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區域藥食兩用中藥資源調查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目的 調查泉州區域內藥食兩用中藥原植物種類,為其開發利用提供參考。方法 2009-2018年,采用實地調查、圖片拍攝、標本采集制作,結合文獻調查等,對泉州區域內藥食兩用中藥資源進行歸納整理與分析。結果 泉州區域內藥食兩用中藥原植物種類有33科63屬75種,其中野生種類21科33屬34種,栽培種類20科33屬41種;有20種植物可做蔬菜食用,15種植物的果實是當地出產的水果。這些中藥原植物可提供95味中藥,包括清熱藥15味、理氣藥13味、補益藥13味、解表藥9味、止血藥7味、化痰止咳平喘藥7味等;藥用部位以果實類藥材最多26味,其次是莖或根莖類藥材21味。結論 泉州區域內藥食兩用中藥資源豐富,需在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上進行開發和利用。
關鍵詞:藥食兩用;中藥;開發與利用
中圖分類號:R28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04(2019)05-0001-07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9.05.001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ypes of edible and medicinal TCM in Quanzhou;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edible and medicinal TCM. Methods From 2009 to 2018, the resources of edible and medicinal TCM in Quanzhou region have been summarized and analyzed by means of field investigation, photo shooting, specimen collection and combined with literature search. Results The investigation showed that in Quanzhou region, there were 33 families, 63 genera and 75 species of original plant species of edible and medicinal TCM, of which 21 families, 33 genera and 34 species were wild plant species. Cultivated plant species were 20 families, 33 genera and 41 species. 20 plants could be used as vegetables, and the fruits of 15 plants were known as local fruit. The original plants of TCM mentioned above could provide 95 kinds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of which 15 were for heat clearing, 13 for qi-rectifying, 13 for tonifying, 9 for exterior resolving, 7 for blood stanching and 7 for phlegm-transforming cough-suppressing pant-calming. 26 fructification medicines and 21 stem or rhizome medicines were most commonly used in medicinal parts. Conclusion Quanzhou region is rich in resources of edible and medicinal TCM, which need to be developed and utilized on the basi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words: edible and medicinal; TCM;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2013年,國務院發布了《關于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2013〕40號)明確提出“加強藥食同用中藥材的種植及產品研發與應用,開發適合當地環境和生活習慣的保健養生產品”。發掘當地野生和具有種植價值的藥食兩用中藥材,對促進地區中藥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提高當地群眾的生產與生活水平、發展當地的經濟等都有著重要的意義。筆者對泉州區域內藥食兩用中藥原植物種類進行了初步調查,為相關研究和開發提供參考。
1 泉州自然地理概況
泉州市位于福建省的東南沿海,北緯24°25′~30°56′,東經117°36′~119°05′,地跨中南亞熱帶,境內以山地及丘陵占為主,其余為臺地及平原。泉州地處低緯度,又瀕臨太平洋,形成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終年溫暖濕潤,雨量充沛[1]。其溫暖潮濕的自然環境適合植物生長,區域內野生和種植的維管束植物達213科2298種。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對當地野生和種植的中藥材原植物生長極為有利,區域內分布有豐富的可食用中草藥種類。
2 研究方法
2009-2018年,本課題組一直致力于對泉州區域內的中草藥種類進行資源調查,以相機拍攝植物圖像,標本采集、制作與鑒定,藥材信息整理等方式,積累了許多區域內的中草藥資料及大量中草藥標本。2015年開始,課題組成員參與了由泉州市政協牽頭組織的《新編泉州本草》一書的編寫工作,為該書籍提供了大量泉州區域內生長的中草藥圖片和文字資料。在以上相關資料收集的基礎上,從2016年開始,我們以2015年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一部)為依據,參考《中國中草藥圖典》[3-4]等相關資料,對區域內可食用的中藥資源進行較為系統的整理與分析,歸納總結藥食兩用中藥的種類,并對其藥用功效和食用價值等進行較詳細的研究與記載。 3 結果
