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種球蛋白結合阿司匹林治療小兒川崎病的效果觀察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 目的 探討丙種球蛋白結合阿司匹林治療小兒川崎病的臨床效果。方法 106例川崎病患兒, 均接受丙種球蛋白結合阿司匹林治療。觀察患兒的皮疹、發熱、四肢癥狀、黏膜充血癥狀改善時間以及臨床治療效果。結果 患兒的皮疹改善時間為(1.52±0.72)d、發熱改善時間為(1.74±0.42)d、四肢癥狀改善時間為(2.05±0.72)d、黏膜充血癥狀改善時間為(2.41±0.62)d。治療有效90例, 顯效10例, 無效6例, 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為94.34%。結論 川崎病患兒接受丙種球蛋白結合阿司匹林治療, 可有效、快速的改善患兒的臨床癥狀, 促進疾病的好轉, 提升臨床治療效果, 對于我國探視新型治療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臨床意義以及研究意義。
【關鍵詞】 丙種球蛋白;阿司匹林;川崎病;治療效果
川崎病是一種病因尚不明確的血管炎綜合征, 又被稱為皮膚黏膜淋巴結綜合征, 是兒科常見的一種疾病, 好發于 <5歲的患兒, 該疾病的病程較長, 患兒會出現發熱、皮疹、血管炎變、血管病變等, 而血管病變以及血管炎變會導致患兒出現冠狀動脈擴張, 進而誘發心血管病變, 大大增加發生心臟病的風險, 對患兒的生命健康影響較大[1];但是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 川崎病的早期確診率較低, 目前尚無統一的治療方案, 現有的治療方案也飽受爭議, 但是川崎病患兒若不及時的接受治療, 對患兒的心血管系統影響較大, 隨著患兒年齡的增長, 可導致終生損傷;臨床上對于該疾病的治療, 主要是讓患兒接受丙種球蛋白聯合阿司匹林治療, 患兒的治療效果較為顯著, 也被廣泛的運用于臨床[2]。本次研究中, 為了探究丙種球蛋白結合阿司匹林治療川崎病的效果, 隨機選取了106例川崎病患兒, 均為2015年3月~2018年3月在本院接受治療的患兒, 患兒均接受丙種球蛋白聯合阿司匹林進行治療, 現將患兒的研究效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的106例川崎病患兒均為2015年3月~2018年3月在本院接受治療的患兒。男52例, 女54例;年齡1~8歲, 平均年齡(4.65±2.81)歲;病程5~13 d, 平均病程(9.17±2.75)d。其中出現心電圖異常的患兒35例, 輕度貧血患兒33例, 丙氨酸氨基轉移酶輕度升高患兒20例, 血沉增快患兒18例。參與研究的患兒中, 不得同時伴有癌癥、傳染疾病以及肝腎功能衰竭等疾病, 依從性較高, 可自主交流(大齡兒童), 精神狀況佳, 所有研究對象均為發熱>5 d, 伴下列5項臨床表現中4項者(如不足4項, 但超聲心動圖有冠狀動脈損害者), 排除其他疾病后, 即可確診為川崎?。孩偎?肢變化:急性期掌趾紅斑, 手足硬性水腫;恢復期指(趾)端膜狀脫皮;②多形性皮疹;③眼結合膜非化膿性充血;④唇 充血皸裂, 口腔黏膜彌漫充血, 舌乳頭突起、充血, 呈草莓舌;⑤頸部淋巴結腫大。本次研究獲得倫理會以及科室的支持。
1. 2 方法 患兒接受基礎治療, 給予營養支持、補液、抗感染以及糾正酸堿平衡等基礎治療, 患兒接受丙種球蛋白聯合阿司匹林治療, 注射用人血丙種球蛋白(上海萊士, 國藥準字SF20023011), 在輸注前讓患兒靜脈輸注葡萄糖注射液5 min, 觀察15 min后輸注注射用人血丙種球蛋白, 劑量為2 g/(kg·次), 若患兒無不適癥狀, 可適當增加滴液速度, 最快不可>3 ml/min, 在輸注完成后, 給予患兒靜脈輸注葡萄糖注射液5 min, 注射用人血丙種球蛋白只使用1次。同時給予患兒口服阿司匹林(廣東九明制藥有限公司, 國藥準字H44021139)治療, 3~4次/d, 30~50 mg/(kg·d), 連續服用2周后, 可酌情減少至3~5 mg/(kg·d)。
1. 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醫護人員統計患兒的皮疹、發熱、四肢癥狀、黏膜充血癥狀改善時間。對患兒的臨床治療效果進行評估, 有效:在接受治療后, 患兒的各項臨床癥狀消失, 病情恢復好轉;顯效:在接受治療后, 患兒的各項臨床癥狀好轉, 病情好轉;無效:在接受治療后, 患兒的各項臨床癥狀存在, 病情恢復存在。臨床治療總有效率=有效率+ 顯效率。
