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中西醫結合治療肛腸病術后疼痛的臨床觀察分析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目的:對肛腸病術后疼痛患者接受中西醫結合治療的效果進行分析。方法:選取我院2017年6月~2018年6月收治的肛腸病術后疼痛患者80例,其中40例接受西醫治療,另外40例接受中西醫結合治療,比較兩組效果。結果:觀察組治療后7天、15天、30天疼痛程度均低于對照組,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對照組。結論:中西醫結合治療肛腸病術后疼痛能夠更迅速緩解疼痛,加快患者術后恢復,可推廣應用。
  【關鍵詞】肛腸病;疼痛;中醫;西醫
  【中圖分類號】R45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0019(2019)11--01
  引言
  在臨床治療中,肛腸疾病為一種常見的疾病,發病率較高,顯著降低患者生活質量,影響正常生活。為研究分析中西醫結合醫療肛腸病術后疼痛的臨床效果,選取該院2017年6月—2018年6月收治的肛腸病術后疼痛患者為研究對象,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該院收治的肛腸病術后疼痛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2組各40例。對照組中,年齡范圍為21~70歲,平均年齡為(46.32±1.32)歲,22例患者為女性,男性患者為18例。實驗組中,年齡范圍為22~71歲,平均年齡為(46.43±1.43)歲,21例患者為女性,男性患者為19例。兩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兩組肛腸病患者均實施手術療法,手術前期均給予腰俞穴麻醉處理,根據患者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療法。例如:混合痔患者,可借助外痔剝離內痔結扎術治療;肛裂患者,可借助肛裂切除、內括約肌松解術治療;肛瘺患者,可借助肛瘺切除、切縫掛線引流術。臨床手術結束后,于患者創傷表面、結扎基底部注射亞甲藍組合液,由利多卡因、亞甲藍、甲磺酸羅哌卡因、注射用水組成,藥物劑量分別為2.5mL、2.0mL、5.0mL、10.0mL,注射結束后適當按揉注射部位,便于藥液均勻分散創口,直到創傷表面呈現藍色為止。
  對照組患者于術后采用西醫療法:西醫對肛腸病術后疼痛的治療方法主要包括一般止痛劑、長效鎮痛等。(1)一般止痛劑。一般止痛劑鎮痛,有阿片類、非阿片類。術后鎮痛最常用的就是阿片類藥,鎮痛的原理是對交感神經纖維和傳入神經末梢的損害,鎮痛作用較強,常用藥物:嗎啡、強痛定、哌替啶、曲馬多、可待因、地佐辛等,該類藥物能及時鎮痛,止痛效果好,但毒副作用多;非阿片類藥物主要是非甾體類抗炎藥如雙氯芬酸鈉、消炎痛、布洛芬等,止痛效果佳,但對胃腸道黏膜損傷大,而且具有肝腎毒性,可增加中風的危險性,因此臨床不宜長期大量使用,有條件的可以先進行肝腎等功能檢查,極可能地防止不良反應的發生。(2)長效鎮痛劑。局部注射長效止痛劑,原理是阻斷傷害性信息到達中樞,來防止中樞致敏,達到鎮痛作用。常用的長效鎮痛劑有亞甲藍復合劑、高烏甲素、復方薄荷腦注射液等。
  研究組患者采用中西醫結合療法,選用自擬中藥熏洗,藥方組成為:金銀花、大黃、五倍子、芒硝、紅花、黃柏各30g,苦參25g,蒼術20g,川芎10g,冰片5g。同時,還需根據患者實際情況加減:肛門嚴重腫脹者,加月石、龍衣等藥物;熱毒者,加野菊花、連翹等藥物。將藥物放于鍋中,加沸水至2000mL,倒入自動熏洗機中沖洗、熏洗,每天2次,直到創傷表面徹底愈合。(2)針灸療法??砂l揮“通經絡、調氣血”的作用,“通則不痛”,起到獨特的止痛效果,而且無毒副作用。針灸鎮痛主要包括針刺、穴位注射、穴位埋線、耳穴、電針等方法,在肛門病術后鎮痛中也發揮了有效作用。(3)針刺。針灸能夠疏通經絡氣血,外加補瀉手法,或者藥物,臨床可以有獨到的鎮痛作用。封東等將80例痔術后患者隨機分為2組各40例,結果總有效率治療組為87.5%,對照組為55%,治療組效果優于對照組。
  1.3 統計學方法 數據采用SPSS18.0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加減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疼痛 觀察組術后1天和對照組疼痛評分差異不大,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7、15、30天觀察組和對照組評分結果有統計學差異,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不良反應 觀察組有2例出現惡心嘔吐,1例出現肛門墜脹,不良反應發生率為7.5%;對照組出現尿潴留的有2例,出現肛門墜脹的有3例,出現惡心嘔吐的有5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25%,結果對照差異顯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肛腸病為多發病,目前臨床均實施手術療法,然由于術中切口易損傷周圍組織,釋放大量致痛因子,引發術后疼痛。同時,相應組織對正常非傷害性刺激反應增加,導致患者過于敏感疼痛,造成持續疼痛。另外,肛腸病手術后疼痛的發生除創傷性刺激外,還包括換藥、術后排便等刺激,使患者在中樞神經、外周神經系統化的影響下疼痛。術后疼痛的出現,不但嚴重影響患者肛腸疾病癥狀的緩解,還延長術后住院時間,降低生活質量。因此,臨床需加強治療方法研究力度,以提高總體效果。一般臨床于肛腸疾病患者術后均實施溫水坐浴處理,但由于諸多因素的影響,導致最終結果并不滿足需求。近年來,我院探究發現中西醫結合療法可有效改善肛腸病術后患者疼痛,其作用機制為:①患者局部注射亞甲藍溶液后,可對切口周圍的髓質產生可逆性的損傷,形成短暫性的神經傳導,實現止痛的目的。因亞甲藍溶液具備的止痛效果,故使用后可降低肛門括約肌痙攣、排尿困難的發生率,預防尿潴留,提高術后生活質量;②可預防術后水腫,對于術后止痛、加快創傷表面愈合而言,作用突出。自擬熏洗中藥方劑由大黃、苦參、川芎、芒硝、蒼術等成分組成,其中黃柏、大黃具有解毒、清熱、涼血的功效;苦參具有殺菌、止痛的功效;川芎具有止痛、活血、消腫的功效。諸藥聯合使用,可徹底發揮藥效,加快皮膚對藥物成分的吸收速度,擴張患者毛細血管,改善局部血液循環現狀,實現活血、化瘀、疏通經絡的目標。同時,適宜的藥液溫度可減輕患者神經興奮度,預防水腫,緩解神經末梢壓力,加快創傷表面的愈合。因損傷皮膚長時間接觸溫熱藥氣,使局部角質層得以軟化,間接增加藥物的吸收率,或使其直接黏附于皮膚上發揮藥效,進而實現最終的減輕機體疼痛、加快創面愈合的目的。綜上所述,中西醫結合治療肛腸病術后疼痛能夠實現疼痛的更明顯緩解,減少術后不良反應發生,加快患者恢復,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丁永紅,陳戰斌.中西醫結合防治肛腸病術后疼痛的臨床觀察[J].新疆中醫藥,2014,32(5):51-52.
  胡相冰,譚建勤.肛腸病術后疼痛中醫辨證施護85例總結分析[J].深圳中西醫結合雜志,2016,26(4):71-72.
  孫勇.中西醫結合治療肛腸病術后長效止痛的臨床研究[J].中外醫療,2012,31(22):109.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6/view-14824064.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