3.1 種類及分布狀況
本調查顯示,泉州區域內有藥食兩用中藥原植物33科63屬75種,其中裸子植物2科2屬2種,被子植物中雙子葉植物26科45屬52種、單子葉植物5科16屬21種。其中野生種類21科33屬34種,栽培種類20科33屬41種。見表1。
上述表格中所用的中藥名是以現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中的中藥材的名稱命名,根據其原植物來源,列出植物的科名、種名與拉丁名等,并羅列了各藥材的藥用部位和藥用功效。表格中的中藥歸類主要參考《中國中草藥圖典》[3-4]。各藥材的食用價值則根據當地對上述植物的食用習慣進行歸類總結。
4 分析
4.1 藥用類
由表1和表2可知,本次調查的泉州區域內33科63屬75種植物可提供95味中藥,其中馬尾松3味、銀杏2味、桑樹4味、蓮6味、梅2味、大豆3味、桃樹2味、橘4味、紫蘇3味、枸杞2味、姜3味;赤豆和赤小豆的種子都是赤小豆,大頭典竹和淡竹莖稈的干燥中間層都是竹茹,薤白和藠頭的鱗莖是薤白;其余58種植物各提供1味中藥。在95味中藥中,清熱藥最多,有15味;其次理氣藥13味、補益藥13味、解表藥9味、止血藥7味、化痰止咳平喘藥7味、收澀藥6味、祛風濕藥6味、利水滲濕藥4味、溫里藥3味、活血化瘀藥4味、芳香化濕藥2味、消食藥2味、涌吐藥1味、安神藥1味、驅蟲藥1味、外用藥1味。
從藥用部位來看,以果實類最多(26味),其余依次為莖或根莖類(21味)、種子類(20味)、花類(10味)、全草類及地上部分(9味)、葉類(7味)、根類(2味)。
在《按照傳統既是食品又是中藥材物質目錄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國衛辦食品函〔2014〕975號)所公布的101個品種(除8個藻類和動物類外,有93個品種)中占54個品種,占58.06%。
4.2 食用類
表1和表2顯示,本次調查的泉州區域內33科63屬75種植物中,有20種可作蔬菜食用,18種可作茶用于飲用,其中有9種是涼茶;有15種植物的果實是當地出產的水果;有7種野菜和4種野果、有7種植物可作調味品、有5種植物可作為糧食類作物。
在水果和野果類植物中有5種植物的果實可做果脯食用。絕大多數種類其食用部位也是藥用部位,但有些種類食用部位和藥用部位不同,如山雞椒、芥菜、蘿卜、桃、枇杷、荔枝、柿、枸杞子、梔子、大頭典竹、淡竹、韭菜等。食用部位也以果實為主,有26種(34.67%);其次是以全株、地上莖葉或葉為食的,有16種(21.33%),以莖、根狀莖或鱗莖等為食有16種(21.33%),食用種子的有9種(12.00%),以花或花序為食的有7種(9.33%),食用根的種類有2種(2.67%)。
4.3 資源利用狀況
本次調查的泉州區域內33科63屬75種植物,在當地仍作為蔬菜、水果、野菜、野果、茶、涼茶、調味品或糧食等食材用于市民的日常生活。有些種類在當地民間有特有的食用或加工方法,如芥菜,永春的許多農家自種的芥菜除鮮食外,還通過多道工序做成腌制的咸菜,由于氣味芳香、風味獨特,而且用適當的方法還可存放多年,因此成為當地不少家庭必備的一道有特色的食品,許多華僑還帶到東南亞各地;此外,也可把芥菜曬干制成菜干,不僅方便貯藏和運輸,還可用于煮湯或煮咸飯,味道也很好。當地的農家飯館往往把芥菜干飯當成農家菜的一道主食。
安溪、永春和德化的許多農家都種梅,將梅成熟后的果實腌制成烏梅干,在夏季泡成烏梅湯用于消暑解渴。永春的湖洋、東關等地每到臨近春節,村民們會將采下的佛手和香櫞切成細絲,用糖水浸泡多日,然后曬干,制成佛手絲和香櫞絲,用于饋贈親友或春節用于招待鄉親。南安和泉州等地許多家庭會把余甘子的果實與柑橘皮一起腌制,平時泡上一壺茶,品茗吃腌制余甘子,別有一番風味。這些食材一年四季可采收,成為當地民眾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品。
雖然上述33科63屬75種植物可提供95味中藥,但泉州民間對這些植物的藥用價值并未充分利用。只有一些常見品種,包括魚腥草、腫節風、馬齒莧、夏枯草、香薷、筋骨草、淡竹葉、白茅根、蘆根、石斛等作為鮮藥在當地使用。如單用余甘子鮮果水煎服,治療感冒發熱、咳嗽、咽喉痛、口渴等;復方如用鮮魚腥草、鮮葫蘆茶(金劍草,或鮮飛揚),冰糖適量,水煎服,治療肺炎和肺癰;用西瓜皮、冬瓜皮、鮮白茅根、玉米須、赤小豆,水煎服治腎炎水腫等。
5 建議
泉州區域內藥食兩用中藥原植物33科63屬75種,其中34種來源野生、41種為人工栽培。由于野生資源被無序濫采,一些常見品種如夏枯草、薄荷、枸杞子、忍冬、野菊、多花黃精、姜黃等在野外已很難見到。因此,應建立相應的種質資源保護區域,并盡可能用栽培品代替野生種類,以滿足區域內民眾對食用和藥用的需求。至于區域內分布廣泛、野生數量較多而目前尚未被大量利用的種類,如草珊瑚、馬齒莧、野葛、白茅等,則可通過普及中草藥知識,讓民眾充分認識并有節制地做到物盡其用。
對人工栽培品,目前區域內所栽種的種類都用作食材,藥用方面基本未得到利用,如蘿卜根用作蔬菜,但蘿卜種子(萊菔子)并未當藥用;桃的果實作為水果食用,但桃仁和桃枝并未得到利用;橘和柚的果皮被丟棄等;另外,栽種的月季、玫瑰、菊花及百合等也未加以利用,資源浪費很大。因此,有必要對民眾普及中醫藥知識,了解藥食兩用植物的多面性,使其充分發揮藥食兩用中藥材在民間的食用和藥用價值。
參考文獻:
[1] 黃秀珍,鄒秀紅.福建泉州地區治療肝病的野生中草藥種類調查[J]. 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2016,23(1):1-8.
[2] 國家藥典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一部[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5.
[3] 杜同仿,黃兆勝.中國中草藥圖典:上冊[M].廣州:廣東科技出版社, 2011.
[4] 杜同仿,黃兆勝.中國中草藥圖典:下冊[M].廣州:廣東科技出版社, 2011.
?。ㄊ崭迦掌冢?018-04-30)
?。ㄐ藁厝掌冢?019-01-07;編輯:梅智勝)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7642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