2 結果
2. 1 癥狀緩解時間 患兒的皮疹改善時間為(1.52±0.72)d、 發熱改善時間為(1.74±0.42)d、四肢癥狀改善時間為(2.05± 0.72)d、黏膜充血癥狀改善時間為(2.41±0.62)d。
2. 2 臨床治療效果 治療有效90例, 顯效10例, 無效6例, 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為94.34%。
3 討論
川崎病的發生與患兒自身的中性粒細胞水平上升有關, 對于該疾病發生的具體原因, 現如今尚不明確, 患兒在發病期間, 可出現中性粒細胞數量增多, 對患兒的內皮細胞損傷較大, 極易出現血管損傷[3], 該疾病的患兒會出現淋巴結腫大、發熱、皮疹以及黏膜充血等癥狀, 加之患兒的年齡較小, 多個器官發育不完善, 機體抵抗力以及免疫力不如成人, 極易誘發嚴重的冠狀動脈擴張以及冠狀動脈瘤等疾病, 對患兒的生長發育影響較大[4];若是不及時的讓患兒接受治療, 還會誘發心腦血管疾病, 也是導致兒童出現獲得性心臟病的誘因之一, 因此在治療的過程中, 選擇一種確切的治療方法, 對患兒而言十分必要。主要是讓患兒接受丙種球蛋白聯合阿司匹林治療, 患兒的治療效果較為顯著。
丙種球蛋白是一種人體血清中的免疫球蛋白, 可以有效的調節患兒的免疫系統[5], 調節患兒的體內的血清抗體, 在靜脈滴注治療過程中, 可有效的被動調節免疫系統, 通過輸液將藥物中的免疫球蛋白輸送至體內, 可讓患兒體內的免疫系統迅速處于保護狀態, 調節抗體, 與抗原發生作用, 從而直接殺害體內病毒與細菌的作用, 有效的減輕炎癥反應, 阻斷血管免疫反應, 可抑制患兒細胞毒素的分泌[6], 在聯合阿司匹林治療的過程中, 早期使用阿司匹林可有效的促進血液循環, 抗炎, 防止心血管病變, 預防冠狀動脈擴張, 小劑量還可抑制血小板聚集, 具有較好的抑制環氧化酶的活性, 從而阻止血栓的形成, 也是臨床上運用較為廣泛的解熱鎮痛藥物, 具有良好的解熱、抗炎、抗病毒、抗血小板聚集等作用, 藥物的毒副作用較小, 與丙種球蛋白聯合使用時, 可有效的改善患兒的發熱現象, 發揮解熱作用, 擴張外周血管, 阻止前列腺素以及血管壁酶的合成, 預防血栓, 發揮抗凝作用。兩組藥物聯合使用, 能快速的控制患兒的皮疹、發熱、四肢癥狀、黏膜充血癥狀, 患兒的治療效果可以得到保證。
本次研究中, 患兒的皮疹改善時間為(1.52±0.72)d、發熱改善時間為(1.74±0.42)d、四肢癥狀改善時間為(2.05± 0.72)d、黏膜充血癥狀改善時間為(2.41±0.62)d。治療有效90例, 顯效10例, 無效6例, 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為94.34%。
綜上所述, 川崎病患兒接受丙種球蛋白結合阿司匹林治療, 可有效、快速的改善患兒的臨床癥狀, 促進疾病的好轉, 提升臨床治療效果, 對于我國探視新型治療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臨床意義以及研究意義。
參考文獻
[1] 趙有麗, 劉彩霞. 阿司匹林聯合大劑量丙種球蛋白治療川崎病的療效及對血清腦利鈉肽指標的影響. 川北醫學院學報, 2018, 33(2):166-168.
[2] 張天英, 顏承云, 曲桂霞, 等. 甲基強的松龍, 阿司匹林聯合丙種球蛋白治療川崎病及對患兒體內hs-CRP和BNP的影響. 黑龍江醫藥科學, 2016, 39(5):97-99.
[3] 楊軼男, 朝魯門其其格. 靜脈注射大劑量丙種球蛋白對川崎病冠狀動脈病變患兒的臨床效果. 中國醫學前沿雜志(電子版), 2015, 7(10):67-69.
[4] 賴志光, 戴道華. 丙種球蛋白聯合阿司匹林治療小兒川崎病的臨床療效觀察. 中國醫藥科學 , 2015(9):88-89.
[5] 陳芳. 小兒川崎病16例給予丙種球蛋白聯合阿司匹林治療的臨床觀察. 中國醫藥指南, 2016, 14(19):6.
[6] 盧筱蓉. 大劑量丙種球蛋白聯合阿司匹林治療小兒川崎病的臨床效果. 中國衛生標準管理, 2017(28):108-111.
[收稿日期:2018-09-26]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6/view-1488376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