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王陽明“誠意”“致知”的思想內涵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王陽明特別重視對《大學》中“誠意”和“致知”的闡釋。“誠意”與“致知”都與心體以及精神境界相關,這正是王陽明經典解釋圓融通達的特點,也是陽明心學與朱子理學重要區別所在。通過分析王陽明對《大學》中“誠意”和“致知”的解釋,并與朱子相關思想進行比較,以呈現陽明心學的特色。
  關鍵詞:誠意;良知;大學;陽明心學
  中圖分類號:B248.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9)05-0054-02
  王陽明“誠意”“致知”的思想,往往從解釋《大學》文本而展開。陽明對“誠意”“致知”不同于朱子學的理解,也集中反映了心學與理學之區別。朱子學的特點是,把《大學》的文本以及相關的概念,都一一地落實,并且使之條理化。因而,朱子所解釋的《大學》是建立一個龐博的知識體系,進而提出他的理學思想。王陽明則與之不同,陽明以他良知之學,去融會貫通《大學》的文本及其概念,是以一種詮釋的精神來解釋《大學》。因此,陽明用以貫徹解釋《大學》的思想就值得我們深入分析。從《傳習錄》相關記載、《大學古本序》以及晚期的《大學問》中都可以窺測些許端倪,而其中最重要的思想都集中在對“誠意”和“致知”的解釋,應當可以說,我們通過分析陽明的這兩個概念的思想內涵,可以略觀陽明解釋《大學》的思想旨趣。
  一、《大學》古本以“誠意”為主
  朱子對《大學》的基本看法是必分經與傳兩個部分,所傳本必有錯簡和闕文[1]。因此,朱子對漢唐以來《大學》所傳本進行了改造。改造的基本依據就是嚴格按照經傳的一一對應關系。朱子的改造工作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補“格物致知傳”[1]。二是重新調整文本結構。其中值得注意的是把“誠意”的部分后移。王陽明則遵循《大學》古本原貌,朱子的這些工作在陽明看來是毫無必要的,陽明認為經過朱子改造的《大學》文本,反而失去了圣人的意思。《傳習錄》中記載了學生對王陽明這樣的說法有疑問,認為朱子改造的文本把誠意放在格物致知之后,與首章的次第更加契合。①陽明回答:
  “大學工夫即是明明德,明明德只是個誠意,誠意的工夫只是格物致知。若以誠意為主,去用格物致知的工夫,即工夫始有下落。即為善去惡,無非是誠意的事。如新本先去窮格事物之理。即茫茫蕩蕩,都無著落處。須用添個敬字,方才牽扯得向身心上來。然終是沒根原。若須用添個敬字,緣何孔門倒將一個最緊要的字落了,直待千余年后要人來補出?正謂以誠意為主,即不須添敬字。所以舉出個誠意來說。正是學問的大頭腦處。于此不察,真所謂毫厘之差,千里之繆。大抵中庸工夫只是誠身。誠身之極便是至誠。大學工夫只是誠意。誠意之極便是至善。工夫總是一般。今說這里補個敬字,那里補個誠字,未免畫蛇添足?!?
