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丙戊酸聯合拉莫三嗪用于癲癇治療的臨床分析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 目的 探討分析丙戊酸聯合拉莫三嗪用于癲癇治療的臨床效果。方法 90例癲癇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按照治療方法的不同分為A組和B組, 每組45例。A組患者給予單一丙戊酸藥物治療, B組患者在A組治療基礎上增加拉莫三嗪治療。比較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抽搐癥狀消失時間、意識恢復清醒時間、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及治療前后發作頻率。結果 經治療后, B組患者的總有效率為95.56%, 明顯高于A組的68.89%,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0.946, P=0.001<0.05)。B組患者的發作頻率為(0.12±0.01)次/周, 明顯少于A組的(0.21±0.03)次/周,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19.092, P=0.000<0.05)。B組患者的抽搐癥狀消失時間、意識恢復清醒時間分別為(13.78±1.41)、(15.24±2.61)min, 均明顯短于A組的(19.42±3.57)、(20.61±4.51)min, 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t=9.857、6.913, P=0.000、0.000<0.05)。在治療過程中, B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為6.67%(3/45), 明顯低于A組的24.44%(11/45),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414, P=0.020<0.05)。結論 丙戊酸聯合拉莫三嗪治療癲癇具有較為顯著的臨床治療效果, 能夠有效控制發作頻率, 緩解臨床癥狀, 且不良反應發生率較低, 安全性較高, 值得臨床推廣。
  【關鍵詞】 丙戊酸;拉莫三嗪;癲癇;臨床分析
  癲癇病是一種臨床上較為常見的神經內科疾病, 其臨床表現為暈厥、意識喪失、感覺障礙、行為失控等癥狀, 通常發病后在較短時間內癥狀可自行消失, 該病具有發病突然、反復發作等特點, 且根治難度較大[1]。目前, 臨床治療以抗癲癇藥物控制患者發病頻率、縮短發作時間, 減少發病時的身體受損傷風險以及對外界可能造成的損害程度, 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2]。用藥方式通常為單一藥品, 臨床療效不甚理想。本次研究著重探討分析丙戊酸聯合拉莫三嗪用于癲癇治療的臨床效果,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7年9月~2018年9月收治的90例癲癇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按照治療方法的不同分為 A組和B組, 每組45例。A組患者中, 男25例, 女20例;年齡22~54歲, 平均年齡(37.4±5.6)歲;病程1.5~10.0年, 平均病程(5.90±1.43)年;疾病類型:簡單發作11例, 強直陣攣發作10例, 強制性發作9例, 復雜發作9例, 肌陣攣發作6例。B組患者中, 男24例, 女21例;年齡21~55歲, 平均年齡(37.6±5.9)歲;病程2.0~12.0年, 平均病程(6.00± 2.51)年;疾病類型:簡單發作12例, 強直陣攣發作11例, 強制性發作9例, 復雜發作8例, 肌陣攣發作5例。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病程及疾病類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A組患者給予單一丙戊酸藥物治療, 初始劑量為口服5 mg/(kg·d), 3次/d, 此后根據患者對藥物的耐受程度調整用藥劑量, 如果用藥劑量逐漸增加至20~40 mg/(kg·d), 3次/d, 其治療效果及耐受情況均較好時, 可按此劑量維持治療, 連續治療3個月。B組患者在A組治療基礎上增加拉莫三嗪治療, 口服, 25 mg/次, 1次/d, 連續治療3個月。
  1. 3 觀察指標及療效判定標準 ①比較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療效判定標準具體如下:a.痊愈:病情得到完全控制, 未出現復發;b.好轉:發作頻率較治療前降低50%, 發作時間明顯縮短;c.無效:發作頻率、臨床癥狀等均無任何改變, 甚至加重[3]。總有效率=(痊愈+好轉)/總例數×100%。 ②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發作頻率情況。③比較兩組患者的抽搐癥狀消失時間、意識恢復清醒時間。④比較兩組患者治療過程中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比較 經治療后, B組患者的總有效率為95.56%, 明顯高于A組的68.89%,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0.946, P=0.001<0.05)。見表1。
