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鈣素原和D-二聚體等聯合檢測對兒童川崎病早期診斷價值分析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 目的:分析降鈣素原和D-二聚體等聯合檢測對兒童川崎病早期診斷價值。方法:資料選取本院2017年6月-2018年12月收治的75例川崎?。ü跔顒用}損害)患兒作為研究組,選取同期收治的住院發熱患兒75例作為對照組,兩組組患兒均予以降鈣素原和D-二聚體等聯合檢測,觀察兩組臨床診斷效果情況。結果:經統計,PCT、D-D、BNP聯合檢測的靈敏性和特異性高于單項檢測(P<0.05);經檢測,研究組PCT(1.85±4.35)ng/ml、D-D(0.71±2.11)ug/ml、BNP(58.09±49.16)pg/ml檢測結果均顯著高于對照組(0.93±2.01)ng/ml、(0.33±0.31)ug/ml、(18.22±15.21)pg/ml(P<0.05)。結論:D-二聚可作為川崎?。ü跔顒用}損害)的重要指標,降鈣素原和D-二聚體等聯合檢測可顯著提高川崎病早起診斷的靈敏性以及特異性。
【關鍵詞】 降鈣素原;D-二聚體等;檢測;川崎病;兒童
【中圖分類號】R249【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5-0019(2019)12-077-01
川崎病又可以被稱為是皮膚黏膜淋巴綜合征,該病癥屬于一種較為常見的急性發熱出診性疾病,多見于5歲以下的兒童人群 [1]。由此,本研究針對川崎病患兒行降鈣素原和D-二聚體等聯合檢測的臨床診斷效果進行分析,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資料選取本院2017年6月-2018年12月收治的75例川崎病(冠狀動脈損害)患兒作為研究組,選取同期收治的住院發熱患兒75例作為對照組。其中研究組男女比例30:45,年齡2個月-11歲,平均(5.57±2.63)歲;對照組男女比例31:44,年齡4個月-10歲,平均(5.30±2.55)歲。兩組患兒的年齡、性別等基線資料無統計學差異(P>0.05),故具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研究對象均于入院當天抽取2ml的靜脈血,分別予以降鈣素原(PCT)、D-二聚體(D-D)、腦利鈉肽(BNP)檢查。PCT檢測:試劑盒選用(上海廣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檢測方法選擇全自動免疫熒光法,選擇SMT-100便攜式全自動熒光免疫分析儀(北京普朗醫療-南京斯馬特公司生產),參考正常值為0-0.5ng/ml;D-D檢測采用的是CA52全自動血凝分析儀(上海寰熙醫療器械有限公司生產),采用免疫比濁法作為檢測方法,試劑開放,廣泛適用內外試劑,參考正常值為0-0.243ug/ml;BNP檢測:采用的是雅培i200化學發光免疫分析儀(美國),參考正常值0-100pg/ml。上述所有的檢測均需要以操作手冊作為參照依據,采用相關配套的試劑、質控物和標準物[2-3]。
1.3 統計學分析 數據皆采用SPSS21.0軟件包行統計分析和處理,應用均數標準差(x±s)完成對計量資料的表示,組間之比較用t檢驗,用百分比(%)完成對計數資料的表示,以X2檢驗,P<0.05表示比較差異具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各指標對川崎病診斷價值對比 經統計,PCT、D-D、BNP聯合檢測的靈敏性和特異性顯著高于單項檢測,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檢測結果對比 經檢測,研究組PCT、D-D、BNP檢測結果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川崎病屬于一種急性自限性的全身性血管炎,目前,該病癥已經成為了造成心臟病的重要原因,究其發病機制而言,尚未能夠完全清楚,多數學者認為其可能與多種未知或者是已知的微生物侵入感染者體內又發B細胞和T細胞參與免疫激活,致使炎性因子介導小血管炎為主的全身炎癥反應出現 [4]。本研究數據結果顯示:(1)經統計,PCT、D-D、BNP聯合檢測的靈敏性和特異性顯著高于單項檢測;(2)經檢測,研究組PCT(1.85±4.35)ng/ml、D-D(0.71±2.11)ug/ml、BNP(58.09±49.16)pg/ml檢測結果均顯著高于對照組,比較差異顯著具統計意義。研究數據表明D-二聚可作為川崎病(冠狀動脈損害)的重要指標,而降鈣素原和D-二聚體等聯合檢測可顯著提高川崎病早起診斷的靈敏性以及特異性。分析其原因主要在于,PCT是降鈣素前肽物質,其由116個氨基酸構成,在一般情況下處于濃度較低的狀態,而在炎性反應時期呈現為顯著增高,現已成為感染性炎性標志物;D-D存在凝血過程中,纖維蛋白收到凝血酶等作用構成交聯纖維蛋白,該形成物經過纖溶酶講解的作用之后產生的物質;川崎病早期患者的D-D水平呈現高凝狀態,進而患者容易形成血栓[5]。
綜上所述,降鈣素原和D-二聚體等聯合檢測診斷川崎病的診斷價值較高,于疾病早期開展聯合檢測診斷,可有效提高疾病臨床治療效果,可見,降鈣素原和D-二聚體等聯合檢測在川崎病早期臨床診斷中具有重要的價值。
參考文獻
[1] 徐雯雅,劉桂英.川崎病合并冠狀動脈損害危險因素研究進展[J].中國醫藥,2016,2(11):293-297.
[2] 郭艷梅,李曉春.細胞因子譜.C-反應蛋自及降鈣素原在小兒重癥支原體肺炎診治中的臨床意義[J].安徽醫藥,2017,21(5):900-903.
[3] 嚴曉華,高娜,周南.170例兒童川崎病臨床分析[J].昆明醫科大學學報,2015,36(10):121-124.
[4] 邱紅,邱海燕,張若松,等.川崎病患兒血清降鈣素原、白細胞介素-6和 D-D二聚體檢測的臨床意義[J].兒科藥學雜志,2015,21(6):6-8.
[5] 竇煥芝.川崎病患兒血漿內皮素注和血清Il-6水平的變化與冠狀動脈病的關系田.心理醫生,2017.2(23) :121-122.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6/view-1481511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