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熱除濕湯治療濕熱浸淫型濕疹的臨床效果觀察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 目的:觀察清熱除濕湯治療濕熱浸淫型濕疹的臨床效果。方法:選擇我院在2018年2月~2019年2月期間收治的110例濕熱浸淫型濕疹患者,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55例)與觀察組(55例),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方法進行治療,觀察組患者采用清熱除濕痰進行治療,對比分析兩組患者治療效果與治療后血清T細胞亞群計數變化、瘙癢評分、皮損面積評分和皮損形態評分。結果:觀察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患者治療后的CD4+、CD4+/CD8+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其治療后的CD8+對比差異不明顯(P>0.05);治療后的瘙癢評分、皮損面積評分和皮損形態評分觀察組患者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針對濕熱浸淫型濕疹采用清熱除濕湯進行治療能夠調節患者機體血清T細胞亞群狀態,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免疫系統與臨床癥狀,有利于提高患者的治療效果與生活質量,具有臨床應用價值。
【關鍵詞】 清熱除濕湯;濕熱浸淫型濕疹;血清T細胞亞群
【中圖分類號】R275.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0019(2019)12-103-01
濕熱浸淫型濕疹在臨床上是較為常見的一種遲發性變態反應性皮膚炎癥疾病,由多種內外因素共同作用下引發的皮膚病,外因多為環境、事物中存在的微生物和過敏源致使濕疹發生,內因多為系統性疾病。臨床上常應用抗阻胺類藥物內服加以皮質醇類藥物外用治療該病,但患者停藥之后病情仍易反復發作,治療效果欠佳,而近幾年來臨床實踐發現在治療濕熱浸淫型濕疹上應用中藥具有顯著的效果?;诖耍敬窝芯繉⑦x擇我院在2018年2月~2019年2月期間收治的110例濕熱浸淫型濕疹患者采用分組治療方式,觀察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現將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在2018年2月~2019年2月期間收治的110例濕熱浸淫型濕疹患者,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55例)與觀察組(55例),對照組男性患者35例,女性患者20例,年齡區間為22~66歲,平均年齡(33.71±5.23)歲,病程區間為1個月~15個月,平均病程(7.32±1.36)個月;觀察組男性患者34例,女性患者21例,年齡區間為21~65歲,平均年齡(32.78±5.36)歲,病程區間為1個月~14個月,平均病程(7.11±1.25)個月。入選患者均通過相關臨床檢查符合本病診斷標準并排除伴其他嚴重疾病、精神疾病以及孕婦等患者,且本次研究患者均簽署知情協議書。兩組患者對比一般資料方面無明顯差異,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1.2.1 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方法進行治療,具體方法:地氯雷他定(生產廠家:上海先靈葆雅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J20030058)口服,每日1次,每次10mg,治療時間持續一個療程(14d為一療程)。
1.2.2 觀察組患者采用清熱除濕痰進行治療,具體方法:藥方中有16g龍膽、10g甘草、14g苦參、32g生石膏、28g馬齒莧、16g車前子、16g丹皮、14g金銀花、28g連翹、14g黃芩、18g澤瀉、26g白鮮皮,開水煎服,口服治療,每日早晚各1次,每次200ml,治療時間持續一個療程(14d為一療程)。兩組患者在治療期間禁止食用辛辣刺激類食物,并保持規律作息和良好生活習慣。
1.3 觀察指標 對比分析兩組患者治療效果以及治療前后的血清T細胞亞群變化、瘙癢評分、皮損面積評分和皮損形態評分。(1)治療效果:依據《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進行評定,患者治療后臨床癥狀完全消除,癥候積分下降至超過70%代表顯效;患者治療后臨床癥狀有所好轉,癥候積分下降至50%~69%代表有效;患者治療后臨床癥狀無明顯變化甚至惡化,癥候積分下降至小于50%代表無效。(2)療程結束后檢測并記錄患者的機體血清T細胞亞群狀態(CD4+、CD8+、CD4+/CD8+)。(3)瘙癢評分:無瘙癢=0分,偶爾瘙癢且無需用藥=2分,陣發性瘙癢且需要用藥=4分,劇烈瘙癢且生活受到影響=6分;皮損面積評分:無皮損=0分,皮損面積≤體表面積1%=2分,皮損面積≤體表面積5%=4分,皮損面積>體表面積5%=6分;皮損形態評分:無皮損=0分,存在紅斑、丘疹=2分,存在糜爛、滲出=4分,存在苔蘚、肥厚樣變=6分。
