿論的影響,大多數人對于自己的能力缺乏自信。
  自我價值及期望。一些前患者經歷了長期住院,他們習慣于社會的弱勢角色,對于自我價值及期望表現出自我貶低、自我逃避與放棄,不習慣提出自己的合理要求。針對這種情況,社會工作者很難收集到前患者的實質性意見。
  2.2 人際關系層面的無權
  朋輩群體的缺失。有的社會工作者在提供服務中發現,即使在同一病區共同生活很多年,患者相互之間也僅限于在各自的小團體中交流,很少關注其之外的人際關系。
  家庭支持系統缺乏。長期繁重的生活照料和監護責任嚴重影響到家屬自身的生活質量,所以當患者住院后家屬往往視為負擔上的“解脫”。
  2.3 社會層面的無權
  社會融入困難。精神病前患者由于自身病情的因素和社會的歧視,他們融入社會的難度比較大。首先貼在他們身上的“標簽”很難撕去。有些前患者由于長期住在精神病院,與外界社會出現一個斷層,需要再社會化。
  社會歧視與偏見。從社會學角度來說,當精神病前患者被視為對社會“零貢獻”的群體時,易引發社會“占有與剝奪他人資源”的排斥感。民眾對于精神病的偏見與恐懼導致他們的社會很難融入社會,導致他們不能夠獲得機會為社會作貢獻,這又進一步導致了歧視,如此形成了惡性循環。
  3 增能
  增能理論(Empowerment Theory)又譯為激發權能、增權理論,萌于20世紀70年代。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學者所羅門(Solomon)提出對被歧視的美國非洲裔黑人增能的工作,至此,增能理論成為社會工作理論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作為社會工作一種理念,實踐取向的增能,成為眾多學者所關注的理論。
  增能理論認為弱勢群體、消權者產生比較強烈的無能感無力感的主要原因是他們在與環境互動時存在一些負性經驗,消權者和弱勢群體的無能感、無力感正是由于他們的各種負性經驗導致他們不能夠與環境實現良好互動而形成。同時,社會環境中的一些不利于其潛能發揮的制度、政策因素也會阻礙服務對象個人潛能的發揮,并導致他們不能夠與環境實現良好互動。增能理論中的增能并不是賦予服務對象以權力,而是激發他們的潛能,提高他們的社會參與能力及面對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1 增能的具體方法
  在增能視角下,中途宿舍中的精神病前患者小組的開展對于成員是一個增能的過程。工作者通過加強成員的自信心、自我效能感、增加成員與環境的良性互動、增強成員與社會的連結、激發成員的潛能,提供資源等等來賦予成員能力,讓他們能夠有能力獨自面對問題、解決問題。社會工作者在這一過程中幫助成員使成員能夠實現自助。
  在中途宿舍中,社會工作者采取了很多方法以幫助案主增能:一是將部分精神病前患者招募為小組的管理者與志愿者;二是小組組員之間的支持性互動;三是社會工作者逐漸弱化自己在小組中的作用,促進小組成員發揮自己的主導作用,在自己運行小組的過程中發展自己的能力,增強成員的自我效能感,戰勝自己的無力感;四是組員之間信息與資源的交流、共享;五是小組成員的角色自助安排;六是工作者的調停者、促進者的角色,即工作者促進成員說出隱藏的感情,在戶外活動時有明確的分工,學會理解他人意見、引其意見,并接受他人批評。
  3.2 小組各發展階段小組元素的發展
  小組的發展根據Levine和Ettin的描述可分為6個階段。它們是:前小組階段、初始階段、啟蒙階段、自信階段、自我控制階段和終止階段,在每一個階段不同的互助和自我指導小組的性質被發展。在YIP描述的中途宿舍案例當中,小組成員完整地經歷了以上六個階段,在每一個階段都有不同的互助元素被發展。
  第一,在小組初始階段,參與感非常重要,他們通過分享自己的經歷、擔憂使他們自己的康復過程不再是孤單的成員。在這個階段發展了同舟共濟的互助元素。
  第二,在小組啟蒙階段,成員開始在自己的想法指導下實施自己想要的活動,社會工作者則負責保證這些活動的現實可行,在這一階段成員發展了互相交流的互助元素。   第三,在自信階段,成員在制定自己的活動方面變得自信起來,并且開始向附近的社區伸出援手,他們開始給自己賦權,小組成員之間互相支持,他們把自己看作正常、有用的人。
