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  > 中國論文網 > 
  • 醫學論文  > 
  • 食管癌術后早期腸內營養聯合腸外營養與全腸外營養支持的效果對比分析

食管癌術后早期腸內營養聯合腸外營養與全腸外營養支持的效果對比分析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 目的:分析食管癌術后早期腸內營養聯合腸外營養與全腸外營養支持的效果對比。方法:收治食管癌術后患者100例,電腦隨機分為觀察組、對照組,分別實施早期腸內營養聯合腸外營養支持以及全腸外營養支持,對比兩組并發癥發生概率以及各項指標改善情況。結果:比較觀察組食管癌術后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6.00%)與對照組(24 00%)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食管癌術后患者的前白蛋白(PA) (16.72±8.35)mg/dL、白蛋白(ALB)(36.80±5.65)g/L、總蛋白(TP) (60.35±7.82)g/L與對照組食管癌術后患者的各項指標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通過對食管癌術后患者實施早期腸內營養聯合腸外營養后,效果顯著,值得研究。
  關鍵詞 食管癌;早期腸內營養;腸外營養;全腸外營養支持
  研究顯示,食管癌為惡性腫瘤,以進行性哽咽感為典型癥狀,患者均伴有營養不良情況,在手術后實施一項有效的營養支持,能促進患者康復,預防并發癥發生[1,2]。本文對食管癌術后早期腸內營養聯合腸外營養與全腸外營養支持的效果進行分析和研究,現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2016年4月-2018年4月收治食管癌術后患者100例,隨機分兩組,每組各50例。排除標準:①伴有其他嚴重疾病患者。②臨床資料不完整患者。納入標準:①食管癌術后患者100例,均簽署知情同意書。②經過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和同意。觀察組食管癌術后患者年齡20 - 50歲,平均(35.21±1.02)歲;女25例,男25例。對照組食管癌術后患者年齡21- 50歲,平均(36.11±1.17)歲;女26例,男24例。對照組和觀察組食管癌術后患者各項指標(即性別和年齡)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方法:對照組50例均使用全腸外營養支持,觀察組50例均使用早期腸內營養聯合腸外營養支持。術前將鼻十二指腸營養管放置后,術后24 h開始對患者進行腸外營養,48 h內對患者經鼻腔腸管滴注糖鹽水,72 h內對患者采用活菌制劑酸奶。腸內營養用量以及腸外營養用量逐漸過渡,保證患者每日能量能達到25 kcal/(kg.d)。腸外營養采用本院自制的靜脈營養液,營養液均是由電解質、微量元素、微生物、葡萄糖、脂肪乳以及氨基酸組成,用量隨著患者腸內營養用量減少。腸內營養使用本院提供的營養制劑,一般由少量低濃度開始,逐漸將濃度增加[3,4]。
  觀察指標:對比對照組、觀察組兩組食管癌術后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對比對照組、觀察組兩組食管癌術后患者的各項指標改善情況,即前白蛋白(PA)、白蛋白(ALB)、總蛋白(TP)指標變化。
  統計學處理:本次研究中使用SPSS26.0軟件,將對照組患者以及觀察組食管癌術后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PA、ALB、TP指標進行統計。兩組患者指標對比不同,可使用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結果
  對比并發癥發生率:觀察組食管癌術后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6.00%與對照組24.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對比各項指標變化:觀察組食管癌術后患者的PA(16.72±8.35)mg/dL、ALB(36.80±5.65)g/L、TP指標(60.35±7.82)g/L,與對照組食管癌術后患者的PA(7.75±9.4l)mg/dL、ALB(30.21±5.11)g/L、TP(50.11±2.Ol)g/相比,L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討論
  研究顯示,食管癌為臨床常見的惡性腫瘤,臨床上對于該疾病常實施手術治療,但是術后患者常伴有營養不良情況,而營養不良情況直接關系到每位食管癌患者預后[5]。選擇一項有效的營養支持方式十分重要,能夠降低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概率,同時還能使其各項指標得到改善。
  腸外營養能早期為患者提供營養,滿足患者胃腸道對營養物的需求,但是長時間進行全腸外營養,易導致腸道細菌移位、腸道黏膜屏障受損、臟器功能受損以及代謝性并發癥情況,導致患者發生嚴重感染性并發癥,而腸內營養不僅能為患者機體提供營養,還能維護患者腸道黏膜屏障和腸道生理功能,腸內營養具有經濟、安全有效等特點,但是在手術后給予患者實施腸內營養,易導致患者無法在短時間內耐受,難以滿足患者自身機體對營養物質需求,導致傷口愈合受到影響嘲。將上述兩種提供營養的方式進行聯合應用,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營養不良情緒,同時降低其術后并發癥的發生概率,改善各項臨床指標,促進患者疾病早期康復。
  研究表明,觀察組食管癌術后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6.00%)與對照組(24.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食管癌術后患者的PA(16.72±8.35)mg/dL、ALB(36.80±5.65)g/L、TP指標(60.35±7.82)g/L,與對照組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通過對食管癌術后患者實施早期腸內營養聯合腸外營養后,取得顯著效果,值得進一步推廣及運用。
  參考文獻
   [1]李晨,陳貴進,郭玉霖,等.胃癌全胃切除術后早期腸內營養結合腸外營養的療效觀察[J]解放軍醫學院學報,2016,37(6):599-602.
  [2]靳智勇,任海燕,梁俊國,等.腸內營養輔助治療對食管癌患者術后吻合口瘺的預防及對免疫能力、愈合進程及營養恢復的影響[J].中國免疫學雜志,2017,33(7):1076-1081.
  [3]舒曉亮,趙堅,于婷婷,等.國產整蛋白型腸內營養對食管癌手術病人營養狀況和胃腸道耐受性的影響[J]腸外與腸內營養,2015,22(1):3-5.
  [4]王晉祥,張鵬,王雙林,等.術前腸內營養對低肺功能食管癌患者呼吸功能的影響[J].天津醫藥,2013,41(3):254-256.
   [5]劉蓮,馬穎杰,李哲,等.腸內和腸外營養對食管癌病人術后免疫功能影響的系統評價[J].腸外與腸內營養,2015,22(5):264-269.
   [6]張邦輝,蔡文杰,許振東,等.早期腸內營養對老年食管癌術后患者腸道功能和并發癥的影響[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7,37(21):5344-5346.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6/view-14871057.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