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分析化學發光法檢測梅毒螺旋體抗體的結果誤差因素及解決辦法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 目的 分析化學發光法檢測梅毒螺旋體抗體的結果誤差因素及解決辦法。方法 選取2068例進行梅毒螺旋體抗體檢測的受檢者作為研究對象, 首先使用化學發光法對患者進行血清學抗體檢測, 陽性的樣本再使用梅毒螺旋體顆粒凝集試驗(TPPA)方法及梅毒酶聯免疫吸附試驗(TP-ELISA)法進行復檢。分析化學發光法的假陽性誤差原因。結果 通過化學發光法對2068例血清樣本進行日常檢測, 陽性結果為113例;最終經TPPA法及ELISA法聯合復檢確認陽性結果為104例, 即化學發光法結果誤差數為9例, 占總受檢數的0.44%。其共同點是檢測結果均在低值范圍(1.0~2.30 S/CO)。進一步分類分析顯示, 標本因素為結果誤差的主要原因, 占88.89%, 其中嚴重溶血(血紅蛋白分別為3.5 g/L及4.1 g/L)2例、嚴重脂血(濁度分別為2500、2600、2450、2580)4例、嚴重黃疸(膽紅素613 μmol/L)1例和離心效果不佳 (當天復檢已認定) 1例;另外不明原因1例。上述9例假陽性受檢者數周后再約定復查, 標本外觀都已正常, 使用3種方法同時檢測, 結果化學發光法除1例仍然不明原因的陽性外, 其余均為陰性, TPPA法及ELISA法檢測9例均為陰性。結論 化學發光法是目前臨床梅毒螺旋體抗體檢測常用且比較理想的方法, 但在實際檢測過程中仍存在一定的結果誤差, 按照誤差因素進行防控, 特別是做好受檢者檢前準備, 規范標本的采集、儲存運送、篩選接收以及預處理工作顯得十分重要。
  【關鍵詞】 化學發光法;梅毒螺旋體抗體;誤差因素;解決辦法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07.111
  梅毒是一種經由血液和性接觸傳播的疾病, 染病后患者會出現神經系統以及心血管系統等全身性的組織器官病變, 對患者的生命安全產生嚴重威脅, 有相關研究證實, 梅毒還能夠使艾滋病毒傳播的風險增加3倍以上[1], 因此, 選擇一種及時有效、準確簡便的檢測方法有利于臨床疾病有效防治?;瘜W發光法是目前臨床檢測梅毒螺旋體抗體的常用方法之一, 但在實際檢測過程中還是存在一定的假陽性結果誤差, 本次研究針對這種誤差選取2017年4月~2018年1月來本院進行梅毒螺旋體抗體檢測的2068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分析查找產生假陽性結果誤差的原因, 并總結了相應的解決方案,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4月~2018年1月來本院進行梅毒螺旋體抗體檢測的2068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患者年齡19~78歲, 采集入組患者的2068份血清樣本。
  1. 2 方法 本次研究主要是針對化學發光法的假陽性誤差進行研究, 首先使用化學發光法進行日常檢測, 陽性結果再用TPPA方法及TP-ELISA法聯合復檢, 對比分析, 統計分析結果。化學發光法檢測方法:選取邁克公司的IS-1200型全自動化學發光免疫分析儀和與之相配套的試劑盒及質控品實施檢測。TPPA復檢方法:使用東京富士瑞必歐株式會社的梅毒螺旋體顆粒凝集試劑盒實施檢測。TP-ELISA復檢方法:試劑與質控品選用北京金豪制藥公司產品;儀器選用上海斯歐KC-100全自動酶標儀。
  2 結果
  通過化學發光法對2068例血清樣本進行日常檢測, 陽性結果為113例;最終經TPPA法及TP-ELISA法聯合復檢確認陽性結果為104例, 即化學發光法結果誤差數為9例, 占總受檢數的0.44%。其共同點是檢測結果均在低值范圍(1.0~2.30 S/CO)。進一步分類分析顯示, 標本因素為結果誤差的主要原因, 占88.89%, 其中嚴重溶血(血紅蛋白分別為3.5 g/L及4.1 g/L)2例、嚴重脂血(濁度分別為2500、2600、2450、2580)4例、嚴重黃疸(膽紅素613 μmol/L)1例和離心效果不佳(當天復檢已認定)1例;另外不明原因1例。見表1。上述9例假陽性受檢者數周后再約定復查, 標本外觀都已正常, 使用3種方法同時檢測, 結果化學發光法除1例仍然不明原因的陽性外, 其余均為陰性, TPPA法及TP-ELISA法檢測9例均為陰性。
  3 討論
