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務導向性訓練聯合電話隨訪對腦卒中偏癱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 目的 探究任務導向性訓練聯合電話隨訪對腦卒中偏癱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方法 74例 腦卒中偏癱患者, 根據入院順序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 各37例。對照組給予常規康復訓練, 實驗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任務導向性訓練聯合電話隨訪。比較兩組患者遵醫行為、干預前后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定量表(FMA)、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及生活質量量表(SF-36)評分。結果 干預前, 兩組患者上、下肢FMA評分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 實驗組患者上、下肢FMA評分均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前, 兩組患者ADL、SF-36評分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 實驗組患者ADL、SF-36評分均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患者定時用藥、堅持合理飲食、定時定量康復訓練、定時復查占比均為83.78%、89.19%、94.59%、97.30%, 均明顯高于對照組的62.16%、64.86%、70.27%、64.86%,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任務導向性訓練聯合電話隨訪用于腦卒中偏癱患者, 可改善肢體運動功能, 提高遵醫行為、日常生活能力及生活質量。
【關鍵詞】 腦卒中偏癱;任務導向性訓練;電話隨訪;生活質量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task-oriented training combined with telephone follow-up on quality of life of stroke patients with hemiplegia. Methods A total of 74 patients with stroke hemiplegia were divided by admission order into control group and experimental group, with 37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routine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and the experimental group received task-oriented training combined with telephone follow-up on the basis of the control group. Comparison were made on compliance behavior, Fugl-Meyer motor function assessment (FMA) scale, 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ADL) scale and quality of life (SF-36) scale before and after interven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Before intervention, both groups had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upper and lower limb FMA score (P>0.05). After interventio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had higher upper and lower limb FMA score tha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Before intervention, both groups had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in ADL and SF-36 score (P>0.05). After interventio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had higher ADL and SF-36 score tha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The experimental group had obviously higher ratio of regular medication, reasonable diet, regular and