芐星青霉素治療梅毒合并HIV感染的療效評價分析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 目的 探討芐星青霉素治療梅毒合并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的療效。方法 選取28例梅毒合并HIV感染患者作為觀察組, 并選取同期55例單純梅毒患者作為對照組。兩組均采用芐星青霉素進行治療, 比較兩組治療3、6、12個月后的臨床療效。結果 治療3個月后, 觀察組血清學治愈11例, 有效10例, 血清學固定5例, 無效2例, 總有效率為75.00%;對照組血清學治愈13例, 有效34例, 血清學固定4例, 無效4例, 總有效率為85.45%。治療6個月后, 觀察組血清學治愈11例, 有效13例, 血清學固定3例, 無效1例, 總有效率為85.71%;對照組血清學治愈15例, 有效35例, 血清學固定3例, 無效2例, 總有效率為90.91%。兩組患者治療3、6個月后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12個月后, 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的總有效率分別為85.71%和92.73%, 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芐星青霉素治療梅毒合并HIV感染時的療效與治療單純梅毒的療效相近, 可作為梅毒合并HIV感染的有效治療藥物。
【關鍵詞】 芐星青霉素;梅毒;人類免疫缺陷病毒;療效
隨著社會的發展, 人們的性意識不斷開放, 使得我國梅毒合并HIV感染的發生率呈現出逐年升高的趨勢, 其中男男性行為是導致HIV感染發生率提高的主要原因。芐星青霉素在臨床上被應用于梅毒治療, 其療效已經得到臨床證實, 但在對梅毒合并HIV感染進行治療時, 仍舊未確定統一的最佳治療方案[1]。本次研究就選取艾滋病自愿咨詢檢測(VCT)門診收治的梅毒合并HIV感染患者以及單純梅毒感染患者, 旨在探討芐星青霉素治療梅毒合并HIV感染的療效?,F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1月~2017年1月VCT門診收治的28例梅毒合并HIV感染患者作為觀察組, 并選取同期55例單純梅毒患者作為對照組。觀察組患者年齡18~65歲, 平均年齡(36.9±9.5)歲;病程5~24個月, 平均病程(14.2± 3.8)個月。對照組患者年齡22~67歲, 平均年齡(37.2±10.0)歲; 病程7~24個月, 平均病程(14.5±3.7)個月。兩組患者的年齡及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納入及排除標準
1. 2. 1 納入標準 患者的血清快速血漿反應素試驗(RPR)滴度范圍為1∶2~1∶256, 梅毒螺旋體顆粒凝集試驗(TPPA)表現為陽性;入組前未采用抗生素進行疾病治療;青霉素皮試結果為陰性。
1. 2. 2 排除標準 機體存在嚴重系統性疾病的患者;病程>2年的患者;不愿意參與本次研究的患者。
1. 3 研究方法 兩組患者均采用注射用芐星青霉素(華北制藥股份有限公司, 國藥準字H20044727)240萬U進行治療, 1次/周, 分兩側臀部肌內注射, 共3次。在為患者開展治療后, 為其開展門診隨訪, 在治療后第3、6、12個月, 為其實施體檢和RPR試驗, 同時觀察其臨床療效。
1. 4 療效判定標準 在采用藥物進行治療后, 患者機體RPR試驗結果出現陰轉, 同時未發生反復情況, 則為血清學治愈;經過藥物治療后RPR試驗結果轉陰, 或滴度降低≥4倍, 則為有效;經過藥物治療后6~12個月內, 滴度未發生明顯變化或變化<4倍, 則為血清學固定;經過藥物治療后抗體滴度升高≥4倍, 則為無效[2]??傆行?(血清學治愈+有效)/總例數×100%。
1. 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治療3個月后, 觀察組血清學治愈11例, 有效10例, 血清學固定5例, 無效2例, 總有效率為75.00%;對照組血清學治愈13例, 有效34例, 血清學固定4例, 無效4例, 總有效率為85.45%。治療6個月后, 觀察組血清學治愈11例, 有效13例, 血清學固定3例, 無效1例, 總有效率為85.71%;對照組血清學治愈15例, 有效35例, 血清學固定3例, 無效2例, 總有效率為90.91%。兩組患者治療3、 6個月后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12個月后, 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的總有效率分別為85.71%和92.73%, 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論
