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藥紅花青藤資源調查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目的:調查紅花青藤的野生資源分布、生長和種群特征,為其種質資源保存、良種選育和人工撫育(栽培)提供科學依據。方法:采用實地走訪和樣方調查相結合的方法對紅花青藤的野生種質資源的地理分布、生長特性和種群特征等方面進行調查研究。結果:①紅花青藤在北緯22°26′01″~25°31′18″,東經106°16′26″~110°56′55″區域內有分布。垂直分布高度在101~830m之間,以海拔101~600m 之間較為多見。②不同分布區的紅花青藤,在葉片大小、植株性狀及生物量方面有一定差異。③紅花青藤對溫度的適應性較強,既能在短暫40.0℃極高溫度渡過,也能忍受-3.8℃極低溫度。生長需要一定的光照,在濕潤的環境生長良好;在黃壤、紅壤或灰黑色的土壤均都能生長。④野生植物群落中,與紅花青藤傍生的群落植物有喬木、灌木和草本植物,以灌木、草本植物居多,其的科、屬比較分散。結論:通過研究掌握了紅花青藤的野生資源分布特點、生長特性和種群特征,為其良種選育和人工的撫育或栽培奠定基礎。
【關鍵詞】紅花青藤;分布;生長;傍生植物群落
【中圖分類號】R931.2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7-8517(2019)6-0025-04
紅花青藤 (Illigera rhodantha Hance ) 是連葉桐科青藤屬常綠藤本植物。別名毛青藤、三葉青藤、三姐妹藤。在廣西、廣東、云南、福建及臺灣等地有分布和使用的文獻記載[1-2]。藥用根、莖藤。性溫,味甘、辛。具有祛風散瘀,消腫止痛,活血通絡等作用[3]。用于治療跌打腫痛、肩周炎、風濕骨痛、類風濕、小兒麻痹后遺癥等。有報導,紅花青藤醇提物抗炎作用顯著,且毒性小[4]。是知名品牌中成藥 “華佗風痛寶 ” 及其系列產品的主要原料藥[5]。一直以來都是依靠采購野生藥材資源供給市場及臨床用藥需要,隨著研究的深入和開發力度的加大,野生資源銳減,人工撫育或栽培迫在眉睫。目前,對紅花青藤的研究多在藥理、藥化和臨床方面,而在栽培研究較少。在自然界中,植物是依賴自然環境而生存,對環境中溫度、光照、水分和土質等條件均有其獨特的要求。與之傍生群落植物間也有直接或間接的影響。研究植物的生長環境及其習性是人工發展該植物品種的基礎。為更好地利用和開發紅花青藤,作者對紅花青藤的野生資源分布、生長特性和種群特征進行調查研究,為紅花青藤的良種選育和人工栽培提供依據。
1 調查內容與方法
1.1 原生地植被特征(種群特征) 查閱相關文獻資料、咨詢有關專家和學者,制定調查路線和范圍的調查方案,在當地向導的帶領下對其展開實地調查。調查范圍為廣西境內,按坐標分七個方位。具體為:龍勝縣三門鎮(桂北)、金秀縣老山林場(桂中)、隆安縣龍虎山(桂南)、上思縣南屏鄉(桂西南)、賀州市姑婆山(桂東)、玉林市大容山(桂東南)和田林縣岑王老山(桂西)。調查方法為:在區域內紅花青藤生長的地方,選擇有代表性的地塊,建立 1 個16m×16m的調查樣地,進行調查。記錄紅花青藤的生長狀況,包括蔓長、基徑、葉片數量等指標、記錄樣地內傍生植物的種類和數量。再采集活體樣本,在南寧市郊區建立種質圃,觀察其生物學特性。
1.2 紅花青藤的形態特征 在一級分枝上,距離生長點6~8節,隨機抽取10片完整、發育正常的葉片,測定其葉柄長、葉柄粗,測量三出復葉之中變化較大的中葉(以下簡稱“中葉”)的長、寬,計算出中葉葉形指數 (中葉葉長/葉寬),用電子天秤稱量復葉的總鮮重,計算平均單葉重。再隨機挖取5株完整植株,每株按根、莖、葉分開,先稱取鮮重,然后,置于恒溫烘烤箱中,先將溫度控制在(100±5)℃范圍,烘烤 8~10min,再將溫度調整至60~65℃烘烤至恒重,冷卻后,測干重。計算出植株含水量、葉比重。取平均值。公式如下:
含水量=(植株鮮重-植株干重)/植株鮮重;
葉比重=葉生物量 (干重)/植株總生物量(干重)。
1.3 土壤分析方法 在調查樣地內,用五點取樣法采集0~20cm深的剖面的土壤。打碎,按等體積混合后,從中取200g于室內風干,進行土壤化學性質分析。
1.4 氣候因子特性 在中國氣象局數據共享網中,調取該縣或區域近3年數據的平均值進行分析。
2 結果與分析
2.1 自然狀態下,不同區域的紅花青藤的植物形態特性 紅花青藤植株均表現為多年生,莖具溝棱,幼枝、葉背披黃色絨毛。葉互生,為三出復葉,復葉之中位于中間一片(中葉)較大,倒卵形或橢圓形,而兩旁的葉片通常較?。▓D1、圖2、圖3)?;ㄒ干?,紫紅色,有蜜腺,圓錐花序。
2.1.1 葉形表現 調查發現,不同的分布區域中的紅花青藤葉片性狀各指標有較大的差異(圖3),集中在葉柄長度、葉單重及中葉的大小上。葉柄長最大的達到7.61cm,最小的只有3.87cm,兩者相差1.96倍。單葉重最大的達2.19g,最小的為1.12g,兩者相差1.95倍,中葉長及寬其最大和最小間相差也達1.91倍和2.14倍;其他性狀如葉柄粗趨于接近。見表1。
2.1.2 植株形態特點 由表2可以看出,不同分布區紅花青藤其基莖粗、節間、蔓長及生物量也有明顯的不同。對于基莖粗、節間、莖產量以隆安縣的調查樣地為最高,其基徑達到0.41cm,節間長13.12m,莖鮮重136g;對于蔓長以金秀的最長,其蔓長達9.41m。根鮮重則以桂東的賀州的為最,其根鮮重達84g,玉林的較輕,只有22g。其他性狀如莖、葉比重和含水量等性狀雖有差異,但差別相對較小。植株和葉片形態變化與差異都與其生長環境有密切關系,是紅花青藤對環境適應的結果,也是良種選育的物質基礎。 2.2 紅花青藤地理分布特點 通過GPS衛星定位記錄紅花青藤自然分布區,從圖4可看出,廣西大部分地區有分布。從數據來看,紅花青藤在北緯 22°26′01″~25°31′18″,東經 106°16′26″~110°56′55″的地帶均有分布,整個分布區跨緯度3°5′17″,跨經度 5°40′29″。分布區域較為寬廣。從垂直高度來看,海拔101~830 m均發現有紅花青藤生長。見表 3。
2.3 紅花青藤分布區的生態因子特性 植物生長與溫度、光照、水分、土壤等環境因子有密切的聯系。不同區域分布的紅花青藤之所以有差異,與其生長的環境密不可分。從國家氣象數據共享平臺,分別調取各分布區的氣象數據進行分析,得知:紅花青藤對光照、溫度等環境因子的需求,有其不同的特點,具體如下:
2.3.1 光照 光照是植物光合作用必須的因子,不同植物對光照的強弱也不同。從紅花青藤分布區的觀測點數據來看,各點的年平均日照時數相差較大,最高為上思縣境內 (1896.1 h),最低為金秀縣 (1246.9h),兩地相差518.7h。日照百分率最弱的為 28%,最強也達到40%(表4)。說明紅花青藤能適應這些區域的光照條件。但日照時數少及日照百分率弱引起藤蔓過長。在調查中發現,紅花青藤多生長在林緣或稀疏的林中,在郁閉度較大的喬木林下卻較少,且生長不良。也驗證了紅花青藤需要一定的光照,才能正常生長。
2.3.2 溫度 紅花青藤分布區所在地(縣)的氣溫的變化幅度較大,最熱月 (7月) 的平均氣溫為 24.8~29.2℃,最高溫度極端值達 40.0℃,最冷月 (1月) 的平均氣溫為8.3~12.1℃,最低溫度極端值為-3.8℃,年平均氣溫 17.2~21.7℃.從這些區域的氣溫變化情況看,可以認為紅花青藤對溫度的適應范圍比較廣,既能在短暫的40.0℃越夏,又能忍受-3.8℃的寒冷。在各分布區中,大于10℃的積溫的差別也較大,最低為5263.0℃ (金秀縣),最高為7391.6℃ (上思縣),兩地相差 2128.6℃。但都發現有紅花青藤分布,而且生長表現較好,能完成開花結果發育過程,可見,在此積溫范圍內,都能滿足紅花青藤生長發育需要。具有較大的適應能力。見表5。
