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高等院校教育教學能力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要保證高等教育大發展時期的教育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質量,必須大力加強新教師教育教學能力的培養,切實提高他們的教育教學能力和綜合業務素質。
一、高等院校教育教學能力構成要素
1.指導教師進行學習
學習是開展科研活動的基礎。沒有理論的學習,實踐活動必然是無目的、無方向的;沒有方法的學習,實踐活動就無法順利開展。組織教師參與課題研究,首先應指導教師進行學習。我們組織大家學習主體教育理論,學習教育科研方法,明確研究的目的任務、實施要求和基本方法,然后指導其選擇實踐探索的角度,制訂實施方案,保證實踐探索能取得預期的效果。
2.指導教師實踐探索
實踐探索是科研活動的具體實施,應該既有清晰的目標、明確的內容,又有具體的操作設計。教師必須根據操作設計,按步實施,而不能隨心所欲,任意改變。在培養小學生主體發展能力的過程中,我們從兩方面指導教師進行實踐探索。
(1)課前教學準備。要求教師嚴格按照小學生主體發展能力培養的目標,結合各自任教學科和學生的特點,設計教案,進行說課。備課中要求教師充分發掘教材中主體發展教育的因素,將教學目標與學生主體發展的目標緊密聯系,并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在實現學科教學目標的同時達到學生主體發展的目標,把學科教學與主體發展教育結合起來。說課時除了要求講清以上內容外,還要求講清教學設計的理論依據,要求教師不但能講清“怎樣教”,還要講清“為什么這樣教”。通過交流、分析、討論,提高教師按照課題研究目標設計教案的能力。
(2)課堂教學研究。教師課前的教案設計是否科學、合理,還必須經過課堂教學實踐的檢驗。因此,教師完成教案設計、進行說課后,就要進行課堂教學實踐。課題組的每位教師都必須展示課堂教學實踐課,其他成員則參加聽課。課后,課題組對實踐課進行評課,主要評研究目標是否達到、教學方法是否恰當、學生主體的積極性是否被調動起來、主體的能力是否得到提高。通過討論、分析、研究,幫助教師掌握課堂教學中對學生進行主體發展教育的基本方法。
3,指導教師總結反思
指導教師學會對自己的研究行動進行總結反思,提高教師的科研素質。我們從以下三個方面指導教師進行總結反思。
(1)教案反思。這是要求教師通過上課、評課,對自己的教案進行反思,主要考慮以下幾個問題:對課題研究的認識和理解程度、研究目標的明確性,教學和研究的吻合程度、所用教學方法的適切性等。然后修改、整理自己的教案。對教案修改較大的教師,允許修改后另選一個班級再上一次教學實踐課,然后對兩堂課的教學實踐進行比較性反思,以提高教師根據課題研究目的設計教案的能力。
(2)實踐總結。這是要求教師在對教案進行反思的基礎上,對這堂課的教學實踐進行總結反思。如果說教案反思是靜態總結的話,那么實踐總結就是動態總結。要求教師不僅要總結出教師課堂教學實踐的規律,還要從學生的反應中總結出培養學生主體發展能力的規律,積累學生主體發展教育的經驗。這兩種總結反思,我們也稱之為“寫課”。
(3)專題總結。這是要求教師在實踐總結的基礎上,對自己這門學科一個階段的課堂實踐進行整理、提煉、概括。這是一種較全面的總結,要求教師在課題研究的總框架下,選擇一個角度,總結自己培養學生主體發展能力的規律。這樣的訓練,能夠大幅度提高教師總結經驗的水平和撰寫論文的能力。
二、高等院校教育教學能力的培養途徑
(一)教育教學基本理論培訓
高校教師既是學術方面的專家,又是培育人才的行家,應當具備從事教育教學工作所必需的教育法規、教育科學、心理科學等方面的理論知識,樹立依法從教和科學教育的觀念,熟悉教育活動中的心理現象,懂得教育規律,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而目前許多新教師雖然具有較高的學歷,但沒有經過教育教學等相應課程的專門學習,故“補修”這些課程對于從事高校教師工作十分重要和必要。這一環節的培訓內容主要是由省高校師資培訓中心統一組織開展的高等教育學、高等教育心理學、教師倫理學和高等教育法規等四門課程。
(二)教育教學技能培訓
教育教學技能培訓應從兩個層面實施,一是現代教育技術培訓,由學校網絡教育中心或電教中心對新教師進行基本操作培訓,使新教師對學校的多媒體和網絡教育的基本情況和環境有所了解,對開展多媒體或網絡教育的基本要求有所認識,并掌握基本的操作和使用方法,以利于在實際教學活動中加以運用。二是由各院、系或教學部組織實施的結合學科、專業、課程的教育教學技能培訓,這一環節是新教師上崗前最后的練兵,也是最貼近新學期教學內容、教學環境和教學要求的實戰性演練,是新教師把專業知識和教學內容相結合,把教育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相結合的過程,對新教師業務素質的提高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這一環節開展的形式主要有結合本教學單位實際的教學規范學習、優秀教學文檔展示(包括教學大綱、教學日歷、教案等)聽示范課、試講及評議等等。
(三)實行導師制
教學骨干尤其是優秀中老年教師具有豐富的高校教育教學經驗,實行導師制能充分發揮他們的優勢和作用,幫助新教師解決教育教學過程中的實際問題,避免走不必要的彎路,有效提高他們的教育教學能力。實行導師制必須有一套科學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作為基本依據,明確培養任務和培養目標,明確導師的責、權、利,同時應制定可量化的考核指標體系,對導師的工作進行量化考核,并根據實績進行獎懲。
(四)建立教學課程組
教學課程組是跨基本教學單位的擔任同一門課程教師的新組合,其功能是對課程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進行研究,對本課程新任教師進行培養。新任教師通過參加教學課程組開展的有組織、有計劃的相互聽課、集體備課、教學研討等活動,能更深入地剖析課程的教學內容,更好地把握要點、重點和難點,汲取教學經驗,促進教育教學能力的提高。同時,通過教學課程組的活動,能加強教師之間的交流,相互啟發,取長補短,教教相長,共同提高。此外,還能培養新教師的協作意識和協作精神。
(五)加強教學檢查和教學評價制度
學校和各院、系必須建立教學督導隊伍,聘請教學經驗豐富,教學水平高的高職稱教師擔任教學督導。作為一個有機組織,教學督導組必須制定任務明確的工作方案,并把督查和指導新教師尤其是青年教師作為工作的重要內容之一。教學督導要深入到課堂教學第一線去聽課、品課、評課,同時還要檢查他們的基本教學文檔,在此過程中,不僅要善于發現新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更要善于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改進的意見、建議和方法,從根本上指導新教師解決問題。要特別注重聽課后反饋這一環節,注意反饋的形式和反饋的內容,要在深層次問題上加以幫助和指導,促進新教師教育教學能力的不斷提高。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4/view-1279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