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腸內外營養對重型顱腦損傷術后長期昏迷患者預后的影響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目的:分析早期腸內外營養對重型顱腦損傷術后長期昏迷患者預后的影響。方法:以2016年1月~2018年1月入住本院行手術治療后長期昏迷的重型顱腦損傷患者76例為研究對象,均給予營養支持治療,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兩組,即對照組38例給予單純腸內營養支持治療,觀察組38例給予腸內外營養支持治療,觀察比較兩組患者的預后情況。結果:營養支持治療第7天,相比對照組患者,觀察組患者的總蛋白、血紅蛋白、白蛋白各營養指標水平及GCS評分均明顯更優,P<0.05。觀察組患者胃腸道不適及肺部感染發生率分別為31.58%、28.95%,明顯低于對照組,營養支持治療6個月后,觀察組預后分級為I級者所占比率明顯低于對照組,V級者所占比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兩組間有統計學上的明顯差異。結論:早期腸內外營養對重型顱腦損傷術后長期昏迷患者營養狀況具有良好的改善效果,可降低并發癥發生率,改善患者預后,具有較高的推廣應用價值。
關鍵詞:早期腸內外營養;重型顱腦損傷;長期昏迷;預后
重型顱腦損傷術后長期昏迷的患者由于意識不清醒,無法自主進食,加之傷后及和術后患者下丘腦分泌腎上腺皮質激素釋放因子增加,另外機體處于應激狀態下激素釋放增多,使得患者處于高分解代謝狀態,能量消耗增加[1]。因此對術后長期昏迷患者及早進行營養支持治療,增強機體免疫力對改善患者預后至關重要。本研究選取了2016年1月~2018年1月入住本院行手術治療后長期昏迷的重型顱腦損傷患者76例開展對照討論,旨在探討早期腸內外營養對重型顱腦損傷術后長期昏迷患者預后的影響。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以2016年1月~2018年1月入住本院行手術治療后長期昏迷的重型顱腦損傷患者76例為研究對象,均給予營養支持治療,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兩組,即對照組(38例)與觀察組(38例)。對照組中男女構成比為23:15,年齡28~56歲,均齡(40.68±9.32)歲,病程1~6d,平均(3.63±0.60)d,致傷原因:車禍傷16例,毆打傷10例,高空墜落傷12例;對照組中男女構成比為21:17,年齡27~55歲,均齡(40.62±9.36)歲,病程1~7d,平均(3.65±0.63)d,致傷原因:車禍傷17例,毆打傷9例,高空墜落傷12例。兩組一般資料并無統計學上的明顯差異(P>0.05)。入組患者的家屬對本研究均知情同意,該研究已獲得倫理委員會批準。納入標準:入院時格拉斯哥昏迷(GCS)評分3~8分,術后昏迷時間>7d,且無法自己進食;入院后均接受開顱血腫清除術和去骨瓣減壓術;臨床資料完整。排除標準:不符合納入標準者;合并嚴重代謝性疾病和嚴重胃腸道疾病者;合并其他重要臟器損傷者;患精神疾病,無法配合治療者;腸內外營養不耐受者;處于妊娠期或哺乳期的婦女。
1.2方法
對照組患者術后第1天留置胃管,胃管末端盡可能置入幽門處,每天鼻飼前對胃潴留量進行監測,若胃潴留量<150mL,在沒有胃腸道不適癥狀的前提下給予腸內營養支持乳劑,每隔3~4h監測胃潴留量,若其>150mL,則暫停鼻飼2~4h。第3天開始以500mL腸內營養支持乳劑鼻飼,以25mL/h均勻靜泵,然后按照每天所需量的1/4逐漸遞增,直至達到腸內營養液要求的2000~2500mL全量。
觀察組患者給予腸內外營養支持治療,腸內營養支持方案同對照組,腸內營養乳劑按照每天所需量的1/4逐漸遞增,不足部分則以腸外營養補充,腸外營養液采用全靜脈混合營養液,由20%中長鏈脂肪乳、18-AA氨基酸、碳水化合物及每天所需的維生素、微量元素、電解質等組成,其中糖脂比例為1:1,每天監測血糖水平,控制血糖在8mmol/L左右。
1.3觀察項目
測定治療前及治療第7天時兩組患者的總蛋白、血紅蛋白及白蛋白水平,以此評估患者的營養狀況。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及治療第7天時的GCS評分。觀察兩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情況。采用格拉斯哥預后評分(GOS)標準對兩組患者治療6個月后的預后情況進行評價,分為I~V級,I級:死亡;II級:處于植物生存狀態,僅有最小反應;III級:重度殘疾,但清醒,生活需他人照料;IV級:輕度殘疾,具有自主生活的能力,且可在保護下從事工作;V級:恢復良好,可正常生活[2]。
1.4統計學處理
數據分析工作經SPSS19.軟件開展;均數±標準差用以表示患者的計量資料,兩組計量數據間比較采用秩和檢驗;%用以表示并發癥發生率及各預后分級比例,兩組計數數據間比較行X2檢驗。P<0.05指差異具備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營養支持治療前后兩組患者營養狀況的對比