2.3.3 水分 從紅花青藤自然分布區的降雨量和空氣濕度數據來看,年降雨量在1217.3~1991.1 mm 之間,較為充沛,且雨季多集中于其生長季節的4~9月,占年降雨量的75.2%~78.1%;秋末至春初雨量較少。年平均相對濕度也較大,在76%~83%之間變化??梢钥闯觯t花青藤是一種喜歡多雨高濕的植物。在秋末至春初少雨的情況下,也能安全渡過。見表 6。
2.3.4 土壤 通過對紅花青藤分布樣地的土壤分析得知:在自然狀態下,紅花青藤著生地的土壤類型有黃壤、黃紅壤或灰黑色土,土壤酸堿度偏酸性,pH值為4.8~6.2;肥料元素因分布區不同而異,參考廣西土壤養分分級標準,全氮和有機質含量以金秀較高,達到富有水平;玉林的最低,為貧一檔,其他樣地處于中至中上水平。7個樣地的土壤中全磷、速效氮和速效磷的含量處于貧或極貧。各樣地的土壤中鉀的含量差別較大,有中等水平,也有貧水平。見表 7。
2.4 紅花青藤原生地植被狀況 在自然狀況下,紅花青藤的生長多見在常綠闊葉林的林緣、溝邊、丘陵等地。與灌木、稀疏喬木、草本植物傍生。在很多情況下,紅花青藤順著灌木或草叢攀援,穿插于林間。根據7 個樣地的調查,紅花青藤群落中共有維管束植物67種。其中蕨類植物5種;裸子植物2種;被子植物60種。從群落植物的科、屬組成來看比較分散,種類以灌木和草本物種居多。
3 討論
通過調查得知,紅花青藤的分布于廣西部分地區,主要集中于金秀、隆安、上思、玉林等縣市。垂直分布高度在101~830 m之間,是一個相對分布較廣的物種。在植株生長的過程中,對溫度的適應性較強,既能在短暫40.0℃高溫渡過,也能忍受-3.8℃端低溫,對土壤的要求也不嚴格,了解這些特性為今后對紅花青藤栽培研究提供技術參數。另外,調查中,紅花青藤野生植株大多在次生林的林中、林邊發現,且數量逐年減少。伴隨有喬木、灌木和草本植物的林地也因農林的過度開發而減少??梢詳喽?,紅花青藤的野生資源存量已不多,人工撫育或栽培勢在必行。在本次調查中還發現,不同分布區的紅花青藤植物形態有一定的差異,雖沒有針對性進行活性成分分析,但也揭開了紅花青藤多種質資源的存在,為良種選育奠定基礎。
紅花青藤具有祛風散瘀,消腫止痛,活血通絡功效,對風濕骨痛作用顯著,得到人們的認識和應用。重視本土特有植物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涉及我國藥用植物的資源安全[6]。因此,一方面加強紅花青藤繁育和栽培,另一方面有效地保護野生資源的生態環境,控制野生資源的采挖,以利于資源的恢復和更新,才能更好地持續利用紅花青藤,造福人類。
參考文獻
[1]中國科學院中國植物志編輯委員會.中國植物志[M].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1982:472.
[2]艾鐵民.中國藥用植物志[M]. 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16:23
[3]廣西藥用植物園編. 廣西藥用植物園藥用植物名錄[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2006:24.
[4]李江,鄧航,付祥,等.三葉青藤醇提物的急性毒性及抗炎作用研究[J].時珍國醫國藥, 2011,22(2):312.
[5]廣西壯族自治區衛生廳.廣西中藥材標準(1990 版)[M].南寧:廣西科技出版社,1992:10.
[6] Huang H,Han X,Kang L,et a1.Conserving native plants inChina [J].Science,2002,297 (5583):935.
?。ㄊ崭迦掌冢?019-01-13 編輯:劉斌)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6/view-1486923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