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討腸內營養支持治療應用于重癥急性胰腺炎的臨床效果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目的:探討腸內營養支持治療應用于重癥急性胰腺炎的臨床效果。方法:收治重癥急性胰腺炎患者50例,隨機平分為兩組,觀察組患者通過腸內給予營養支持的方法進行治療,對照組通過腸外給予營養支持的方法進行治療,對比相關指標。結果: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體重、上臂肌圍、血清白蛋白、血紅蛋白、血淀粉酶水平分別為(61.6±7.8)kg、 (22.9±3.9)cm、 (39.3±4.4)g/L、 (133.2±29.7)g/L、 (182.6±12.9)IU/L,對照組上述指標分別為(58.8±9.3)kg、 (23.1±4.1)cm、 (33.9±3.5)g/L、 (113.4±50.6)g/L、 (207 4±13.1)IU/L;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產生的并發癥情況顯著少于對照組,組間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重癥急性胰腺炎患者采用腸內營養支持的方法后,治療效果顯著,各方面水平顯著改善,并發癥發生率較低。
關鍵詞 腸內營養支持;腸外營養支持;重癥急性胰腺炎
重癥急性胰腺炎是臨床上一種嚴重的疾病,為全身消耗性的疾病。該病患者機體內的分解能力遠遠超出機體內合成的速度,早期呈現出高分解代謝,患者很快出現負氮平衡和低蛋白血癥,長此以往,患者會發生嚴重的營養不良情況,免疫功能也會產生很大影響,經常能夠使機體內重要臟器的功能發生不全的情況,從而引發各種各樣的疾病,具有極高的病死率,并且擁有極長的病程。臨床上,一般通過營養支持方法進行治療,能夠對患者的機體代謝情況進行改善,對消化道的結構組成以及功能情況進行改善,從而使營養完全進入機體[1]。
2015年1月-2018年1月收治重癥急性胰腺炎患者50例,通過腸內以及腸外營養支持治療患者,并對其治療效果進行研究,現將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2015年1月-2018年1月收治重癥急性胰腺炎患者50例,按照患者的例數進行分組,分對照組(n=25)和觀察組(n=25)。觀察組中男14例,女11例;年齡27 - 77歲,平均(51.3±5.2)歲。對照組男13例,女12例;年齡28 - 78歲,平均(51.6±5.5)歲,所有患者均同意作為本次研究的研究對象,在同意書上簽字,并得到我院倫理委員會的批準。一般資料具有明顯的可比性,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方法:兩組患者在入院后,均通過常規護理,患者保持禁食禁飲,抗感染等護理方法。觀察組患者通過腸內給予營養支持的方法進行治療,主要方法:患者的腸道功能完全恢復之后,將鼻腸管置入屈氏韌帶以下30 - 60 cm的空腸內,置入后,將等滲鹽水注入腸內,注入量350 mL左右,第1天將生理鹽水與百普力注入其中,注入量500 mL,第2天輸入百普力,輸入量500 mL,注入速度50 mL/h,第3天需要根據患者的基礎代謝率(自然溫度環境中,人體在非活動的狀態下,消化系統禁食2h以上,維持生命所需消耗的最低能量。)對輸入的百普力的量進行計算,但是在進行鼻腸管法進行治療時,部分患者不易耐受,且長期留置舒適感不佳,有條件時可通過PEG以及PEJ的方式,使腸內營養支持途徑得到一個良性發展,可以使患者的并發癥發生概率降低,降低痛苦。對照組通過腸外給予營養支持的方法進行治療,通過TPN進行治療,進行腸外營養支持,通過營養液的方式進行注入,通過靜脈進行滴注[2]。
觀察指標:對兩組患者進行治療后的體重、上臂肌圍、血清白蛋白、血紅蛋白、血淀粉酶水平進行對比,研究其治療效果,并對兩組的并發癥情況進行比較。
統計學處理:本院應用統計軟件SPSS 20.0進行數據分析,使用(x±s)的形式對計量資料進行表示,然后采用f檢驗,使用o的形式表示計數資料,通過x2來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結果
兩組患者在進行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體重、上臂肌圍、血清白蛋白、血紅蛋白、血淀粉酶水平分別為(61.6±7.8)kg、(22.9±3.9)cm、(39.3±4.4)g/L, (133.2±29.7)g/L、(182.6±12.9)1U/L,對照組患者的體重、上臂肌圍、血清白蛋白、血紅蛋白、血淀粉酶水平分別為(58.8±9.3)kg、(23.1±4.l)cm、(33.9±3.5)g/L、(113.4±50.6)g/L、(207.4±13.1)lU/L。上述指標的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進行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并發癥情況為:腹腔感染2例,腎衰1例,ARDS 1例,并發癥發生率10.0%;對照組患者并發癥情況:腹腔感染7例,腎衰6例,ARDS 6例,并發癥發生率47.5%。觀察組患者產生的并發癥情況顯著少于對照組患者,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1。 討論
重癥急性胰腺炎病情嚴重,患有該病的患者死亡率極高,所以在臨床上治療該病的意義十分重大。因為該病患者一般都會禁食禁飲,長此以往,患者機體內的合成速度完全跟不上分解的速度,所以臨床上一般通過鼻腸管行腸內營養支持對患者進行治療,以該種方法進行治療,可以有效避免營養液流經胃部以及十二指腸等,對胰腺進行刺激,引發胰腺分泌,造成病情反復或加重,保證足夠熱量攝入的同時,能有效降低機體內的分解速度,使患者的機體免疫力提高,對于患者免疫系統的功能具有保護作用[3]。同時,腸內營養能維護腸道結構和腸黏膜屏障的完整性,從而有助于降低腸源性感染性并發癥發生率、縮短住院時間及降低病死率。腸外營養支持能夠使患者的導管發生感染情況,或者增強感染,并且腸外營養支持所需成本高于腸內營養支持,并且護理方法較為困難,復雜,更易引發并發癥[4]。本次研究的結果表明,觀察組患者進行治療后的體重、上臂肌圍、血清白蛋白、血紅蛋白、血淀粉酶水平以及并發癥情況均顯著優于對照組。
綜上所述,通過腸內營養支持對重癥急性胰腺炎患者進行治療,可以獲得優良的治療效果,并發癥的發生概率較低,值得在臨床上推廣。
參考文獻
[1]冷凱,羅燕青,曾鵬飛.腸內營養支持治療重癥急性胰腺炎的臨床研究[J].中國普通外科雜志,2014,23(3):392-395.
[2]楊洪,謝曉,彭小云.重癥急性胰腺炎營養支持的臨床研究[J].重慶醫學,2015,(7):934-936.
[3]韓卓興,李木珍.早期腸內營養支持治療重癥急性胰腺炎的臨床療效分析[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6,16(24):154-155.
[4]陳明.重癥急性胰腺炎應用腸內營養治療時機的臨床研究[J].中國煤炭工業醫學雜志,2014,37(10):1576-1579.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6/view-1487109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