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新國有化運動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岳 生

  自1981年改革開放之后的首輪宏觀調控(當時叫治理整頓)以來,將近30年的時間里,幾乎每次宏觀調控和經濟低迷,都伴隨著“國進民退”現象的發生,在其背后,是政府對市場經濟的掌控。
  
  改革開放30年來,命運多舛的民營資本一直是推動中國社會變革和經濟成長最重要的力量之一。當前國有經濟擴張,民營經濟發展相對放緩,很有可能對長期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率造成傷害。
  中央企業目前有迅速做大做強的沖動。按照國資委確立的調整和重組思路,到2010年,央企要減少至80~100家,其中30~50家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公司、大企業集團,主要集中在資源、能源、冶金、汽車、重大裝備、商貿等對國民經濟和國家經濟安全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板塊。對地方政府來講,央企以雄厚的經濟實力、獨享的政策資源、絕對份額的金融支持以及最終由財政兜底的“不壞之身”,成了各級地方政府招商引資的“寵兒”。例如,今年“兩會”期間,各地黨政領導紛紛率代表團在北京與央企負責人會面。據了解,僅五礦集團就接待了湖南、江西、云南3個黨政代表團,其他如中國鋁業公司等都曾與多個地方政府負責人會晤。而此前,江蘇與百家中央企業就在人民大會堂舉行了“企業合作發展懇談會”,顯示出“地方圍著央企轉”的苗頭。
  在銀行信貸方面。大量資金流向大型國企和政府投資項目。不久前,國內媒體對國內14家銀行的公開授信資料進行統計發現。2009年前兩個月,14家銀行授信額度總規模達到4.52萬億元,其中對地方政府授信3.49萬億元,對大型投資項目和大型企業授信1.06萬億元,而對中小企業授信僅956億元,還不到總規模的4%。地方政府、大型基礎設施建設、大型投資項目和大公司仍是大銀行集中授信的主要對象,其中對地方政府和大型企業的授信有80%多是由國有大銀行實施的,約為3.64萬億元。雖然授信與真實的信貸投放還有距離。但能夠大致反映未來的信貸流向――國有部門和基建項目成為商業銀行本輪信貸投放的主要領域。
  在獲取大型投資項目方面,國有企業依然占據著絕對優勢。數據顯示,4萬億投資計劃中,絕大部分是政府推動的投資項目,包括相當大比例的基建項目和工業投資項目,近90%的項目被國有大中型企業擁有,民營企業幾無參與:在十大產業振興規劃中,也是大型國企獲益較多,而95%屬于民營經濟的中小企業從中獲益并不明顯。
  在全球性經濟危機的沖擊下,中國經濟正在進行一場深刻調整,中國政府推動大規模經濟刺激計劃的過程,就是政府動員向市場投放資源的過程。誰能分到這些資源“大餅”呢?很顯然,多半還是國有企業。
  按照這種趨勢,未來擴張地盤的最大贏家,必然是大型國有企業。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3/view-760830.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