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抑郁癥伴自殺傾向患者的自殺原因分析及規范化護理對其預防效果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 目的 探討抑郁癥伴自殺傾向患者的自殺原因及規范化護理對其預防效果, 為臨床護理干預提供參考依據。方法 選取30例抑郁癥伴自殺傾向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均實施自殺規范化護理。分析患者的自殺原因, 并比較患者護理前和護理后1、2個月的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評分、自尊量表(SES)評分、貝克自殺意念量表(SSI)評分、自殺次數及健康狀況調查問卷(SF-36)評分。 結果 30例抑郁癥伴自殺傾向患者的自殺原因:對前途悲觀失望占30.00%(9/30), 缺乏自我價值感占26.67%(8/30), 因要求未得到滿足與家人爭吵占23.33%(7/30), 幻覺、妄想癥狀支配占20.00%(6/30)。護理后1、2個月, 30例患者的HAMD、貝克SSI評分均低于護理前, 自殺次數少于護理前,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30例患者護理后1、2個月的SES評分分別為(29.55±4.35)、(38.73±5.01)分, 均高于護理前的(19.42±3.44)分,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1、2個月, 30例患者的生理機能、社會功能、軀體疼痛、生理職能、一般健康狀況、精力、情感職能、精神健康8項SF-36評分均高于護理前,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抑郁癥患者自殺傾向及意念的產生與多種因素有關, 對抑郁癥伴自殺傾向患者進行規范化護理干預可有效改善患者健康狀況。
  【關鍵詞】 抑郁癥;自殺傾向;自殺原因;護理對策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causes of suicide of depression patients with suicidal tendency and the preventive effect of standardized nursing, 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clinical nursing intervention. Methods A total of 30 depression patients with suicidal tendency as study subjects all received standardized nursing of suicide. The causes of suicide were analyzed, and the scores of 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 (HAMD) score, self-esteem scale (SES) score, scale for suicide ideation (SSI), suicide frequency and health status questionnaire (SF-36) before and after 1 and 2 months of nursing were compared. Results Suicidal causes of 30 patients with depression and suicidal tendency: pessimistic disappointment for the future accounted for 30.00% (9/30), lack of self-worth accounted for 26.67% (8/30), unfulfilled quarrel with family members accounted for 23.33% (7/30), and domination of hallucination and delusional symptoms accounted for 20.00% (6/30). After 1 and 2 months of nursing, 30 patients had lower HAMD and SSI score than those before nursing, and less frequency of suicide than those before nursing. Their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After 1 and 2 months of nursing, 30 patients had SES score respectively as (29.55±4.35) and (38.73±5.01) points than (19.42± 3.44) points before nursing,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After 1 and 2 months of nursing, 30 patients had higher SF-36 score of physiological function, social function, physical pain, physiological function, general health status, energy, emotional function, mental health than those before nursing, and their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 The suicidal tendencies and ideation of depressive patients are related to many factors. Standardized nursing intervention for depressive patients with suicidal tendencies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ir health.   【Key words】 Depression; Suicide tendency; Causes of suicide; Nursing strategy
