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用PDCA持續降低病房輸液響鈴率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 目的 運用PDCA的方式持續降低兒呼吸科病房輸液響鈴率。方法 對病房呼叫鈴使用現狀進行調查, 其中77.6%為輸液響鈴, 通過調整各班工作職責, 合理配置流動護理工作站, 落實責任護士床邊工作制, 加強輸液及呼叫鈴的宣教, 從而降低輸液響鈴率。結果 5 d病房輸液響鈴次數由675次 降至209次, 輸液響鈴率由82.02%(675/823)降至25.39%(209/823), 干預后輸液響鈴率明顯低于干預前,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通過進行PDCA持續質量改進, 能夠明顯降低病房呼叫鈴的使用率, 營造舒適、安靜的病房環境。
【關鍵詞】 PDCA;病房輸液響鈴;品管圈活動
病房呼叫鈴在為護患提供服務的同時, 也因為頻繁呼叫而產生病區噪音污染, 對住院患者造成一定的心理影響, 也從側面反映出科室的平面管理水平、護理人力資源配備、工作流程及效率的情況[1]。據調查, 長時間受噪音騷擾會影響患者情緒, 易產生疲倦、不安, 甚至眩暈、惡心、失眠以及脈搏、血壓波動等負面影響[2]。因此, 降低病房呼叫鈴的使用率、減少噪音污染、營造安靜的住院環境是提高護理質量的一個重要方面。本院兒呼吸科自2016年2月9日~8月22日開展品管圈活動, 對減少病房呼叫鈴使用頻次做了近 7個月的持續質量改進, 現具體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本病區為兒呼吸科住院病房, 床位40張, 床位使用率達100%, 護士16名, 床護比低于三級甲等醫院1∶0.6的配置標準, 編制相對不足, 輸液量大, 工作任務重, 導致病房響鈴頻繁, 經常有患兒家屬反映護士應鈴不及時。
1. 2 方法
1. 2. 1 干預前的輸液響鈴情況 護士收集2016年3月9~ 13日共5 d的響鈴數據做原因分析, 發現其中77.76%的鈴聲為輸液相關響鈴, 后面依次排序為霧化相關響鈴(15.55%)、 報告病情(3.46%)、誤按(1.50%)、其他(1.73%)。故針對主要原因進行了輸液相關情況分析。見表1。由現狀調查得出, 現況值(輸液響鈴率)=675/823=82.02%, 目標值=現況值-改善值(現況值×改善重點×圈能力)=82.02%-(82.02%× 77.76%×87.00%)=26.53%。
1. 2. 2 干預措施 全體圈員應用QC手法找出要因如下:各班職責不合理, 流動護理工作站設計不合理, 無落實輸液宣教職責, 無相應的監管制度。再根據這4項要因制定干預措施。
1. 2. 2. 1 合理配置人力資源, 科學分組排班 在暫無條件增加護理人員的情況下, 由護士長進行人員重組, 科學排班。病區共有床位40張, 分為兩組, 責任護士4 名, 每人負責10例 患兒, 包含所管患兒的全面治療及護理工作。取消原有主班, 兩組護理組長帶著各自的責任護士自行負責醫囑、核對等工作, 促使護士更加了解所管患兒的病情, 及時跟進其治療、護理。增加班次A1.2, 上午負責全病房需要重新打留置針的患兒穿刺, 中午配藥, 下午與責任護士一起負責巡視病房、更換液體、觀察輸液情況。
1. 2. 2. 2 優化護理流程, 落實責任護士床邊工作制 ①實行責任護士包干制, 包干患者平均10例, 相對固定床位;②制 定各流動護理工作站的配置標準:病房治療車、巡視車及操作室治療車根據不同的需求有不同的配置;③護理工作場所前移, 建立二級護士工作站, 把輸液等可以在床邊工作的物品放在護理移動車上, 以縮短護理工作半徑。
1. 2. 2. 3 創新服務意識, 轉變服務理念 護士應主動巡視病房, 發現液體輸畢應主動更換。還可以與患者進行全方位的健康宣教, 落實主動服務, 真正做到將護士還給患者, 體現“以患者為中心”的優質服務。護士長及護理組長督促檢查, 制定檢查考核標準, 每天調查患者對護理質量的滿意度, 重點調查護士是否及時巡視病房, 是否主動宣教輸液及呼叫鈴的相關注意事項, 是否及時更換輸液瓶, 發現問題是否及時解決。
1. 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干預后首次輸液響鈴情況 輸液響鈴率由干預前的82.02%(675/823)降至干預后的51.87%(416/802), 干預后首次輸液響鈴率明顯低于干預前,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雖然結果有統計學意義, 但通過干預前后收集的數據, 可計算出目標達成率。目標達成率=(改善后-改善前)/(目標值-改善前)×100%=(51.87%-82.02%)/(26.53%-82.02%)× 100%=54.33%。
