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自然保護區與周邊社區協調發展的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自然保護區對保護動植物的多樣性具有重要作用,但在我國自然保護區的建立過程中不可避免的與周邊社區的發展產生了矛盾,但二者作為自然保護區管理的重要內容,勢必要解決矛盾,形成合作共贏,協調發展的良好局面。因此本文就我國自然保護區與周邊社區協調發展的問題進行了研究分析。
關鍵詞:自然保護區;周邊社區;協調發展
自然保護區一般建立在自然資源豐富的地區,但自然資源豐富的地區較其他地方來說,交通較落后,經濟也不發達,因此在自然保護區建立的過程中便會與當地周邊社區產生不可避免的矛盾,有可能會對周邊社區居民生活造成部分影響,但要實現協調發展,解決好這二者之間的問題才是實現協調發展的重要舉措。
一、我國自然保護區與周邊社區發生沖突矛盾的原因
1.自然保護區的管理制度體系不完善
制度體系是一個部門進行活動的行為準則,自然保護區的管理運行體制一般是由上級領導部門進行指令的執行與管理,部門的指令來源于政府部門的制定。當自然保護區建立之后,管理人員在當地進行長期駐隊工作,領導與相關工作人員的聯系減少,一些具有重大性質的開發指令需由當地駐隊工作人員所下達,科學性和全面性還有安全性系數將會大大下降,一些不合理的開發行為由于未能充分考慮到當地周邊社區居民的生存和生活,使得自然保護區和周邊社區的矛盾日益加深。
2.國家領導部門對自然保護區的投入程度不夠
雖在近些年我國經濟得到高速發展,但我國依然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即使在自然保護區中的重視提高,但較于經濟發達的歐美國家來說,我國在自然保護區中的投入無論從資金還是重視程度來說是遠遠不夠的。
首先,對于一些級別較低的自然保護區來說,國家的資金投入十分有限,有些甚至都難以維持自然保護區中工作人員的基本工資,投入的大部分資金只是最基礎的建設經費,而在基礎的建設費用中的大多數都用于廠房的建設實施,例如,辦公區,醫療衛生區,還有動物園和植物園的建設;自然區中的日常巡視監測和保護,更是無從談起,大部分都面臨著經費短缺的問題。
其次,一些自然區的建立大部分都有名無實,上級領導進行自然區建立的指令批示,但下級部門因缺少建設費用而擱置建設,上級重視程度不夠,監督管理不到位,使得建設徒有虛表,自然區不進行正常的保護工作但同時又占有部分周邊社區的土地,久而久之,使得自然保護區與周邊社區的矛盾越來越突出。
二、自然保護區與周邊社區進行協調發展的舉措
1.加強我國自然保護區的管理水平
第一,建立健全相關自然保護區的管理制度體系,結合周邊社區居民的人口現狀,以及自然保護區的類型,進行有針對性的多樣化的管理模式;在進行自然區多元化的管理同時,加強自然保護區對周邊社區影響的管理,將相互沖突的板塊,進行研究探討,采取互利共贏的方式,盡最大可能減少與周邊社區的沖突;
第二,加大對自然保護區的重視及投入,完善基礎設施建設,積極為自然保護區提供技術支持,材料盡可能做到循環再利用,節省開支;也要加大監督力度,對不合理遵守規章制度的工作人員依法進行懲戒。
2.對周邊社區實行可持續化發展戰略
自然保護區周邊的社區產業都以農林牧作為第一產業,但這些產業通常都結構單一且低下,由于受氣候環境等的影響,周邊社區對這些產業都有很大的依賴性,所以要讓周邊社區經濟發展必須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
第一,優化周邊社區產業結構,延長產業鏈,提高附加值。將單一性很強的以生產原材料為主的農牧業進行多樣化改造,使加工材料和出口成品為主;也要根據當地資源分布情況,確定生產戰略,建立適合當地資源,環境和人口的產業結構,其中要遵守環境第一的原則。
第二,將生態保護和產業發展有機結合起來,大力發展生態旅游建設,提高經濟收入,在保護自然生態環境的基礎上發展周邊社區經濟,從而真正做到自然保護區和周邊社區經濟的共贏發展。
第三,進行環境移民實行補償,為緩解生態壓力,將周邊社區不適合生產生活,自然環境脆弱的地方的居民進行轉移,這樣可有限減少周邊社區的人口壓力,也能保證生態環境;對于環境移民的居民進行一定程度的補償,除資金的補償,也會提供一定的就業機會,建立社會人口保障體系,提升生態移民的發展能力。
三、結語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逐漸認識到自然環境的重要性,并且國家也大力建設自然保護區,但是自然保護區與周邊社區的矛盾問題依然是存在的,國家和人民還是要更多的投入精力去探索解決自然保護區與周邊社區之間協調發展的問題,仍然要更加完善自然保護區的相關制度體系,從而實現協調發展。
參考文獻:
[1]李杰霞,李順利.廣西大明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與周邊社區協調發展研究[J].林業調查規劃,2014,39(4):54-56,68.
[2]李秀清.論我國自然保護區建設與當地社區協調發展[J].中國科技投資,2017,(4):224.
[3]黃曉園,王永成,羅輝等.自然保護區周邊社區生態文明建設績效評價研究——以轎子山保護區社區為例[J].生態經濟,2017,33(5):186-190.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4/view-1490330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