我國梅毒人群中艾滋病患者的感染率僅低于吸毒人群, 同時有資料報道稱, 其呈現出明顯的升高趨勢, 梅毒合并HIV感染的患者主要來自城市, 且易發人群為青壯年, 具備較多方式的性行為, 且具有較多的性伴侶。在梅毒病毒和HIV的傳播途徑中, 性傳播屬于兩種病毒共同的傳播途徑, 同時在HIV傳播的過程中, 梅毒可依靠多種機制對其傳播起到促進作用, 而HIV的感染也會導致患者的梅毒表現和血清學檢查結果出現改變。由于HIV會導致患者機體的免疫系統失效, 加之HIV會對梅毒產生影響, 因此目前醫學界尚無有效方式可對梅毒合并HIV感染進行有效治療。
國內外大量學者通過開展研究發現, 當HIV感染患者機體發生早期梅毒時, 應用青霉素進行治療僅能使患者機體梅毒血清學指標得到暫短降低, 在治療后6個月或12個月時, 患者機體血清陰轉失敗率顯著高于HIV陰性梅毒感染者, 因此需對梅毒合并HIV感染的患者開展強化治療以及長期隨訪[3]。但也有學者通過研究認為, HIV感染的發生并不會明顯影響驅梅反應的效果, 在開展驅梅治療時, HIV病毒感染者和非HIV病毒感染者僅在非梅毒螺旋體抗原試驗的滴度下降延遲中存在差異化, 因此無需對HIV病毒感染者開展更為積極的治療[4]。我國學者對于梅毒合并HIV感染的治療研究并不多, 有學者通過研究選取具備正常免疫功能的梅毒合并HIV感染患者、不具備正常免疫功能的梅毒合并HIV感染患者以及未感染HIV的梅毒患者, 均采用芐星青霉素開展治療, 結果顯示三組的RPR轉陰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因此對于HIV感染或艾滋病患者在感染梅毒螺旋體后, 應為其采用芐星青霉素以及頭孢曲松治療[5]。本次研究結果顯示, 治療12個月后, 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的總有效率分別為85.71%和92.73%, 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在采用芐星青霉素治療后, 兩組患者治療3、6個月后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后 12個月的總有效率為85.71%, 高于前人研究中采用頭孢曲松鈉治療的73.68%, 但對照組的總有效率92.73%低于其報道中HIV陰性組的94.52%, 可能是由于青霉素治療梅毒合并HIV感染的效果優于頭孢曲松鈉。本次研究結果顯示, 觀察組的血清固定率高于對照組, 分析其原由, 可能受到兩方面原因的影響, 一方面是由于HIV感染患者機體中的細胞免疫功能受到抑制, 而部分患者機體內存在神經梅毒, 因此使得梅毒血清發生固定;另一方面是由于HIV感染患者在接受抗病毒治療后, 更容易出現無任何保護措施的性行為, 或找尋具有相同疾病感染情況的異性進行性行為, 從而導致驅梅治療效果受到影響。
綜上所述, 芐星青霉素治療梅毒合并HIV感染時的療效與治療單純梅毒的療效相近, 可作為梅毒合并HIV感染的有效治療藥物。
參考文獻
[1] 俞輝, 段小霞, 盧淑嬌. 梅毒血清學檢測作為HIV替代檢測指標的應用價值分析. 中國性科學, 2017, 26(12):67-70.
[2] 陳黎, 潘武林. 米諾環素對梅毒患者的皮損和免疫功能影響及血清固定觀察. 中國性科學, 2018, 27(4):40-43.
[3] 王欣欣. 梅毒螺旋體抗體快速血漿反應素試驗法檢測自愿咨詢者的梅毒抗體結果分析. 中國衛生檢驗雜志, 2016, 26(19): 2789-2790.
[4] 季艷芳. 米諾環素對老年梅毒患者血清抗核抗體的影響及預后分析. 中國地方病防治雜志, 2016, 31(7):801.
[5] 錢來滿, 周海山, 馮文成. 鹽酸多西環素在梅毒中的治療效果分析. 中國實用醫藥, 2017, 12(22):134-136.
[收稿日期:2018-10-29]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6/view-1488548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