2. 2 干預后再次輸液響鈴情況 由于目標未達成, 必須再采取PDCA循環, 進行持續質量改進。干預后再次響鈴率為25.39%(209/823), 明顯低于干預前的82.02%(675/823),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目標達成率=(改善后-改善前)/(目標值-改善前)×100%=(26.39%-82.02%)/(26.53%-82.02%)×100%=100.25%。
3 討論
目前病房呼叫器在臨床普遍使用, 鈴聲也成為病房噪音的主要來源[3-6], 因此, 降低病房呼叫鈴的使用率意義重大。在本次研究中, 由于干預后首次目標未達成, 必須再采取PDCA循環, 進行持續質量改進。圈員們尋找出原因具體如下:①部分人無主動巡視意識;②無推起巡視車進行巡視;③A1.2下午巡視不足;④部分人不適應新的流程。 針對以上原因, 再次制定整改計劃:①重新審視工作流程, 規范各班職責;②調查圈友們在執行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意見;③強調主動巡視的必要性, 將巡視責任落實到個人;④加強溝通, 逐步適應。進行對策實施:①重新整理所有班次職責并實施;②根據圈員們及圈友們的意見, 重新整理并規范各治療車的物品擺放并投入臨床使用;③經檢驗及討論, 原對策“加強有關輸液及呼叫鈴的宣教方面”實施有效, 繼續強調職責的落實;④在原對策“制定輸液滴速、巡視、呼叫鈴使用宣教監管制度”的前提下, 加強提升主動服務意識。本次結果表明, 通過品管圈活動, 運用PDCA的方法進行持續質量改進, 以輸液響鈴為主的病房呼叫鈴使用率明顯降低, 效果顯著。
綜上所述, 在品質圈活動中, 人人都是管理者, 人人參與, 充分調動了護士的工作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和管理意識[11-13]。特別是將品管圈的精髓——PDCA手法的應用, 貫穿于臨床護理工作中, 通過全科室的相互協作, 找出和分析發生問題的原因, 設定目標, 制定對策并實施效果評價等, 可促進護理質量的持續性改進[14-16]。
參考文獻
[1] 程友花, 王蕾. 品管圈活動中爭創“無鈴聲呼叫病房”對策. 中國醫藥導報, 2012, 9(30):127-128.
[2] 陳維英. 基礎護理學. 第3版. 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 1997:38.
[3] 譚玉玲, 梁珍嬋, 盧柳娟. 開展QC小組活動控制輸液鈴聲. 全科護理, 2009, 7(20):1799.
[4] 宗彩霞, 聶立敏, 付雪飛, 等. 品管圈活動在降低病房呼叫鈴使用率中的應用. 河北醫藥, 2014, 36(7):1103-1105.
[5] 林佳蕙. 品管圈活動降低病房呼叫鈴使用率的效果. 福建醫藥雜志, 2016, 38(3):169-170.
[6] 韓梅. 品管圈活動對降低病房呼叫器使用率的應用. 內蒙古中醫藥, 2016, 35(6):100-101.
[7] 鄭雪梅, 常蕓, 張倩. 品管圈活動降低心內科病房呼叫鈴發生次數效果評價.護士進修雜志, 2015,30(6):494-497.
[8] 沈小英, 滕麗華, 方偉虹,等. 品管圈在降低病房呼叫鈴使用率中的運用.中國實用護理雜志, 2014, 30(s1):205.
[9] 張友芝.品管圈活動在減少病房呼叫鈴聲次數中的應用.醫學信息, 2014,28(32):241.
[10] 張東霞, 宮雪.品管圈在降低病房呼叫器使用率中的應用.轉化醫學電子雜志, 2014,1(6):60,62.
[11] 梁素芳, 蔣雅蘭, 劉樂樂, 等. QC活動降低外周靜脈輸液拔針后皮下淤血率. 國際醫藥衛生導報, 2012, 18(12):1820-1821.
[12] 黃冬蓮, 黃六英.品管圈活動在減少病房輸液呼叫鈴聲中的應用.贛南醫學院學報, 2013, 33(5):761-763.
[13] 陳鳳華, 王小英, 劉寧,等.品管圈在優質護理病房降低呼叫器使用頻率的應用研究.安徽衛生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15,14(3):101-102.
[14] 周菱娜. 品管圈活動在降低病房呼叫鈴使用率中的應用.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 2015, 1(4):37-38.
[15] 龔玉, 王桂芝, 吳利平.品管圈在降低病房呼叫器使用次數的應用與效果. 當代護士(下旬刊), 2015,23(10):176-177.
[16] 那麗秋, 蘇丹, 劉英菊,等.品管圈活動在減少病房輸液中呼叫鈴聲中的應用.中國衛生標準管理, 2015,13(22):215-216.
[收稿日期:2018-09-25]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6/view-1488379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