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工作視角下的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問題探索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農村留守兒童是在社會快速轉型階段,城市化進程加劇過程中產生的一個特殊社會群體。父母長期在外出務工,委托監護人能力不足或是隔代教育,給農村留守兒童的生活,學習和心理健康等方面帶來了很多負面影響。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的缺失問題在我國社會轉型階段普遍存在,引起了社會成員的普遍關注。社會工作作為一種助人的專業和職業,其服務對象是社會上的弱勢群體,文章試圖從其專業的角度出發對農村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問題進行分析。
關鍵詞:社會工作;留守兒童;家庭教育
一、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問題的現狀及原因
農村留守兒童是指在農村地區父母兩人或其中一方為了生計長時間在外打工,留守在家的孩子由父母一方或其長輩照顧接受義務教育的兒童。留守兒童問題最初出現在20世紀80年代,當時我國正處于經濟快速發展的階段,隨著越來越多的農民工進城,隨之而來的農村留守兒童數量遞增。我們集中對這些困境未成年進行了摸底排查,從排查資料了解到這些留守兒童主要有以下幾類:一是父母雙方外出打工;二是父母離異之后一方在家甚至外出;三是父母其中一方死亡或者是入刑之后另一方改嫁對孩子不管不問。這些孩子大多由隔代的爺爺奶奶、外祖父(祖母)或者其中一方照顧,也有父母其中一方在家或者來回跑的極少。這些孩子的家庭條件大多極為艱苦,只有少數的家庭生活條件達到中上等水平。家庭教育是孩子在接受學校和社會教育之前,孩子成長過程中最早接觸到的啟蒙教育,但父母在孩子兒童時期外出,疏忽了自己家庭教育的主體作用。對留守兒童教育產生影響的主要是家庭結構不完整和監護人自身文化水平的限制,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幾乎是沒有的,即使有也是一些單薄的家庭教育。
諸多因素相互影響和交互作用導致了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問題的產生,如若任其發展下去勢必引發突出的社會問題。所以,正確認識到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問題的成因,對解決現存問題、保障留守兒童合法權益至關重要,原因分析如下:
(一)“隔代教育”代溝現象突出,教育子女力不從心
中國傳統社會中,受傳統思想的影響,教育孩子多重視家庭事務,中國的家庭教育不可或缺,然而父母為了生計長時間外出務工,本該由父母承擔的責任,卻因角色的缺失把教化責任推給了祖輩。由于祖輩與子孫之間的年齡差距很大,存在明顯的代溝問題,孫輩便不愿聽從祖輩的管教?!案舸逃眴栴}是存在于農村家庭教育中尤為突出的一種教育模式,時代在發展而祖輩思想觀念落后,對留守兒童的心理發展狀況沒有清晰的認識,不了解當前階段孩子需要什么,提出一些與留守兒童發展不相適應的要求,無形中會給孩子帶來束縛,缺乏創新精神。除此之外,老人在兒女外出之后承擔了全部的家庭勞動,有時還會讓放學的孫子一起勞動,這就忽視了孩子各方面發展的訴求,僅僅是讓孩子吃飽穿暖。
?。ǘ└改竿獬觯⒅匚镔|給予而忽略心理健康
父母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第一任老師,不僅承擔著對子女小時候哺育的責任,而且還承擔著子女長大之后知識傳授者的重任。父母進城務工,由于各種因素制約不能攜帶子女進城,因此,留守兒童在成長過程中出現了很多思想觀念和行為偏差問題,由于長期與父母分離,孩子對父母的感情開始淡化,父母的教導自然不起作用。即使一些父母經常給孩子打電話也只問一些在家有沒有聽話、吃飽穿暖沒、需不需要錢等,而不會關心孩子開不開心之類的。父母不在孩子身邊內心覺得對孩子的虧欠就會給予更多的物質金錢去補償,導致兒童心理需求得不到滿足,長期下去致使其性格發生變化,更加封閉而不愿與人交流溝通。
(三)監護人自身文化素質較低
留守兒童監護人大部分都是長期生活在農村從事農活,在家就是處理家務,這就造成監護人很少與孩子進行交流和情感溝通。由于監護人自身文化水平有限,孩子在家的學習只停留在督促寫作業上,而沒有課業輔導或者陪伴完成課程的預習,在校的學習情況也很少與老師溝通。監護人素質低經常會爆粗口,邋遢不講衛生,社會工作中的“人在情境中”,人與環境的關系是相互作用,密不可分的,而處在兒童期的孩子心智不成熟更容易受外界影響,產生不良的生活習慣。
二、社會工作介入的必要性與可行性
(一)社會工作介入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問題的必要性
兒童的健康成長需要溫馨的家庭環境,如果家庭支離破碎,缺少家庭的關愛會造成心理上的創傷,對兒童成長帶來的弊端是再多的金錢物質生活也彌補不了的,再加之隔代教育老人思想觀念落后和教育方式不當,極大影響了兒童的社會化。