quantitative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and regular review as 83.78%, 89.19%, 94.59% and 97.30% than 62.16%, 64.86%, 70.27% and 64.86%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ir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 Combination of task-oriented training and telephone follow-up for patients with stroke hemiplegia can improve their limb movement function, medical compliance behavior, daily living ability and quality of life.
【Key words】 Stroke hemiplegia; Task-oriented training; Telephone follow-up; Quality of life 腦卒中屬于常見心腦血管疾病, 以中老年人居多。據統計, 約70%腦卒中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礙, 以肢體偏癱較為常見[1]。研究證實, 早期施行康復訓練干預有助于提高腦卒中患者的整體健康狀況, 促進運動、感覺等神經功能恢復[2]。任務導向性訓練基于運動學習理論、運動控制, 根據患者功能缺陷程度制定相關計劃, 現已被證明為科學有效的康復治療手段[3]。由于我國醫療資源有限, 導致腦卒中偏癱患者無法長期接受院內康復治療, 通常病情穩定后需回歸家庭進行院外康復, 但患者出院后, 因缺少專業性康復指導致使其錯過最佳康復時機, 影響治療效果。故對出院后腦卒中偏癱患者實施針對性、目的性、計劃性、延續性護理尤為重要。本文研究任務導向性訓練聯合電話隨訪對腦卒中偏癱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1月~2017年9月本院收治的74例腦卒中偏癱患者, 患者均符合《各類腦血管病診斷要點》中診斷標準[4], 結合CT、磁共振成像(MRI)等影像學技術確診。根據入院順序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 各37例。實驗組患者男22例, 女15例;年齡25~78歲, 平均年齡(51.55± 8.82)歲;文化程度:10例初中, 16例高中, 11例大專及以上;偏癱部位:20例左側, 17例右側。對照組患者男26例, 女11例;年齡26~79歲, 平均年齡(52.64±8.79)歲;文化程度:14例初中, 15例高中, 8例大專及以上;偏癱部位:24例左側, 13例右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同意, 患者或家屬簽署知曉同意書。
1. 2 方法 入院后兩組均予以健康宣教、心理干預、藥物干預、康復指導等常規護理。對照組給予常規康復訓練, 通過Rood、Bobath等技術施行訓練, 根據患者實際情況制定訓練內容(肢體主被動訓練、良肢位擺放、日常生活能力練習、肌力練習)。實驗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任務導向性訓練聯合電話隨訪, 具體為:①采用長期家庭氧療(LTOT)形式制定康復內容, 以通俗易懂的言語指導患者各種動作, 依據患者的肢體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評分制定當日的訓練任務及練習目標, 并由主管護士評估康復情況, 逐漸完善訓練方案, 適當增強訓練目標難度。②上肢訓練:拍打、旋轉患者肌肉及關節, 呈放松狀態, 尋找適于誘導主動運動的體位;將球放于關節需活動方向, 注視并觸摸5~20次, 變換球的位置, 重復上述操作, 活動不同關節;訓練動作由簡單向復雜轉變, 由肩關節運動過渡至肘關節、腕關節, 對于能夠誘導出所需功能的患者, 給予肯定及鼓勵, 增強其康復信心;下肢訓練:待患者下肢關節、肌肉群放松后, 予以主動輔助訓練, 仰臥位, 以護士的手為目標, 指導患者利用伸髖、抬高骨盆等方式接觸目標, 時間約為5 s, 以患者耐受程度為準;通過綁縛沙袋等方式提高下肢阻力, 增強肌力, 以訓練小腿功能。③在患者出院前, 電話隨訪護士、主治醫師共同制定相關的康復指導方案, 并跟蹤實施;于患者出院后1周、1個月、2個月、3個月進行電話隨訪, 隨訪內容包含康復情況、用藥情況、飲食情況等, 告知患者康復訓練對疾病轉歸重要性, 并解答院外康復過程中出現的問題, 做到有效、耐心溝通。
1. 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①比較兩組患者干預前后肢體運動功能。采用FMA進行評估, 上肢包含10個項目, 共66分, 下肢包含7個項目, 共34分, 分值越高, 上、下肢運動功能越好。②比較兩組患者干預前后日常生活能力及生活質量。采用ADL、SF-36進行評估, 得分越高, 代表日常生活能力及生活質量越好。③比較兩組患者遵醫行為。選用本院自擬腦卒中偏癱遵醫行為量表評估, 包含定時復查、定時定量康復訓練、堅持合理飲食、定時用藥4個項目。