  抑郁癥是一類常見的心境障礙[1]。病情嚴重者可出現自殺意念甚至自殺傾向, 對患者自身安危與家庭、社會和諧均有嚴重影響。目前國內對抑郁癥患者的治療仍處于發展階段, 鑒于此, 需要對抑郁癥伴自殺傾向患者加強管理, 從而采取針對性護理對策, 最大限度地減少自殺傾向對患者自身及其家庭、社會造成的影響[2]?,F將本科2017年以來抑郁癥伴自殺傾向的30例患者的臨床資料加以分析, 就如何加強相關護理, 降低自殺風險做一探討?,F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對象為2017年1~12月在本院住院治療的30例抑郁癥伴自殺傾向患者, 納入標準:符合國際疾病分類第10版(ICD-10)精神和行為障礙中抑郁發作診斷標準。30例患者中男14例, 女16例;平均年齡(34.5±5.2)歲; 抑郁發作次數1~9次, 平均抑郁發作次數(3.56±2.1)次。
  1. 2 護理方法 所有患者均實施自殺規范化護理, 包括:①“醫生-護士-家屬” “聯鎖”機制;②心理、支持性心理治療;③安全、個性化護理[3, 4]。
  1. 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采用生活事件量表(LES)分析患者的自殺原因。比較患者護理前和護理后1、2個月的HAMD 評分、SES評分、貝克SSI評分、自殺次數及SF-36評分。研究對象入組后, 由經過專業系統培訓的調查人員詳細詢問患者一般資料, 完成人口學資料調查填寫, 依次向其發放LES、HAMD(評分與抑郁程度成反比)、SES(評分與自尊情況成正比)調查問卷、貝克SSI(評分越高, 自殺意向越強烈)、SF-36(包括生理機能、社會功能、軀體疼痛、生理職能、一般健康狀況、精力、情感職能、精神健康8項, 分值與生活質量成正比), 在患者填寫前由調查人員詳細介紹填寫要求與注意事項, 問卷需現場填寫, 在30 min后當場回收, 對患者存在疑惑的地方需要給予適當解釋, 每項調查均需由3~5名調查員在場配合完成。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自殺原因分析 30例抑郁癥伴自殺傾向患者的自殺原因:對前途悲觀失望占30.00%(9/30), 缺乏自我價值感占26.67%(8/30), 因要求未得到滿足與家人爭吵占23.33%(7/30), 幻覺、妄想癥狀支配占20.00%(6/30)。
  2. 2 30例患者護理前后HAMD、SES、貝克SSI評分及自殺次數比較 護理后1、2個月, 30例患者的HAMD、貝克SSI評分均低于護理前, 自殺次數少于護理前,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30例患者護理后1、2個月的SES評分高于護理前,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3 30例患者護理前后SF-36評分比較 護理后1、2個月, 30例患者的生理機能、社會功能、軀體疼痛、生理職能、一般健康狀況、精力、情感職能、精神健康8項SF-36評分均高于護理前,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本研究探討、分析抑郁癥患者采取規范化護理對策后抑郁嚴重程度、自尊、自殺意念、自殺傾向及身心健康狀況的改變[5, 6]。研究結果顯示:30例抑郁癥伴自殺傾向患者的自殺原因:對前途悲觀失望占30.00%(9/30), 缺乏自我價值感占26.67%(8/30), 因要求未得到滿足與家人爭吵占23.33%(7/30), 幻覺、妄想癥狀支配占20.00%(6/30)。護理后1、2個月, 30例患者的HAMD、貝克SSI評分均低于護理前, 自殺次數少于護理前,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30例患者護理后1、2個月的SES評分分別為(29.55±4.35)、(38.73± 5.01)分, 均高于護理前的(19.42±3.44)分,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1、2個月, 30例患者的生理機能、社會功能、軀體疼痛、生理職能、一般健康狀況、精力、情感職能、精神健康8項SF-36評分均高于護理前,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對抑郁癥伴自殺傾向患者進行規范化護理的臨床療效顯著, 能夠有效地減輕患者的負性情緒、自殺意念, 提高其身心健康。這與以往學者[7]的研究結果相符。
  規范化護理是將患者的心理、生活、藥物、安全、生活能力鍛煉等多方面綜合考慮的護理服務理念[8, 9]。安全、個性化思維護理通過“醫生-護士-家屬”之間的聯鎖對有自殺觀念或企圖的抑郁癥患者給予密切關注, 并嚴格執行各項安全規定, 創造良好的安全環境, 有利于減少患者的自殺傾向次數, 促進其恢復[7-14];能夠增加患者的自信, 改善其抑郁程[15-18]。
  隨著醫療模式的轉變以及社會的發展, 人們對于疾病的自我保健意識也在逐漸加強, 當然, 這對護理工作帶來了嚴峻的挑戰。因此, 應在積極為患者提供優質護理服務的同 時, 對抑郁癥自殺的護理工作應不斷地探討、總結、完善和實踐[19-21]。
  綜上所述, 對抑郁癥伴自殺傾向患者進行規范化護理干預的臨床療效顯著, 值得廣泛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賈莉娜, 李虹娟, 劉小娟, 等. 優質護理干預對抑郁癥伴自殺傾向患者心理健康和生活質量的影響分析. 國際精神病學雜志, 2017, 28(6):1084-1086.