隨著社會問題的多元化社會工作的領域也在不斷擴大,因此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問題理應成為社會工作的重要服務領域。在專業價值理念的指導下,社會工作者運用多種專業技巧和方法實施助人活動,引導受助者積極參與其中,互幫互助,以達到“助人自助”的目的[1]。社會工作介入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問題的具體目標是使農村留守兒童監護人對其家庭教育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同時為監護人提供家庭教育所必須掌握的基本知識;為留守兒童提供有益于他們健康成長的各種娛樂活動,促使他們走出家門,豐富其日常生活;最后還要呼吁政府等相關部門對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問題的高度重視。這個過程中社會工作者扮演著不同的角色,是直接服務的提供者,包括提供物質和精神上的服務;也是對當事人采取某種行動進行倡導的倡導者;又是當事人的支持者,鼓勵當事人在可能的情況下自強自立,克服困難;還是整個助人過程中的政策影響人和社會資源的獲取者。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是兒童社會工作、家庭社會工作和學校社會工作的重要內容,因此從社會工作專業視角出發能有效地解決農村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問題。
(二)社會工作介入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問題的可行性
社會工作具有復原的功能、提供和配置資源的功能、預防的功能和穩定社會的功能[2]。社會工作者要為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問題的解決爭取更多的資源,充分扮演其資源鏈接者的角色,同時要充分發揮其復原功能,對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學習和道德行為加以修正,幫助恢復正常的社會功能,增強其社會化的能力;社會工作的預防功能可以有效防止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問題隨時間的延續而進一步惡化。從社會工作專業視角出發,可以從兩個方面對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問題進行介入:一方面是對農村留守兒童自身教育進行直接干預;另一方面是對影響留守兒童的社會支持系統進行干預。首先對父母陳舊的思想觀念以及不恰當的家庭教育方法進行專業指導,讓他們認識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對孩子健康成長的重要性。在整個服務中,運用直接介入與間接介入兩者相結合的方式開展服務活動。在間接介入的過程中,一是可以整合利用現有的社會資源;二是對農村留守兒童教育信息的反饋和現有的社會支持系統進行培訓指導,不斷完善支持體系,提高服務質量,把工作落到實處。
三、結語
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問題是一個長期的、復雜的、與時俱進的綜合性社會問題。農村留守兒童的問題是關系到每個家庭,整個社會及其民族未來發展的問題。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問題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家庭、學校、社區、政府等有關部門和社會各界協同努力,形成立體式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管理網絡,建立長期有效的聯動機制。政府要制定合理的社會政策來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問題,;社區工作者應協助社區帶頭人建立社區內的留守兒童教育管理庇護所,體現社區內部對留守兒童的愛與關懷;學校應利用自己教育教學上的優勢,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加強對本校留守學生應對挫折和困難以及心理承受能力等方面的特色教育。家庭、學校和社區三者之間要做到相輔相成,遇到問題各負其責及時溝通采取有效措施。
參考文獻
[1] 王思斌.社會工作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55.
[2] 李迎生.社會工作概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55.
[3] 王章華,戴利朝.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與社會工作介入[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9(07).
作者簡介:張赟(1995.07- ),女,湖北襄陽人,成都信息工程大學碩士在讀,研究方向:青少年社會工作;李忠偉(1974.08- ),四川安岳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青少年問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與社會治理。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4/view-1492654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