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營養護理干預對改善胃癌術后患者營養評估指標的效果觀察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目的:探究早期營養護理干預對改善胃癌術后患者營養評估指標的影響。方法 以胃癌術后患者100例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對照組行常規護理,實驗組同時行早期營養護理,分析2組護理的結果。結果 實驗組胃癌術后患者的營養評估指標水平均高于對照組,其并發癥發生率較對照組低,P<0.05。結論 胃癌術后患者接受早期營養護理干預,可有效改善其營養評估指標,對其并發癥的發生進行控制。
關鍵詞:早期營養護理胃癌;營養評估指標;胃癌
胃癌患者在手術后,較易出現胃腸功能紊亂的情況[1],因此,加強其術后早期營養護理來促進其腸內狀態的改善、提高其機體免疫力、控制并發癥的發生,十分必要[2]。本研究主要對早期營養護理干預對改善胃癌術后患者營養評估指標的影響作觀察,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資料
以胃癌術后患者100例為研究對象,時間為2017年1月-2018年12月,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50例。
實驗組中,年齡范圍31歲-65歲,均值(46.58±2.33)歲,男32例,女18例。
對照組中,年齡范圍31歲-66歲,均值(47.23±2.60)歲,男33例,女17例。
對比2組胃癌術后患者的資料,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對照組行常規護理,即通過靜脈補液的方式給予患者腸外營養干預,加強患者腹部腫脹、生命體征等觀察,并給予其早期活動指導。
實驗組同時行早期營養護理,即術中對三腔胃管放置,在術后24h-48h,患者生命體征穩定后,為其泵入500mlGNS注射液(5%),若患者不存在不適感,則第二天開始給予其腸內營養干預,勻速泵入腸內營養乳劑(500ml/袋,瑞能),根據患者的病情,合理調節泵入的劑量和速度,若患者反映良好,則適當增加營養乳劑的劑量,以此為患者提供充足的營養,同時對腸內營養乳劑實施保溫干預。術后第一天劑量為500ml,每小時25ml-50ml,術后第二天劑量為1000ml,第三天為2000ml。
1.3 觀察指標
對2組干預后營養評估指標水平作觀察,并分析2組并發癥發生率的差異性。
1.4 數據分析
SPSS21.0軟件作數據統計學處理,P<0.05時,統計學有意義。
2結果
實驗組胃癌術后患者的營養評估指標水平均高于對照組,其并發癥發生率較對照組低,P<0.05。如表1:
3討論
胃癌手術會對患者造成較大創傷,且患者較易出現營養失調的情況,因此,在胃癌患者手術后,加強其早期營養護理干預,十分必要。常規情況下,臨床在胃癌患者術后,主要是實施腸外營養護理干預,雖然具有一定的應用價值,但是難以獲得理想的效果,且對患者胃腸功能恢復無益[3]。
胃癌患者在手術后,其結腸和胃會處于麻痹的狀態,而其小腸在術后6h-12h即可恢復至正常狀態,這樣可為腸內營養的順利實施奠定基礎,即患者在術后早期即可接受腸內營養干預[4]。本研究顯示,接受早期營養護理干預的實驗組胃癌術后患者,其干預后的營養評估指標水平均高于常規護理的對照組,且其并發癥發生率較對照組低。表明早期營養護理干預的實施,可更好改善胃癌術后患者的營養評估指標水平,對并發癥的發生進行控制。早期腸內營養護理,其可將營養物質直接送至腸道內,腸道對營養物質吸收,之后向機體各個系統輸送,不僅可對患者營養的需求滿足,且可對患者的腸道功能鍛煉,使得其腸道功能更好的恢復[5]。
綜上所述,早期營養護理干預應用于胃癌術后患者中,有著較高的價值,可改善患者的營養指標水平,減少其并發癥的發生率,更高促進胃癌術后患者預后額的改善,意義重大,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徐華,王旭.早期營養護理干預改善胃癌術后患者各類營養評估指標觀察[J].中國實用醫藥,2014,9(3):223-224.
[2]李紅艷.研究腸內營養在胃癌患者術后早期應用的護理效果[J].中國衛生產業,2014,12(15):60-61.
[3]郭德美.食管癌、胃癌根治術后患者早期營養支持療法應用分析及護理[J].當代護士(下旬刊),2016,24(1):54-56.
[4]王姍,葛思堂,周英等.序貫性早期腸內營養在胃癌病人術后康復治療中的應用效果[J].腸外與腸內營養,2018,25(2):102-106.
[5]關慧慧,孫威.早期腸內與腸外營養結合在胃癌全胃切除術后的應用效果[J].中國醫藥導報,2015,(26):78-81,89.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3776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