  [2] 代金枝. 動機性訪談對自殺意念的抑郁癥患者抑郁水平和自殺意念的影響. 現代臨床護理, 2017, 16(8):20-24.   [3] 王穎, 唐蕊, 張燕麗, 等. 住院抑郁癥病人自殺意念的保護因素分析. 護理研究, 2018, 34(4):649-651.
  [4] 陳林, 吉振鵬, 楊甫德, 等. 伴非典型特征的抑郁癥患者自殺未遂的危險因素分析. 中國神經精神疾病雜志, 2017, 43(5): 294-299.
  [5] 姚麗敏, 姚志劍, 史家波, 等. 伴與不伴自殺意念男性抑郁癥患者P300和甲狀腺激素水平對比研究. 臨床精神醫學雜志, 2017, 27(3):149-152.
  [6] 李會, 穆喜術, 李淑芬, 等. 綜合護理干預措施對抑郁癥患者自殺態度和自我接納的影響. 神經疾病與精神衛生, 2016, 16(5): 574-577.
  [7] 李秀英, 陳宏, 辛建. 伴與不伴精神病性癥狀抑郁癥患者臨床特征及影響因素分析. 中華行為醫學與腦科學雜志, 2016, 25(8):732-735.
  [8] 秦碧勇, 戴立磊, 汪鍵, 等. 抑郁癥患者自殺風險與共病數量、抑郁程度的相關性研究. 重慶醫學, 2016, 45(13):1810-1812.
  [9] 穆燕. 正念認知療法干預對抑郁癥患者心理狀態及自殺意念的影響. 海軍醫學雜志, 2017, 38(6):530-533.
  [10] 吳改平, 胡德英, 湯運紅. 住院病人自殺死亡原因心理解剖分析與啟示. 護理研究, 2017, 31(10):1224-1227.
  [11] 操軍, 王俊, 況利, 等. 抑郁癥自殺未遂患者血漿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水平及相關分析. 中國神經精神疾病雜志, 2013, 39(10): 597-601.
  [12] 李宏偉, 高鎮松, 郭賽玲, 等. 精神分裂癥患者HPA軸釋放功能與自殺行為相關性研究. 精神醫學雜志, 2015, 28(3):175-178.
  [13] 苑杰, 齊文風, 劉勉. 抑郁癥患者自殺影響因素研究進展. 臨床精神醫學雜志, 2015, 25(5):345-347.
  [14] 辛立敏, 陳林, 楊甫德, 等. 伴焦慮癥狀抑郁癥患者自殺未遂的危險因素. 中國神經精神疾病雜志, 2015, 41(10):613-617.
  [15] 辛立敏, 陳林, 吉振鵬, 等. 伴與不伴焦慮癥狀抑郁癥患者的自殺風險. 中國心理衛生雜志, 2015, 29(11):812-816.
  [16] 肖垚南, 陳丁玲. 認知行為治療伴自殺行為抑郁癥的效果分析. 中國當代醫藥, 2014, 21(7):184-186.
  [17] 朱麗, 杜巧榮, 楊春霞, 等. 伴自殺觀念抑郁癥患者的認知功能及影響因素. 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 2018, 18(9):18-20, 26.
  [18] 林冬梅, 樊國珍, 馬銀華, 等. 伴與不伴自殺行為的抑郁癥患者臨床癥狀及認知功能的對照研究. 當代醫學, 2017, 23(13): 27-28.
  [19] 白超. 認知行為干預對抑郁癥患者自殺意念的影響. 護理實踐與研究, 2017, 14(9):141-142.
  [20] 竇連杰, 金玲玲, 張洪波, 等. 重度抑郁高中生自殺行為認知功能分析. 中國學校衛生, 2016, 37(3):368-370, 375.
  [21] 劉雙珠, 甘景梨. 抑郁癥及其自殺行為與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研究進展. 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 2017, 25(6):949-952.
  [收稿日期:2018-10-12]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6/view-14883758.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