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抗微生物抗體檢測在炎癥性腸病診斷中的分析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 目的 分析血清抗微生物抗體檢測在炎癥性腸病診斷中的應用價值。方法 選取52例克羅恩病患者作為觀察1組, 68例潰瘍性結腸炎患者作為觀察2組, 另選120例健康體檢者作為對照組, 三組均進行血清抗微生物抗體檢測, 比較三組血清抗釀酒酵母抗體(ASCA)、熒光假單胞菌相關序列I2抗體(anti-I2)、大腸埃希菌外膜孔道蛋白C抗體(anti-OmpC)及細菌鞭毛蛋白抗體(anti-CBirl)檢測陽性情況。結果 觀察1組患者ASCA陽性率明顯高于對照組, anti-OmpC陽性率明顯低于對照組,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1組患者anti-I2、anti-CBirl陽性率與對照組比較, 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2組患者ASCA陽性率明顯高于對照組, anti-I2、anti-OmpC及anti-CBirl陽性率明顯低于對照組,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血清抗微生物抗體檢測在炎癥性腸病臨床診斷中具有較好的應用價值, 能夠提高臨床診斷的準確率。
【關鍵詞】 血清抗微生物抗體檢測;炎癥性腸病;臨床診斷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11.017
炎癥性腸病是臨床中比較少見的腸道疾病, 主要出現在直腸、回腸和結腸等部位, 患者伴隨腹痛腹瀉、便血等癥狀[1]。目前臨床主要將炎癥性腸病分為潰瘍性結腸炎與克羅恩病兩種。有統計學指出, 炎癥性腸病在臨床中的發生率不斷升高[2], 但是目前仍未明確該病的發生機制, 且存在病程長、治愈難度大、反復發作的特點, 給患者的日常生活帶來了較大的影響。因此加強炎癥性腸病患者的臨床防治是目前研究的重點, 但是由于該病無典型特征, 容易出現誤診、漏診的現象[3]。因此, 尋找有效的臨床觀察指標對于提高臨床診斷的準確率具有重要影響。本文主要針對血清抗微生物抗體檢測在炎癥性腸病診斷中的應用價值展開分析,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1月~2017年12月本院收治的52例克羅恩病患者作為觀察1組, 68例潰瘍性結腸炎患者作為觀察2組, 患者均符合《炎癥性腸病診斷與治療的共識意見》中的診斷標準[4]。其中觀察1組男25例、女27例, 年齡23~78歲, 平均年齡(46.5±11.5)歲;觀察2組男37例、女31例, 年齡22~79歲, 平均年齡(45.8±11.6)歲;另選同期本院120例健康體檢者作為對照組, 患者經臨床各項體檢未發現任何消化系統疾病, 其中男62例、女58例, 年齡22~80歲, 平均年齡(45.3±11.6)歲。本次研究排除合并免疫系統疾病、惡性腫瘤、嚴重器質性疾病及并發癥患者。三組研究對象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所有入選者均進行血清抗微生物抗體檢測, 入選者均在清晨空腹8 h以上采集3 ml肘靜脈血, 并以3000 r/min速率離心, 離心10 min后取上清液, 放在冷庫中保持, 2 h內進行檢測。本次研究使用的試劑均由北京現代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 采用間接免疫熒光法檢測, 檢測操作均按照試劑盒的說明書進行。
1. 3 觀察指標 比較三組血清ASCA、anti-I2、anti-OmpC及anti-CBirl檢測陽性情況。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觀察1組患者ASCA陽性率明顯高于對照組, anti-OmpC陽性率明顯低于對照組,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1組患者anti-I2、anti-CBirl陽性率與對照組比較, 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2組患者ASCA陽性率明顯高于對照組, anti-I2、anti-OmpC及anti-CBirl陽性率明顯低于對照組,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論
炎癥性腸病主要分為克羅恩病與潰瘍性結腸炎兩種??肆_恩病是一種出現在腸道的慢性炎癥疾病, 患者可能表現出腹疼、腹瀉等癥狀, 但是由于該病的病因不明, 目前尚無特效治療的方法, 且該病的病程較長、容易反復發作, 對患者的健康安全造成了較大的威脅[5]。潰瘍性結腸炎是一種常見的腸道疾病, 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增長及人們飲食結構的變化, 該病在臨床中的發生率呈逐年增長的趨勢, 且多發于青壯年人群中, 嚴重威脅我國人民的健康安全[6-8]。但是目前臨床仍未闡述該病的發生機制, 隨著臨床研究的不斷進步, 發現免疫應答與免疫調節異常在該病發生中具有重要作用[2]。目前臨床針對腸道疾病主要是采用抗炎藥物及調節胃腸動力藥物等方法進行治療, 但是由于炎癥性腸炎的病因不明, 存在較大的治療難度, 因此需要明確診斷該疾病, 從而進行早期治療, 改善患者的預后情況。
目前主要認為炎癥性腸病主要與腸道細菌感染有密切的相關性, 其中難辨梭狀芽胞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及沙門氏菌的感染在該病的出現與進展中均有重要作用。隨著臨床免疫學的研究深入, 腸道免疫功能與該病的形成具有密切的相關性在, 這也為臨床抗微生物抗體檢測提供了支持。ASCA、anti-I2、anti-OmpC及anti-CBirl是臨床常用的抗微生物抗體指標, 其檢測對于篩查炎癥性腸病患者具有一定的應用價值。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 觀察1組患者ASCA陽性率明顯高于對照組, anti-OmpC陽性率明顯低于對照組,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1組患者anti-I2、anti-CBirl陽性率與對照組比較, 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2組患者ASCA陽性率明顯高于對照組, anti-I2、anti-OmpC及anti-CBirl陽性率明顯低于對照組,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 炎癥性腸病患者在血清ASCA、anti-I2、anti-OmpC及anti-CBirl指標方面與健康人群有較大的差異, 證實了血清抗微生物抗體檢測在炎癥性腸病臨床診斷中具有較好的應用價值, 能夠提高臨床診斷的準確率。
參考文獻
[1] 俞靜華, 單國棟, 樓濱, 等. 血清抗微生物抗體檢測對炎癥性腸病診斷的臨床意義. 中華消化雜志, 2014, 23(10):675-679.
[2] 張小斌, 唐宗青. 血清抗微生物抗體檢測在炎癥性腸病中的應用價值. 現代醫藥衛生, 2017, 33(23):3616-3618.
[3] 董明. 淺論血清抗微生物抗體檢測在診斷炎癥性腸病方面的價值. 當代醫藥論叢, 2016, 14(14):111-113.
[4] 王騰勇, 劉錦忠, 張翠, 等. 血清抗微生物抗體檢測診斷炎癥性腸病的意義初步研究. 當代醫學, 2017, 23(24):107-109.
[5] 李璇, 潘芳, 劉楊, 等. 血清抗微生物抗體檢測診斷炎癥性腸病的意義探究. 實用醫藥雜志, 2016, 33(4):317-319.
[6] 王甲銀, 胡少紅, 路興曉, 等. 血清抗微生物抗體檢測在診斷炎癥性腸病中的價值. 實用檢驗醫師雜志, 2018, 10(2):105-107.
[7] 馬小波, 梁朝霞, 徐慶雷, 等. 血清抗微生物抗體檢測在炎性腸病臨床診斷中的應用. 國際檢驗醫學雜志, 2016, 37(22):3159-3161.
[8] 張小斌, 唐宗青. 血清抗微生物抗體檢測在炎癥性腸病中的應用價值. 現代醫藥衛生, 2017(23):86-88.
[收稿日期:2018-09-20]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6/view-1488817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