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藥物治療老年精神分裂癥患者的療效及對糖脂類代謝影響的對比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 目的 對比研究不同藥物治療老年精神分裂癥患者的療效及對糖脂類代謝的影響。 方法 98例老年精神分裂癥患者, 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A組與B組, 各49例。A組采用利培酮治療, B組采用阿立哌唑治療。對比兩組治療效果以及治療前后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總膽固醇(TC)、甘油三酯(TG)水平變化情況。結果 B組總有效率為93.88%, 明顯低于A組的81.63%,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前, 兩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TC、TG水平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 兩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TG水平均高于治療前,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A組TC水平高于治療前, 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B組TC水平高于治療前,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A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TC、TG水平均低于B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老年精神分裂癥患者治療中運用利培酮、阿立哌唑均具有一定的治療價值, 其中阿立哌唑的治療效果更好, 但利培酮對患者糖脂類代謝的影響較小, 臨床應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采取合適的藥物進行治療。
【關鍵詞】 阿立哌唑;利培酮;精神分裂癥;糖脂類代謝
精神分裂癥屬于臨床上常見的重性精神病, 主要涉及患者的感知覺、思維、行為及情感等方面的異常, 且精神活動不協調, 若未及時采取有效治療措施, 隨著疾病進展, 部分患者可能出現認知功能受損等現象, 嚴重影響患者的身體健康及日常生活能力[1]。臨床通常采取藥物進行治療, 但不同藥物可能產生不同的效果, 部分藥物雖然能夠有效控制病情, 緩解相關癥狀, 但對患者糖脂類代謝的影響較大, 導致預后較差。尤其是老年患者, 自身機體功能逐漸衰退, 明顯增加了治療難度[2]。因此本院展開研究, 探討不同藥物應用于老年精神分裂癥患者治療中的療效及對糖脂類代謝的影響?,F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擇2015年4月~2018年5月本院收治的98例老年精神分裂癥患者, 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A組與 B組, 各49例。A組男23例, 女26例;年齡63~75歲, 平均年齡(68.17±2.28)歲;病程3~12年, 平均病程(8.46±1.18)年。 B組男25例, 女24例;年齡64~75歲, 平均年齡(68.53± 2.16)歲;病程4~12年, 平均病程(8.51±1.44)年。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A組采用利培酮(常州四藥制藥有限公司, 國藥準字H20050410, 規格:1 mg)治療, 初始劑量0.5 mg/次, 2次/d, 口服, 根據患者身體及疾病情況, 可逐漸增加劑量至1~2 mg/次, 2次/d。
B組采用阿立哌唑(上海上藥中西制藥有限公司, 國準字H20041506, 規格:5 mg)治療, 初始劑量10 mg/次, 1次/d, 口服, 根據身體及疾病情況, 可逐漸增加劑量至30 mg/次, 1次/d。兩組均持續用藥2個月。
1. 3 觀察指標及療效判定標準 密切關注兩組患者用藥前后的病情變化, 記錄并比較兩組治療前后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TC及TG水平;比較兩組治療效果。療效判定標準:采用陽性與陰性癥狀量表(PANSS)對所有患者進行治療前后評分, 減分率=(治療前總分-治療后總分)/治療前總分× 100.00%。PANSS減分率≥80.00%, 相關癥狀消退為顯效;50.00%≤PANSS減分率<80.00%, 相關癥狀減輕為有效;未達到以上標準為無效[3]。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 100.00%。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 B組總有效率為93.88%, 明顯低于A組的81.63%,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兩組糖脂類指標水平變化情況比較 治療前, 兩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TC、TG水平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 兩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TG水平均高于治療前,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A組TC水平高于治療前, 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B組TC水平高于治療前,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A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TC、TG水平均低于B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精神分裂癥主要是由一組癥狀群構成的臨床綜合征, 具有病程遷延、反復發作等特點, 目前臨床上關于疾病的發生機制尚無明確定論, 可能與個體心理的易感素質、社會環境的不良因素有關。隨著疾病的不斷進展, 患者可能伴有焦慮、抑郁等不良心態, 同時對認知、社會能力造成危害, 應受到臨床重點關注[4]。
臨床既往多采取藥物進行治療, 其中抗精神類、鎮靜類藥物被廣泛應用于臨床, 可有效抑制多巴胺受體, 防止信號傳導, 從而緩解病情, 但相關報道中曾指出, 若患者長期使用藥物, 則可能造成糖脂類代謝紊亂, 特別是老年患者, 因其本身伴有較多的基礎疾病, 加之機體功能衰退, 增加了糖脂類代謝紊亂的風險性[5]。利培酮屬于選擇性單胺能拮抗 劑, 對α1、α2、5-羥色胺2(5-HT2)、D2、H1受體具有較強親和力, 通過對D2、5-HT2受體拮抗聯合效應發揮出治療目的, 促進患者認知能力提升。經過口服給藥后, 吸收較為快速, 起效快, 對患者糖脂類代謝影響較小。而阿立哌唑不僅對5-HT1受體具有拮抗作用, 同時存在激動作用, 在5-HT1A受體、多巴胺中親和力較高, 并促進多巴胺產生, 進一步對前額葉皮質D2受體產生刺激效果, 有效改善機體內環境中神經遞質水平, 達到鎮靜作用, 為患者恢復認知提供保障[6]。
本文研究結果顯示:B組總有效率為93.88%, 明顯低于A組的81.63%,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前, 兩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TC、TG水平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 A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TC、TG水平均低于B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B組 總有效率較高, 但A組治療后對糖脂類代謝影響較小。由于阿立哌唑具有一定鎮靜作用, 可降低患者活動量, 造成能力、脂肪堆積, 從而增加體重;加上阿立哌唑對5-HT1受體的拮抗效果, 可抑制胰島素產生, 從而影響血糖水平升高。
綜上所述, 不同藥物應用于老年精神分裂癥患者的治療中均具有一定的價值, 其中阿立哌唑總有效率較高, 但利培酮對患者糖脂類代謝的影響較小, 臨床可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選擇合適的藥物進行治療。
參考文獻
[1] 李濤, 胡曉科, 尚同軍, 等. 阿立哌唑聯合利培酮治療精神分裂陰性癥患者的臨床療效、癥狀量表評分及安全性觀察. 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 2017, 16(3):235-237.
[2] 馮燕霞, 楊發. 不同抗精神病藥物對精神分裂癥患者的臨床影響及糖脂代謝的變化. 國際檢驗醫學雜志, 2017, 38(19):2749-2751.
[3] 姜燕, 于濤. 阿立哌唑與利培酮治療精神分裂癥的對照研究. 心理醫生, 2017, 23(28):69-70.
[4] 陳進軍. 阿立哌唑與利培酮治療精神分裂癥各28例效果分析比較. 心理醫生, 2015, 21(12):94-95.
[5] 馮婉霞, 陳婉珉, 莫翠英, 等. 帕利哌酮、阿立哌唑和利培酮對首發精神分裂癥患者的臨床療效觀察. 廣西醫科大學學報, 2015, 32(4):623-625.
[6] 侯云躍, 陳黎明, 范林鈺, 等. 不同抗精神病藥物對精神分裂癥患者臨床療效和糖脂代謝的影響. 西部醫學, 2015, 27(6):843- 846.
[收稿日期:2018-10-30]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6/view-1488376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