營養支持治療前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的各營養指標水平并無統計學上的明顯差異(P>0.05)。營養支持治療第7天,相比對照組患者,觀察組患者的總蛋白、血紅蛋白、白蛋白各營養指標水平明顯更優,P<0.05,兩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詳情如表1。
2.2營養支持治療前后兩組患者GCS評分的對比
營養支持治療前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的GCS評分并無統計學上的明顯差異(P>0.05)。營養支持治療第7天,相比對照組患者,觀察組GCS評分明顯要高(P<0.05)。具體情況見于表2。
2.3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的比較分析
觀察組患者胃腸道不適發生率為31.58%(12/38),包括腹脹腹瀉5例、消化道出血2例、嘔吐和胃食管反流3例、便秘2例,肺部感染發生率為28.95%(11/38);對照組組患者胃腸道不適發生率為57.89%(22/38),包括腹脹腹瀉7例、消化道出血9例、嘔吐和胃食管反流3例、便秘3例,肺部感染發生率為55.26%(21/38)。觀察組患者胃腸道不適發生率及肺部感染發生率均明顯低于對照組,X2=5.441、5.506,P<0.05,兩組間有統計學上的明顯差異。 2.4兩組患者預后情況分析
從表3可得知,營養支持治療6個月后,觀察組預后分級為I級者所占比率明顯低于對照組,V級者所占比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兩組間有統計學上的明顯差異。
3討論
重型顱腦損傷術后長期昏迷的患者早期給予營養支持治療可為患者提供充足的能量,糾正機體的代謝紊亂狀態,改善內環境及營養狀況,增強機體抵抗力,減少并發癥的發生,促進神經功能缺損狀況的改善,降低病殘率及致死率。本研究中對照組單純給予腸內營養支持,治療第7天患者的總蛋白、血紅蛋白、白蛋白水平及GCS評分均明顯低于進行腸內外聯合營養支持的觀察組;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預后分級為I級者所占比率明顯低于對照組,V級者所占比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可見早期腸內外營養較單純腸內營養支持能夠能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營養狀況,降低并發癥的發生,改善患者預后。腸內營養支持與人體生理需要相符,在防止胃腸粘膜損傷及萎縮的同時,可促進胃泌素的分泌,促進胃腸粘膜的運動,從而清除淤積的腸道內容物,避免了因胃腸粘膜損傷而導致的細菌移位,有利于減少重型顱腦損傷患者感染的發生[3]。但是重型顱腦損傷術后長期昏迷的患者機體處于應激狀態,胃腸功能出現障礙,腸道消化吸收功能及耐受性減弱,胃腸道吸收營養物質的能力存在一定局限性,加之胃腸排空延遲,單純給予腸內營養支持治療無法滿足患者的營養需求[4],因此需給予腸外營養進行補充,腸內外聯合營養支持不僅保證了患者的能量需求,避免了單純腸內營養支持造成的營養不足,還避免了過早過量營養支持造成的腹瀉腹脹、嘔吐和胃食管反流、肺部感染等并發癥的發生[5],本研究觀察組胃腸道不適發生率及肺部感染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也證明了這一點。此外腸內外聯合營養支持還可避免單純腸內營養可能引發的胃腸粘膜損傷和萎縮、胃腸道菌群移位等不良情況的發生。
綜上所述,早期腸內外營養對重型顱腦損傷術后長期昏迷患者營養狀況具有良好的改善效果,可降低并發癥發生率,改善患者預后,具有較高的推廣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徐慧玲.腸內營養與腸外營養支持對重型顱腦損傷患者手術預后的影響[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5,(9):86-87.
[2]陳國萍,陳鍔峰,錢輝,等.早期腸內外聯合營養支持在重型顱腦損傷患者中的臨床應用研究[J].浙江創傷外科,2015,(1):26-27.
[3]過群,高偉,張家留,等.不同營養支持方式對重型顱腦損傷病人預后的影響[J].腸外與腸內營養,2014,21(4):226-227,232.
[4]張龍.早期合理腸內外聯合營養對重型顱腦損傷術后長期昏迷患者營養狀況及預后的影響[J].中國當代醫藥,2016,23(3):40-42,45.
[5]鄧峰,鄧仁智,黃少偉,等.早期腸內外營養支持對重型顱腦損傷術后長期昏迷患者預后的影響[J].廣西醫學,2014,(11):1585-1587.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2944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