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創血壓監測(IBP)在PICU危重患兒中的應用及護理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 目的:分析探討持續有創血壓監測(IBP)在PICU危重患兒中的應用效果。方法:收治PICU病房危重患兒100例,分別在有創血壓監測的同時進行無創血壓監測(NBP),比較兩種方法監測數據的差異。結果:有創血壓監測組收縮壓明顯高于無創血壓監測組(P<0.05),但兩組舒張壓及平均動脈壓水平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與無創血壓監測方法相比,持續有創血壓監測PICU危重患兒的血壓更加準確有效,值得在臨床護理工作中推廣。 關鍵詞 有創血壓監測;無創血壓監測;危重患兒;護理
有創血壓監測是將動脈導管置入動脈內直接測量動脈內血壓的方法[1],這種方法能夠反映危重患兒每一個心動周期的血壓變化,對患兒損傷小,能持續動態地監測血壓變化,且不受傳統袖帶測量血壓時袖帶寬度、位置、松緊度的影響,在急救狀態下,為危重患兒救治及護理提供了可靠信息[2]。目前臨床上使用有無創血壓監測及持續有創血壓監測兩種方法,筆者將兩種方法進行綜合性對比,現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2017年5月-2018年5月PICU病區收治危重患兒100例,隨機分有創血壓監測組(對照組)和無創血壓監測組(觀察組),每組各50例。對照組男29例,女21例,年齡1 - 10歲,平均(5±0.3)歲;原發疾病包括重癥肺炎15例,重癥腦炎15例,腹瀉中度脫水10例,高血壓10例。觀察組男30例,女20例,年齡l-12歲,平均(8±0.5)歲;原發疾病包括重癥肺炎15例,重癥腦炎15例,重癥胰腺炎5例,多器官功能衰竭5例,高血壓10例。兩組患兒性別、年齡及原發疾病類型等一般資料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兒均需要監測血壓變化。
方法:①用物準備:多參數心電監護儀、24 C安全型留置針、肝素帽、一次性使用有創壓力傳感器、5-IOU肝素鹽水/生理鹽水、無菌治療巾、無創血壓監測袖帶(嬰兒、幼兒、成人)。②無創血壓監測:患兒取平臥位,安靜狀態下,使用多參數心電監護儀合適袖帶進行測量,部位:右上臂,1次12 h無創血壓監測,同時監測有創血壓。③有創血壓監測:患兒取舒適臥位,安靜狀態下,進行左側橈動脈置管術,成功后接一次性有創壓力傳感器,連接多參數心電監護儀進行持續有創動脈血壓監測,同步與無創血壓監測每2h進行1次血壓對比,取均值。
結果
采用SPSS 19.O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通過兩組間比較,觀察組收縮壓(SBP)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經統計學處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但兩組舒張壓及平均動脈壓水平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護理
準確把握穿刺指征:穿刺前詳細評估患兒穿刺部位動脈情況,經Allen's實驗確定穿刺肢血液供應、橈動脈與尺動脈之間的吻合情況,以準確評估危重患兒是否適合橈動脈穿刺置管術[3]。
置管期間護理:置管期間應密切觀察穿刺部位皮膚顏色及指端溫度,通過對置管側指端血氧飽和度監測來觀察手部供血情況。操作時先用75%酒精環形消毒3遍,待干后再用2%的碘伏環形消毒3遍,消毒面積應大于5 cm×5 cm,待干后進行穿刺,操作者應戴無菌手套進行穿刺。
置管后護理:穿刺成功后需妥善固定動脈導管,用10 cm×10 cm無菌透明敷貼覆蓋穿刺點,避免導管發生移位或脫出,從而影響有創血壓的測量。血壓監測期間,應避免置管側肢體劇烈活動,應囑患兒用握力球進行輕微的手部活動,防止置管側動脈內血栓形成。妥善同定動脈后接一次性有創壓力傳感器,連接多參數心電監護儀進行監測,監測前實施校零工作,以大氣壓為零點,把換能器放置于與患兒心臟水平位置進行校零。每班交接班及患兒體位有所變化時再次進行校零工作,保持所測血壓的準確性。監測期間用5-IOU肝素鹽水進行持續沖管,如有凝血功能障礙者可用生理鹽水進行持續沖管,防止血凝塊堵塞測壓導管[4]。
防止感染:操作前認真做好手衛生,動脈穿刺時嚴格無菌操作,保持穿刺部位清潔、干燥,遇敷貼潮濕、卷邊、穿刺點滲血時立即更換,肝素帽及導管內有血漬時也應立即更換,動脈導管留置時間不超過7d,留置期間如有感染跡象應立即拔管,以防止導管相關性血流感染發生。若患兒有發熱、寒戰等情況發生,必要時進行血培養。
討論
有效、準確地監測血壓對危重患兒的病情觀察和治療均具有重要的意義。目前監測血壓的方法有無創血壓監測及有創血壓監測2種,無創血壓監測方便,患者痛苦小,安全性高,但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測量數值不準確,監測的連續性不佳,影響臨床判斷;有創血壓監測主要是通過動脈置管與壓力傳感器相連接,由于流體具有壓力傳遞作用,血管內的壓力將通過導管內液體的傳遞到外部的壓力傳感器上,從而獲得血管內實時壓力變化的波型,通過特定的計算方法,可獲得動脈內收縮壓、舒張壓和平均動脈壓數值,可持續動態的監測血壓變化,且監測到的血壓不受加壓、袖帶、松緊度等因素的影響,具有較高的準確性,為臨床搶救及治療提供了可靠的保證[5]。通過比較,有創血壓監測組收縮壓水平明顯高于無創血壓監測組,經統計學處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但兩組舒張壓及平均動脈壓水平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因此,有創血壓監測可以在第一時間內對患兒的血壓進行更為準確的反映,從而為臨床制定搶救方案提供一定的依據,并指導臨床醫生合理用藥,值得在臨床護理中推廣。
參考文獻
[1]羅玉珍,汪海芹,高明珠.不同部位動脈置管監測有創血壓在ICU危重患者中的應用效果[J].臨床護理雜志,2016,15(6):27-29.
[2]張新,沈誡.臨床應用有創血壓監測的護理進展[J]天津護理,2011,19(1):53-54.
[3]蔡麗月,林明珠.ICU患者有創血壓的觀察及護理[J].當代護士,2010,(3):106-107.
[4]宋凌青,李冬英.ICU應用有創血壓監測的護理新進展[J]實用臨床醫藥,2012,13(5):137-139.
[5]凌雙,楊萬春,李展鵬.有創動脈血壓在多器官功能障礙患者中的應用研究[J],中華全科醫學.2013,11(1):52-53.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6/view-1487103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