  2. 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發作頻率比較 A組患者治療前發作頻率為(0.32±0.14)次/周, 與B組的(0.32±0.13)次/周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經治療后, B組患者的發作頻率為(0.12±0.01)次/周, 明顯少于A組的(0.21±0.03)次/周,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19.092, P=0.000<0.05)。見表2。
  2. 3 兩組患者抽搐癥狀消失時間、意識恢復清醒時間比較B組患者的抽搐癥狀消失時間、意識恢復清醒時間分別為(13.78±1.41)、(15.24±2.61)min, 均明顯短于A組的(19.42± 3.57)、(20.61±4.51)min, 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t=9.857、6.913, P=0.000、0.000<0.05)。見表3。
  2. 4 兩組患者治療過程中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在治療過程中, 兩組患者均出現轉皮疹、氨酶升高、睡眠障礙等各種不良反應, B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為6.67%(3/45), 明顯低于A組的24.44%(11/45),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414, P=0.020<0.05)。   3 討論
  臨床上傳統治療癲癇以單一用藥為主, 以控制病情發展、改善臨床癥狀、降低發作頻率為主要治療原則。丙戊酸是通過控制腦神經傳遞質γ-氨基丁酸的濃度, 對腦神經興奮功能發揮抑制作用, 從而減少或延緩病情發作[4]。同時通過與血漿蛋白結合, 增加血液中游離狀丙戊酸鹽的濃度, 促進腦脊液中的血藥濃度升高, 從而提高藥物的治療效果[5]。但是, 丙戊酸容易引起造血功能損傷、胃腸道刺激及外周神經功能紊亂綜合征等多種不良癥狀, 因而在使用上受到一定的限制。
  拉莫三嗪又名利必通, 是一種新型葉酸拮抗劑, 與藥物的藥理機制不同, 是通過降低神經系統的興奮程度, 減少發病頻率, 緩解臨床癥狀, 具有藥物吸收快、吸收率高、半衰期長等特點。丙戊酸聯合拉莫三嗪治療癲癇, 能夠充分發揮兩種藥物的協同作用, 提高單位劑量血藥濃度, 加強藥物治療的整體效果, 縮短發作時間, 減少發作次數[6-9]。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 經治療后, B組患者的總有效率95.56%明顯高于A組的68.89%, 發作頻率(0.12±0.01)次/周 明顯少于A組的(0.21±0.03)次/周, 抽搐癥狀消失時間(13.78±1.41)min和意識恢復清醒時間(15.24±2.61)min均明顯短于A組的(19.42±3.57)、(20.61±4.51)min, 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治療過程中, B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為6.67%(3/45), 明顯低于A組的24.44%(11/45),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 丙戊酸聯合拉莫三嗪用于治療癲癇具有較為顯著的臨床療效, 安全性較高, 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 劉婧涵. 丙戊酸聯合拉莫三嗪治療各型癲癇的療效及安全性. 中國實用醫藥, 2018, 13(24):13-14.
  [2] 牛希華. 分析丙戊酸聯合拉莫三嗪治療各型癲癇的療效及安全性. 中國實用醫藥, 2018, 13(17):139-140.
  [3] 周云雁, 宋秀玲. 分析丙戊酸聯合拉莫三嗪治療各型癲癇的臨床效果和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中國實用醫藥, 2018, 13(14):136-137.
  [4] 李國瑞, 張鶴. 丙戊酸聯合拉莫三嗪治療特發性全面性癲癇的效果分析. 河南醫學研究, 2018, 27(5):872-873.
  [5] 姜春桂. 丙戊酸聯合拉莫三嗪治療各型癲癇的效果與安全性研究. 當代醫學, 2018, 24(9):67-69.
  [6] 郭影, 薛維爽. 丙戊酸聯合拉莫三嗪治療癲癇的療效分析. 中國醫藥指南, 2015, 13(32):150-151.
  [7] 袁兆明.丙戊酸聯合拉莫三嗪治療各型癲癇的療效及安全性分析.中國繼續醫學教育, 2015,7(12):144-145.
  [8] 高華, 毛潔萍.丙戊酸聯合拉莫三嗪治療癲癇的臨床效果.中外醫療, 2016, 35(24):137-138.
  [9] 溫玉梅, 劉秀娟, 劉曉宇,等.拉莫三嗪聯合丙戊酸治療癲癇的臨床療效.海南醫學院學報, 2016,22(8):816-818.
  [收稿日期:2018-12-28]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6/view-14884016.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