1.4 統計學方法 本次研究將通過SPSS.20.0統計軟件來比較分析所有數據,計量資料以平均數±標準差(x±s)表示,計數資料以(%)表示,以X2和t來進行組間檢驗,采用P<0.05代表組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后的血清T細胞亞群計數變化 觀察組患者治療后的CD4+、CD4+/CD8+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兩組患者治療后的CD8+對比差異不明顯(P>0.05)。詳情見表1。
2.2 對比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 對照組患者中顯效20例(36.36%)、有效23例(41.82%)、無效12例(21.82%),總有效率為78.18%;觀察組患者中顯效32例(58.18%)、有效21例(38.18%)、無效2例(3.64%),總有效率為96.36%,比較結果為(X2=14.875,P=0.000),觀察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
2.3 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后的瘙癢評分、皮損面積評分和皮損形態評分 對照組瘙癢評分(1.68±1.02)分明顯高于觀察組(0.83±1.01);且對照組皮損面積評分(2.01±1.52)分及皮損形態評分(1.47±1.02)分均分別高于觀察組(1.02±0.96)分、(0.92±0.87)分,數據組間比較結果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濕疹在占全部皮膚病比例較高,其發病原因比較復雜,發病機制為內外激發因子造成遲發性變態反應,最終導致真皮表皮和淺層出現炎癥。該病具有起病急、病程短、易反復發作等特點,臨床以紅斑腫脹、丘皰疹、丘疹、結痂、鱗屑等為主要表現[2],常會蔓延至患者全身各個部位,發病初期癥狀為皮損潮紅、發熱腫脹,繼而產生密集的小水皰,破損之后流出滲液,并存在強烈的瘙癢感,常會伴有胸悶納呆、心煩口渴、小便短赤及大便干結等癥狀,舌苔呈現黃膩或薄白,舌質多為紅且脈滑數臨床西醫治療上主要采用對癥治療,針對延緩發作和控制診治為主,其中主要包括預防治療、系統用藥、外用療法和物理療法等[3]。以上方法均能夠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但其副作用較大,且具有較強的依賴性,醫療費用較為昂貴,患者在停藥之后病情易反復發作,治療效果欠佳。因此,在治療濕熱浸淫型濕疹迫切需要一種安全有效的方法,臨床實踐證明中醫藥在治療該病上起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中醫將濕疹歸屬于“濕創”等范疇,多為患者濕熱內生育脾胃受損引發,并且與患者平時的生活與飲食習慣也有密切聯系,中醫認為濕疹主要與風濕熱邪有關,因此在治療時需要做到清熱除濕與祛風止癢。清熱除濕湯中的黃芩、龍膽草與生石膏作為君藥,其黃芩具有清熱除濕、解毒等良效,長期服用可達到清肺的作用,龍膽草味苦性寒,具有清肝除濕熱的作用,生石膏大寒辛甘,具有除煩止渴與清氣分實熱等良效,三種藥材聯合應用可將清熱利濕作用發揮到最大化;方中的苦參、馬齒筧、車前子、澤瀉與白鮮皮均為臣藥,苦參、馬齒筧與白鮮皮可起到抗病原微生物、抗炎以及抗變態反應的效果,而車前子、澤瀉起到清熱燥濕、祛風邪導濕熱等作用,輔以君藥增強清熱除濕的效果;方中丹皮、金銀花、生地與連翹作為佐藥,其中丹皮和生地能夠起到滋陰清熱、清血分熱的作用,連翹和金銀花能夠起到疏散風熱、清熱解毒的作用,甘草主要是對諸藥起到調和的作用;縱觀全方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促進患者快速康復。有研究表明濕疹會使患者的機體血清T細胞亞群出現紊亂情況,導致免疫功能下降,而本次研究中觀察組患者治療后的CD4+、CD4+/CD8+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其治療后的CD8+對比差異不明顯(P>0.05),說明清熱除濕湯能夠起到提高濕疹患者CD4+、CD4+/CD8+比值的作用,進而增強患者的細胞免疫功能,并且該藥方不會對患者身體造成副作用,是一種安全有效的藥物。本次研究結果證實應用清熱除濕湯的觀察組治療效果明顯高于對照組,降低了治療后的瘙癢評分、皮損面積評分和皮損形態評分,方案安全可行。
綜上所述,針對濕熱浸淫型濕疹采用清熱除濕湯進行治療能夠調節患者機體血清T細胞亞群狀態,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免疫系統與臨床癥狀,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值得臨床應用推廣。
參考文獻
[1] 邱玖紅, 曹開棟, 夏淑芳. 清熱除濕湯對小兒濕熱浸淫型濕疹患者的療效及其對血清T細胞亞群的影響[J]. 抗感染藥學, 2017,101(5):997-1001.
[2] 鄭珊, 佘薇薇, 何素蓉,等. 清熱除濕化瘀湯聯合西醫常規治療小兒濕熱夾瘀型過敏性紫癜的臨床療效觀察[J]. 河北中醫, 2017, 39(9):1344-1347.
[3] 婁金波, 李霞, 陳永華. 加味二妙湯治療痿證(濕熱浸淫型)30例臨床療效[J]. 黔南民族醫專學報, 2017, 30(2):102-103.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6/view-1481517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