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心衰患者失代償期抗凝治療的臨床觀察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目的:觀察分析慢性心衰患者失代償期抗凝治療的臨床效果。方法:選取本院(在2016年1月-2019年2月)收治的80例慢性心衰患者,按照不同治療方法分為實驗組(40例,應用常規治療聯合抗凝治療方法)和對照組(40例,應用常規治療方法)。采用統計學分析兩組慢性心衰患者治療前后的左室射血分數、左室舒張末期內徑,治療結束后的并發癥(栓塞、顱內出血、貧血、心包填塞等)發生率。結果:兩組慢性心衰患者治療前左室射血分數、左室舒張末期內徑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慢性心衰患者治療后左室射血分數、左室舒張末期內徑高于對照組(P<0.05);實驗組慢性心衰患者的栓塞、顱內出血、貧血、心包填塞等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慢性心衰患者失代償期進行抗凝治療的臨床效果顯著。
【關鍵詞】慢性心衰患者;失代償期;抗凝治療;臨床效果
【中圖分類號】R5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3783(2019)06-03--01
慢性心衰即為慢性心力衰竭,慢性心衰的主要特征表現為:其一,體循環存在淤血;其二,肺循環存在淤血;其三,組織血液灌注不足。慢性心衰好發于老年人群,相關資料顯示,我國老年人群因患有慢性心衰疾病接受住院治療已經有430萬人[1]。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收治的80例慢性心衰患者。實驗組中有30例男性患者、10例女性患者;平均年齡為(68.99±5.36)歲,平均體重為(60.65±20.25)kg。對照組中有28例男性患者、12例女性患者;平均年齡為(69.12±5.36)歲,平均體重為(62.31±21.01)kg。
1.2 方法
對照組應用常規治療方法,為慢性心衰患者提供以下幾種治療方法:其一,控制慢性心衰患者的心律失常狀況;其二,積極改善慢性心衰患者的心肺功能。
實驗組應用常規治療(控制慢性心衰患者的心律失常狀況、積極改善慢性心衰患者的心肺功能)聯合抗凝治療方法,嚴格監測慢性心衰患者的血糖水平、血壓水平,檢查慢性心衰患者的肝腎功能、尿常規、血常規,護理人員還需嚴格監測慢性心衰患者的基礎生命體征(呼吸頻率、心率);再實施低分子肝素治療,在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連續注射7d,每次4000U~6000U,1d1次。
1.3 觀察指標
分析兩組慢性心衰患者治療前后的左室射血分數、左室舒張末期內徑,治療結束后的并發癥(栓塞、顱內出血、貧血、心包填塞等)發生率。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
2 結果
2.1 兩組慢性心衰患者治療前后左室射血分數、左室舒張末期內徑比較
實驗組慢性心衰患者治療前左室射血分數、左室舒張末期內徑分別為(46.88±5.25)%、(68.55±3.14)mm,對照組慢性心衰患者治療前分別為(47.02±5.19)%、(67.55±3.29)mm,兩組慢性心衰患者治療前左室射血分數、左室舒張末期內徑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慢性心衰患者治療后左室射血分數、左室舒張末期內徑分別為(58.57±6.21)%、(49.00±6.74)mm,對照組慢性心衰患者治療后分別為(55.00±5.05)%、(43.67±6.61)mm,實驗組慢性心衰患者治療后左室射血分數、左室舒張末期內徑高于對照組(P<0.05)。
2.2 兩組慢性心衰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實驗組慢性心衰患者的栓塞、顱內出血、貧血、心包填塞等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3 討論
慢性心衰的存活率與惡性腫瘤存活率保持一致,目前慢性心衰疾病已經成為世界衛生問題之一[2]。慢性心衰失代償期是威脅老年人群身體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由于失代償期慢性心衰患者需長期臥床治療,所以增加了下肢靜脈血栓形成和短暫性腦缺血等并發癥發生率。本文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慢性心衰患者治療前左室射血分數、左室舒張末期內徑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慢性心衰患者治療后左室射血分數、左室舒張末期內徑高于對照組(P<0.05);實驗組慢性心衰患者的栓塞、顱內出血、貧血、心包填塞等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上述研究結果顯示對失代償期慢性心衰患者提供常規治療和抗凝治療能夠顯著降低并發癥發生率,積極改善左室射血分數、左室舒張末期內徑等心功能指標??鼓委熢谥委熓Т鷥斊诼孕乃セ颊邥r取得較好效果,不僅僅能夠縮短患者的平均住院時間,還能夠改善預后效果[3]。
綜上所述,慢性心衰患者失代償期進行抗凝治療的臨床效果顯著。
參考文獻
劉靜,王菲.慢性心衰抗凝干預對心電圖、凝血功能的影響[J].血栓與止血學,2017,23(1):98-101.
馮所遠.慢性心衰患者標準化"金三角"治療前后凝血功能的監測[J].血栓與止血學,2018,24(1):65-66,69.
李軍.血清半乳糖凝集素-3水平與心肌梗死后慢性心衰患者心功能、炎癥反應的相關性[J].山東醫藥,2016,56(17):52-53.
吳啟俊,尹克春.廣州地區慢性心衰患者中醫體質分布及與心臟相關指數、血脂水平的相關性研究[J].廣州中醫藥大學學報,2018,35(6):957-962.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6/view-1486949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