  3. 1 梅毒危害性與檢測方法 人體感染梅毒的危害性極大, 會侵犯中樞神經系統、消化系統、呼吸道系統等, 導致全身性的組織和器官損傷, 在感染后的兩年內是傳染性最高的階段, 兩年后性傳播的幾率較低, 但仍可以通過母嬰方式傳播[2]。梅毒螺旋體抗體血清學試驗檢測是梅毒檢查診斷和監控的主要依據, 目前臨床檢測方法主要有TPPA、TP-ELISA、甲苯胺紅血清不加熱試驗(TRUST)及化學發光法。這幾種檢測方法各有優劣, 其中TPPA法在準確性上具有一定的優勢, 但手工操作流程相對繁復, 效率上存在著一定的不足, 因此主要用于疑似樣本和陽性樣本的復檢[3]。TP-ELISA法可批量檢測, 但敏感性相對化學發光法稍低;TRUST主要用于梅毒初篩, 特異性稍差;化學發光法是一種新開發的梅毒螺旋體特異性抗體檢測方法, 優點是敏感性高、特異性強, 且自動化程度高, 便于批量檢測, 操作也簡單, 但是任何一種先進的檢測方法均有其不足的方面, 使用化學發光法檢測梅毒螺旋體抗體也是一樣, 該方法高敏感性的同時也易出現一定的假陽性[4-6], 因此, 研究產生這種假陽性的誤差因素并加以改進顯得十分必要。
  3. 2 化學發光法檢測梅毒螺旋體抗體誤差因素分析 本課題就是針對化學發光法的假陽性誤差進行研究, 結果中, 2068例樣本中假陽性有9例, 其中嚴重溶血2例、嚴重脂血4例、嚴重黃疸1例和離心效果不佳 (當天復檢已認定) 1例;另外1例不明原因。分類統計顯示標本因素為本次研究結果誤差的主要原因(8例, 占88.89%);數周后再對該9例化學發光法假陽性受檢者約定復查, 注重標本采集與預處理操作, 確認檢測前標本外觀均無異常, 排除了標本明顯溶血、脂血、黃疸等因素的可能性, 使用三種方法同時檢測, 化學發光法除1例仍然不明原因的陽性外, 其余均為陰性;TPPA法及ELISA法檢測9例均為陰性。由此再次佐證了標本因素是造成化學發光結果誤差的主要原因, 說明一定程度的溶血、脂血、黃疸以及離心效果不佳的標本會干擾檢測, 甚至產生錯誤結果, 造成誤診。   3. 3 探討化學發光法檢測梅毒螺旋體抗體產生誤差結果的解決辦法 針對上述因素總結了如下幾點應對方案:①必須嚴格規范血液標本采集、儲存和運送接收等流程, 防止因操作不當產生溶血;②加強與臨床醫生及患者溝通, 做好檢前注意事項, 盡量排除或控制一定程度內的脂血和黃疸標本;③加強對相關實驗室操作人員專項培訓與考核, 規范標本預處理及檢測操作;④針對不明原因(可能是疾病或藥物所致的嗜異性抗體的干擾)假陽性, 化學發光法對這種誤差難以避免, 只能與臨床醫生配合排查, 或者改用其他方法進行檢測;⑤本次研究發現所有假陽性結果都有一個共同點, 那就是檢測結果均在低值范圍(1.0~2.30 S/CO), 因此低值范圍的陽性檢測結果應謹慎處理, 必要時再使用TPPA等其他方法進行復檢。
  總之, 化學發光法是目前臨床梅毒螺旋體抗體檢測常用且比較理想的方法, 但在實際檢測過程中仍存在一定的結果誤差, 按照誤差因素進行防控, 特別是做好受檢者檢前準備, 規范標本的采集、儲存運送、篩選和預處理工作, 必要時進行復檢分析。
  參考文獻
  [1] 劉洋, 梅迪, 申爽. 電化學發光法檢測梅毒螺旋體特異性抗體的應用研究. 中國微生態學雜志, 2017, 29(2):204-206.
  [2] 門守山, 商發奎, 韓春花, 等. 化學發光法與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檢測獻血者梅毒螺旋體特異性抗體結果分析. 中國實驗血液學雜志, 2017, 25(1):226-230.
  [3] 屈慧, 皇海. 干擾化學發光法檢測梅毒螺旋體抗體的疾病分析. 國際檢驗醫學雜志, 2017, 38(7):939-940.
  [4] 楊秀令. 化學發光法檢測梅毒螺旋體特異性抗體價值分析  . 中國現代藥物應用, 2016, 10(24):50-51.
  [5] 禹梅, 華星, 劉婕, 等. 化學發光法和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檢測梅毒螺旋體抗體的比較分析. 現代檢驗醫學雜志, 2013, 28(4):96-98.
  [6] 汪光蓉, 李維麗, 王強, 等. 化學發光法檢測梅毒螺旋體特異抗體S/CO低值標本的復檢結果分析. 中國皮膚性病學雜志, 2014(6):637-639.
  [收稿日期:2018-08-24]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6/view-14884157.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