  這個回答包含了兩個思想:一是王陽明解釋《大學》是以“誠意”為主,以“誠意”來統領并融會貫通之。二是朱子的思想是把對心的修養工夫和格物窮理的工夫分成了兩個,在陽明看來,這種“支離”的弊病是需要批判的。王陽明以“誠意”為主來解釋《大學》文本,闡發他心學的思想是貫徹到底的。陽明在《大學古本序》中言“大學之要,誠意而已矣。”[2]與這里所言大學工夫在“明明德”,“明明德”就是“誠意”是一致的。在陽明看來,《大學》的根本要旨就是修養到人心本體的“誠意”。這個“誠意”也就是他所說的“良知”?!爸怪辽啤本褪窍騼惹笮牡谋倔w,“誠意”就是良知的呈現。陽明的整個思想傾向是把《大學》的修養工夫,都歸結到從“心”上來解釋。陽明要強調“誠意”的主導性,探究事物之理必須要有個統領,先要有個“頭腦”,有個宗旨,才不至于茫然無著落處。因此,陽明在這段話中是要批評朱子把“格物致知”放在“誠意”之前,然后再添上個“敬”字來講對心的修養,才能把對知識的探求和對心的修養聯系起來。在陽明統一性詮釋的立場看來,朱子這種做法自然是“畫蛇添足”了。
  二、“誠意”與“致知”
  “誠意”受到王陽明的格外重視,這里有必要進一步分析陽明“誠意”的基本含義。關于“誠意”,王陽明主要從兩個方面來闡釋:一是心之本體的“誠意”即是“良知”,即是道德理性的作用。二是“誠意”的根本工夫就是“致良知”。對于第一點,《大學古本序》中的“本體之知”指出了本體之誠意即是能判斷是非善惡的良知。在四句教里“知善知惡是良知”,“良知”在這里指的就是能夠判斷是非善惡的道德理性。陽明認為,這種道德理性是心固有的功能。心要能夠呈現“良知”的作用,關鍵在于沒有私意的遮蔽。也就是說,心在沒有私意遮蔽的情況下,即誠意的狀態下,自然能夠呈現“良知”道德理性的作用。也是從這個意義上說,心的“誠意”即“良知”。
  《傳習錄》:“如一念發在好善上,便實實落落去好善;一念發在惡惡上,便實實落落去惡惡。意之所發,既無不誠,則其本體如何有不正的?故欲正其心在誠意。工夫到誠意,始有著落處。然誠意之本,又在于致知也?!盵2]
  這段話把“正心”“誠意”“致知”三者的關系交代得比較清楚。在陽明看來,三者其實是一以貫之的,是同一個過程的不同描述而已。“誠意”就是能夠著實地去好善惡惡,這個好善惡惡的心體當然是正的,而這一切的根本工夫就在于“致知”。這里的“致知”即陽明所解釋的致良知。陽明反對把“致知”從擴充外部的知識上來解釋,而歸之于從心上解釋?!爸轮北WC了“誠意”的好善惡惡。因為在陽明這里“誠意”往往解釋為“一念之所發”,即不含私意的,真實無妄的意念。但如何保證這個意念所發必然是好善惡惡而不是反之呢?在陽明看來,這個背后的保證就是良知。良知是絕對的道德理性,能夠保證意念之所發必然是好善惡惡的。因此,陽明講到“誠意”必然會涉及“良知”,或者說“誠意”本身就隱含了“良知”,“誠意”的工夫就在于“致良知”。
  三、《大學問》“一體之仁”與“致良知”
  陽明思想體系成熟之后,特別在晚年對于致良知的思想越來越重視,并以之融會貫通其他思想。陳來在《有無止境》中認為,陽明早期解釋《大學》以“誠意”為主,而后來以“致知”為宗旨的傾向越來越明顯,并建立了其哲學體系[3]。陽明的“致知”就是“致良知”,這在陽明理論中誠然具有核心的地位,這是毋庸置疑的。而更重要的是在“致良知”基礎之上的,陽明以融會貫通的,無所不包的精神境界來詮釋整個《大學》主旨,為我們展示了心學活潑潑的天地情懷。事實上,陽明晚年的“良知”經過不斷擴展,甚至成了一切精神活動的代名詞,以展現其廣大的精神境界。其中,《大學問》作為陽明晚年的思想代表,值得深入分析。   《傳習錄》中記載的幾條語錄,往往從“誠意”來解釋“明明德”,并且以“誠意”為主,貫通修身、正心、格物致知。然而,《大學問》的開篇解釋“明明德”則言“大人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者也?!盵2]這里,王陽明以大人與萬物同體來開篇,首先確立了一個很強的精神氣場,有如孟子“萬物皆備于我”的氣勢。