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上、下肢FMA評分比較 干預前, 兩組患者上、下肢FMA評分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干預后, 實驗組患者上、下肢FMA評分均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ADL、SF-36評分比較 干預前, 兩組患者ADL、SF-36評分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 實驗組患者ADL、SF-36評分均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 3 兩組患者遵醫行為比較 實驗組患者定時用藥、堅持合理飲食、定時定量康復訓練、定時復查占比均為83.78%、89.19%、94.59%、97.30%, 均明顯高于對照組的62.16%、64.86%、70.27%、64.86%,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 討論
腦卒中偏癱患者的中樞神經系統受到損傷后, 其結構及功能仍然存在一定的重塑、代償能力, 可通過康復訓練、學習等刺激產生, 一般不會自動產生[5]。研究證實, 系統且正規的康復訓練可使卒中病灶的周圍腦細胞經過軸突“芽生”, 以恢復對側大腦半球的運動功能重塑及代償[6]。近些年來, 任務導向性訓練因具有良好的療效逐漸用于腦卒中的康復治療, 訓練過程中患者需不斷判斷并整合康復任務、目標涉及信息, 使腦部神經有效地支配自身運動, 在完成規定目標的同時, 獲取運動情況反饋, 不僅有助于調整、完善運動模式, 而且可促使神經網絡、運動程序形成, 恢復運動功能。研究顯示, 住院期間大多數腦卒中偏癱患者均可獲得良好專業康復指導, 效果較為滿意, 但出院后患者無法獲取專業的康復指導, 加以我國家庭康復護理尚未規范, 存在隨意性、盲目性等特點, 致使腦卒中偏癱患者的院外康復不甚理想[7]。文獻報道, 以信件、電話、上門等隨訪方式可與患者及家屬保持長期聯系, 便于了解患者病情變化, 予以康復指導則有助于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 提高服務質量[8]。電話隨訪屬于簡單院外護理模式, 是醫院護理延續至家庭的一種手段, 通過與患者溝通交流, 使醫務工作者獲取第一手資料, 同時有助于醫務工作者業務水平提高及醫學科研工作開展, 為患者提供更加優質服務。 本文研究在任務導向性訓練的基礎上予以電話隨訪, 分別于患者出院后1周、1個月、2個月、3個月進行電話隨訪, 了解患者是否按時康復、用藥及飲食情況, 并對患者提出的疑問進行及時解答及指導, 使其充分意識到遵循醫囑對疾病轉歸的必要性、重要性, 從而積極主動地參與康復訓練。本研究結果顯示, 干預后實驗組FMA、ADL、SF-36評分均高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原因在于, 上、下肢活動的訓練過程中, 任務導向性訓練均設置一個具體目標, 使患者根據目標進行有意識訓練, 在護士幫助下進行反復訓練, 并通過大腦神經組織提供訓練的反饋信息, 從而促進大腦功能恢復, 改善肢體功能, 同時通過綁縛沙袋等方式進行阻力運動, 增強曲髖肌、屈膝肌、伸髖肌等肌群肌力, 調節肌群間整體協調控制能力, 以改善運動功能, 聯合電話隨訪, 可監督患者定時進行任務導向性訓練, 有助于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及生活質量。此外, 電話隨訪還能監督患者定時用藥、康復訓練、復診, 強化健康的生活方式, 樹立康復信心, 從而提高治療的依從性。本研究發現, 實驗組遵醫行為優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說明任務導向性訓練聯合電話隨訪可提高腦卒中偏癱患者的遵醫行為。
綜上所述, 任務導向性訓練聯合電話隨訪用于腦卒中偏癱患者, 可明顯改善肢體的運動功能, 提高遵醫行為、日常生活能力及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 邵印麟, 周立晨, 歐陽迎, 等. 姿勢控制訓練對腦卒中偏癱患者近端肢體關節肌肉能力的影響. 中國康復醫學雜志, 2017, 32(9):1059-1062.
[2] 肖洪波, 朱宗俊, 陳瑞全, 等. 任務導向性訓練聯合肉毒素對腦卒中后上肢痙攣患者功能恢復的影響. 中國臨床保健雜志, 2015, 18(1):12-14.
[3] 龐文君, 張雷, 吳博, 等. 計算機手功能訓練聯合任務導向性訓練對腦卒中偏癱上肢功能的影響. 中國康復醫學雜志, 2015, 30(10):1037-1040.
[4] 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 各類腦血管病診斷要點. 中華神經科雜志, 1996, 29(6):379-380.
[5] 陳健安, 鄭禹, 余康潮, 等. 董氏奇穴配合康復訓練治療腦卒中后上肢痙攣性偏癱的臨床觀察. 中國康復醫學雜志, 2015, 30(7):715-717.
[6] 李曉軍, 馮麗娜, 余鵑, 等. 任務導向性訓練在腦卒中偏癱患者中的應用. 神經損傷與功能重建, 2016, 11(4):362-363.
[7] 裴小玲. 延續護理對腦卒中患者功能恢復和生活質量的影響. 實用臨床醫藥雜志, 2015, 19(23):219-220.
[8] 邢麟, 余洋, 張燕, 等. 電話隨訪實施健康教育對提高腦卒中患者滿意度的研究. 中國醫藥導報, 2015, 12(3):151-154.
[收稿日期:2018-10-09]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6/view-1488375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