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例泌尿生殖道感染者性傳播病原體熒光定量PCR檢測結果分析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 目的 探討淋球菌(NGH)、沙眼衣原體(CT)、解脲脲原體(Uu)、單純皰疹病毒(HSV-Ⅱ)、人乳頭瘤病毒(HPV6/11)病原體檢出情況, 給臨床預防和治療性病提供參考。方法 選取100例泌尿生殖道感染的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采用實時熒光定量聚合酶鏈式反應(PCR)方法對所有患者進行淋球菌、沙眼衣原體、解脲脲原體、單純皰疹病毒、人乳頭瘤病毒DNA定量檢測。結果 100例泌尿生殖道感染患者的性傳播疾病病原體總陽性率為32%(32/100), 其中淋球菌陽性2例, 沙眼衣原體陽性5例, 解脲脲原體陽性11例, 單純皰疹病毒陽性6例, 人乳頭瘤病毒陽性8例。不同年齡患者性傳播疾病病原體陽性率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11.1874, P<0.05)。21~30歲和31~40歲患者性傳播病原體檢測陽性率高。兩兩比較:21~30歲患者性傳播疾病病原體陽性率高于≤20歲、51~60歲、>60歲患者,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其他年齡段兩兩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加強泌尿生殖道感染的性傳播病原體的檢測, 對預防和治療性病有著重要意義。
【關鍵詞】 泌尿生殖道感染;性傳播疾病;熒光定量聚合酶鏈式反應
性傳播疾病是指通過性行為傳播的疾病, 簡稱性病。近年來, 我國性病病原體感染率不斷上升, 給臨床治療帶來很大困難[1, 2]。為了解本院門診性病患者的分布情況和感染狀況, 2016年10月~2017年12月在本院泌尿生殖道感染患者中通過熒光定量PCR方法對5種病原體進行了檢測分析,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10月~2017年12月本院門診收治的100例泌尿生殖道感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其中男 24例, 女76例;年齡16~65歲, 平均年齡(32.87±11.44)歲。門診檢查后立即收集樣本, 包括陰道分泌物、尿道分泌物、病變刮出物涂片、皰液或生殖道贅生物, 均由醫生采集后立即送檢。排除混合感染病例。
1. 2 方法 通過熒光定量PCR儀檢測淋球菌、沙眼衣原體、解脲脲原體、單純皰疹病毒、人乳頭瘤病毒, 根據相關儀器和試劑說明書進行檢測。
1. 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100例泌尿生殖道感染患者的性傳播疾病病原體總陽性率為32%(32/100), 其中淋球菌陽性2例, 沙眼衣原體陽性 5例, 解脲脲原體陽性11例, 單純皰疹病毒陽性6例, 人乳頭瘤病毒陽性8例。見表1。不同年齡患者性傳播疾病病原體陽性率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11.1874, P<0.05)。21~ 30歲和31~40歲患者性傳播病原體檢測陽性率高。見表2。兩兩比較:21~30歲患者性傳播疾病病原體陽性率高于≤20歲、 51~60歲、>60歲患者,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其他年齡段兩兩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 討論
近年來, 中國性病的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淋球菌、沙眼衣原體、解脲脲原體、單純皰疹病毒、人乳頭瘤病毒是性病的主要病原體[3], 常引起尿路或生殖系統感染, 可導致女性的免疫缺陷、癌癥、不孕癥、宮外孕、早產、死胎[4], 對男性患者可引起不育、附睪炎、前列腺炎等疾病[5]。
本文表1顯示, 100例門診泌尿生殖道感染患者通過實時熒光定量PCR檢測性傳播疾病病原體的總陽性率為32%, 其中檢出人乳頭瘤病毒陽性8例, 解脲脲原體陽性11例, 單純皰疹病毒陽性6例, 沙眼衣原體陽性5例, 淋球菌陽性2例, 與國內其他報道結果基本一致[6]。淋球菌在其中屬少數, 這可能是因為淋球菌對抗生素相對敏感。
研究報告顯示, 在正常性成熟個體中, 女性解脲脲原體寄生率可高達80%, 而男性寄生率僅為25%左右[7]。解脲脲原體一般為表面感染, 大多數不侵入血液, 患者無明顯癥狀, 當免疫力低下或黏膜損傷時, 解脲脲原體大量繁殖發病, 其致病機制尚不十分清楚, 可能與侵襲性酶和毒性產物有關。解脲支原體在一定條件下可引起泌尿生殖道感染和不孕等。
根據本文表2、表3可見, 21~30歲和31~40歲年齡段患者性病病原體陽性率較高, 分析該年齡段泌尿生殖道感染患者檢測性病病原體陽性率分別為51.6%和34.6%, 兩者陽性檢出可占總數的86.2%, 與國內有關報道基本一致[8-10], 分析該年齡段為性行為和生殖活動高峰期, 容易導因不潔性行為而感染這類疾病。因此, 這個年齡段是性傳播疾病預防和健康教育的關鍵人群。
綜上所述, 加強泌尿生殖道感染的性傳播病原體的檢測, 對預防和治療性病有著重要意義。在加強性病診斷的同時要加強相關知識的宣傳教育, 積極防治性病, 減少對社會和家庭造成的危害。
參考文獻
[1] 周鈺娟, 李強, 蔡艷林, 等. 湖南省衡陽市未婚女性青少年流動人口生殖道感染及性傳播疾病現狀調查. 中華現代護理雜志, 2012, 18(35):4277-4278.
[2] 周詠梅, 宋興田, 王燕琳, 等. 山東省某市城區公共場所女性從業人員性傳播疾病感染及其影響因素研究. 疾病監測與控制, 2012, 6(5):262-263.
[3] 呂世靜, 陳文青, 方欲森, 等. 廣東省不同地區泌尿生殖道支原體感染及藥敏結果比較. 河北醫學, 2005, 15(12):736-738.
[4] 陸麗苗, 熊流新, 梁偉瓊, 等. 無癥狀性傳播疾病對女性免疫不孕的影響分析. 國際醫藥衛生導報, 2015, 21(11):1585-1588.
[5] 何蓮珠, 梁國明, 廖志冰, 等. 性傳播疾病對男性免疫性不育的影響分析. 中華疾病控制雜志, 2010, 14(3):269-271.
[6] 阿曼古麗·牙生, 李翠玲, 劉曉蘭 等. 烏魯木齊地區淋球菌、沙眼衣原體、溶脲脲原體感染情況調查. 中國病原生物學雜志, 2010, 5(6):452-461.
[7] 崔辰瑩. 實時熒光定量聚合酶鏈反應檢測泌尿生殖道感染病原體結果分析. 山西醫藥雜志, 2013, 42(1):97-98.
[8] 關海軍, 王曉霞, 董玉軍. 性傳播疾病檢測結果與分析. 中國醫藥指南, 2011, 9(23):83-84.
[9] 趙志軍, 師志云, 趙穎,等. 泌尿生殖道感染者性傳播疾病病原體熒光定量PCR檢測分析. 檢驗醫學與臨床, 2011, 8(14): 1705-1706.
[10] 潘春燕, 謝春英, 袁利.泌尿生殖道炎癥患者性傳播疾病病原體感染特點分析. 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 2014, 23(4):421-422.
[收稿日期:2018-10-31]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6/view-1488548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