  第四,在自我控制階段,小組成員有強烈歸屬感,他們有自己的小組準則并設計自己的程序,他們把社會工作者的幫助視為唯一的補充但是不依賴于醫療人士和社會工作者,在這一階段成員發展了互相需求、互相支持、問題解決、排練和進入禁忌領域這么幾項互助要素。小組成員不僅有能力識別問題并聯系問題,而且能夠設置他們自己的議程并解決他們自己的問題。
  第五,在終止階段,成員認為他們足夠成熟并建議終止,工作者缺席討論。
  3.3 “增能”在小組各階段的連續性
  整個小組過程就是一個增能過程。小組的不同階段有不同的任務,小組各個階段環環相扣,前一個階段是為了后面一個階段打好基礎。
  在小組剛剛開始的時候,成員分享他們的病理體驗與對于未來疾病復發的恐懼,工作者接受他們在疾病中的經歷,讓成員感受到被當做正常人對待,消除了成員被歧視、被孤立的感覺。
  接著,工作者逐漸第減自己在小組中的作用,并且非常小心地避免支配地位,工作者將小組的主動權交到成員的手中,培養了他們組織活動、解決問題、應對困難的能力。
  在工作者不斷地增能下,成員的能力開始增強,在制定自己的活動方面變得自信起來,他們能夠很好地為其他的精神病患者說話。成員開始對附近的社區機構進行社區訪問,在這個過程中他們的能力又得到了進一步的增強。
  在小組的后半段,成員對于小組的運行還具有反思的能力。他們堅持維護自己并相信他們是社區中的正常成員。而這種為自我辯護的觀念在小組的進行中不斷地被發展,這種意識也是一種能力,他們積極地與外界的系統進行互動,爭取自己的權益,而工作者在當中只是提供輔助的作用。小組成員在爭取自己權益的時候,工作者是意識覺醒者,讓組員懂得去維護自己的應有權益。他們建議與他人分享經驗來教育公眾,有些人希望公眾對精神病患者有更好的形象和印象,有些成員成為了社區的活躍成員。
  小組增強了成員之間互相幫助的能力,一些成員會幫助一些成員進行就業面試與職業介紹,并且互相之間提供鼓勵與鞭策。
  在小組的后期,這些精神病人甚至要求他們的精神病醫師解釋他們藥物的副作用并要求最佳劑量或更好的藥物,這些都賦予他們更好的康復能力。
  4 批判與反思
  4.1 自助小組只適合小部分精神病前患者
  這種小組的適應面很小,原因有兩點。第一,服務對象的“社會選擇”效應,即癥狀更嚴重、生活質量低的人較不可能成為自助團體的一部分。第二,小組要求服務對象是自愿參加,而愿意參加小組的成員都有一定文化或社交愿望。
  4.2 YIP對于小組的盲目樂觀
  筆者認為YIP對于小組的預期效果盲目樂觀,小組的開展受到小組互動情況、設施、小組成員自身情況、外部環境等多種因素的影響,要起到理想的效果很難。
  4.3 對于“自助”效果的懷疑
  有學者指出顯示“自助”與“自尊”的有益影響相關,但是它與預期恥辱的信念相關性更強。自助的確可以給前患者帶來一些有益的影響,但是它也會給前患者帶來“預期恥辱”的負面影響。自助對于生活質量的改善只有輕微的好處。
  4.4 對工作者的能力要求高
  在自助小組的前期,工作者的觀念與素養至關重要。這種方法要求工作者:第一,相信精神病前患者主要是面對困難情境的普通人;第二,是被一個或多個及結構而不是相關的人面臨的個人問題;第三,接受他們對于生活的發言權;接受小組成員之間的相互溝通。在實際操作層面,一些工作者很難克服自身的心理因素,而要達到上述要求工作者需要一定的實踐與自我磨練。
  參考文獻:
  [1] Kam-Shing, Y.INFORMALCOMMUNITY CARE FOR MENTALHEALTH CONSUMERS IN HONGKONG. Psvchiatric
  RehabilitationJoumal.25,1,69-73. 2001.
  [2] 陳學春.社區精神病患者的特點及個體服務計劃的制定指導[J].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2012,14(19):368.
  [3] Kam-Shing,Y.A MUTUAL-AIDGROUP FORPSYCHIATRIC.REHABILITATION OF MENTAL EX-PATLENTS IN HONG HONG.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3/view-14905625.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