其中值得注意的是,陽明指出大人與萬物同體的依據是“其心之仁本若是”,這就明確從心之本體上來討論問題了。陽明把儒家“仁”的思想進行了擴充發揮,既延伸到宇宙天地萬物的層面,又回歸到人心之本體上來分析。宇宙間的天地萬物與我都是息息相關的,都是活潑潑的,具有生意的。陽明認為人的天賦本性是一片澄明不受遮蔽的,所以稱作“明德”。陽明以“良知”解釋“明德”,與以“誠意”來解釋稍有不同。以“誠意”來解釋“明德”盡管也可以說包含了“良知”的意味,但主要是針對朱子學把求知和涵養的工夫分成兩個而言的。因此,需要立一個“主意”,一個頭腦來統領修養的工夫?!洞髮W問》直接以“一體之仁”,以“良知”來解釋“明德”,更有單刀直入地闡發最根本的思想主旨的意味。
  陽明從心上的“一體之仁”和“良知”來解釋“明德”,對朱子學向外格物窮理的修習途徑多有批評。
  《大學問》:“人惟不知至善之在吾心,而求之于其外,以為事事物物皆有定理也,而求至善于事事物物之中,生意支離決裂,錯雜紛紜,而莫知有一定之向。今焉既知至善之在吾心,而不假于外求,則志有定向,而無支離決裂、錯雜紛紜之患矣?!盵2]
  這段話從心體“至善”來批評朱子治學“支離”的弊病?!爸辽啤本褪羌词埂懊鞯轮倔w”,即“良知”,因此陽明在這里實際上指的是從心本體的良知上下工夫。陽明認為朱子學在具體的外在的事物上去求索道理,會導致茫然而無所收束,缺少頭腦,沒有目的。所以,陽明把“致知”解釋為“致良知”。朱子是通過學理積累而最終達到心體透徹的境界。陽明則認為,應當直截了當地從心體下手,一切從心體,從“良知”上用功,能夠充分呈現“良知”的作用,自然能夠好善惡惡,自然能夠去求索知識,自然能夠應對萬事萬物的變化。也正是因為兩者途徑之不同,對《大學》中具體條目的解釋風格也大相徑庭。朱子的解釋,嚴格按照經與傳一一對應,逐條分析,步步為營。而陽明的解釋,全部熔為一爐,而這個大爐子就是“一體之仁”和“致良知”。而在陽明看來,既然《大學》要講具體的修養工夫,自然需要分析從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去討論,而實際上只是“一物”,所謂“一物”指的就是虛靈不昧的心之本體。
  總而言之,王陽明解釋《大學》早期以“誠意”為主,《傳習錄》中的記載大都表現了這樣的思想傾向。陽明晚期的《大學問》則特別重視“一體之仁”和“致良知”,體現了陽明廣博而圓融的精神境界。盡管不同階段,不同的文本給我們呈現陽明解釋《大學》的思想稍有不同,各有偏重,但是總體來說,“誠意”和“良知”都可以從心之本體上理解,因此兩者在陽明這里也是融會貫通的。陽明心學的特色,在解釋《大學》“誠意”與“致知”中體現得淋漓盡致。從《大學》本身來說,漢唐所傳的古本,確實有些難以理解的地方,推斷文本錯簡或是闕文的存在應當是比較合理的,在這個方面,前人也做了不少的工作,因此朱子也基于這個理解,結合自己的思想取向,對《大學》做了改造。而在陽明看來,《大學》古本并無須做這些改造性的工作。因為,在陽明這里,他是以一種詮釋的精神來解釋《大學》文本的。陽明解釋《大學》一以貫之的原則就是“誠意”和“致良知”,文本中文字上的問題,或是次序條理上的問題,在陽明這里自然都可以迎刃而解了。
  參考文獻:
  [1]朱熹.四書章句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3:4,6.
  [2]王陽明.王陽明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270,135,1066,1068.
  [3]陳來.有無之境[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25.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4/view-14908489.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