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例患者輸血不良反應臨床分析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 目的 研究輸血不良反應發生的基本原因, 提出合理解決措施。方法 選取100例發生輸血不良反應的患者作為實驗組, 另選取100例未發生輸血不良反應的患者作為參照組。觀察分析實驗組患者輸血不良反應, 比較兩組患者的輸血類型、發血至開始輸血時間間隔、輸血次數。結果 100例發生輸血不良反應患者中45例因非溶血性發熱反應導致發生不良反應, 占45.00%, 55例因過敏反應導致發生不良反應, 占55.00%。實驗組患血輸入血漿類40例、白細胞/血小板/紅細胞類30例、冷凝沉淀30例, 參照組患血輸入血漿類20例、白細胞/血小板/紅細胞類54例、冷凝沉淀26例, 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患者的發血至開始輸血時間間隔(1.01±0.11)h長于參照組的(0.52±0.05)h, 輸血次數(3.65±0.21)次多于參照組的(1.52±0.34)次,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臨床輸血過程中可能發生風險, 輸血類型、發血至開始輸血時間以及輸血次數是誘發不良反應的關鍵因素, 所以需要選擇合理血液成分, 對輸血適應證嚴格控制, 提升輸血質量, 減少不良反應。
【關鍵詞】 輸血;不良反應;臨床分析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09.050
輸血是臨床治療及急救的重要方法之一, 但輸血也存在風險, 輸血是傳播慢性乙型肝炎(乙肝)、艾滋病、梅毒、丙型病毒性肝炎(丙肝)等感染性疾病的關鍵方式, 可能導致發生輸血的多種不良反應, 嚴重的可能對患者生命安全造成威脅[1]。輸血不良反應主要是輸血中或者完成輸血后患者發生的不能通過原發疾病闡述的臨床體征和癥狀, 是嚴重的一種輸血安全問題。此文實驗對象是2016年10月~2017年10月本院的100例未發生輸血不良反應的患者和100例發生輸血不良反應的患者, 分析輸血不良反應的原因, 給出有效處理措施?,F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10月~2017年10月本院接收的100例發生輸血不良反應的患者作為實驗組, 男50例, 女50例;年齡最大79歲, 最小20歲, 平均年齡(50.21±9.60)歲。另選取2016年10月~2017年10月本院接收的100例未發生輸血不良反應的患者作為參照組, 男51例, 女49例;年齡最大80歲, 最小21歲, 平均年齡(50.57±9.81)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參考《臨床輸血技術規范》的相關規定, 發放每袋血液過程中都需要附帶不良反應回執單, 且當天回收, 并且需要醫務人員對輸血中以及輸血后患者反應情況進行密切觀察, 認真填寫輸血反應回報單, 保存匯報單, 輸血科每個月進行統計分析, 及時匯報到醫務科。
1. 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血科室臨床認真記錄和觀察分析實驗組患者輸血不良反應, 包括發熱反應(輸血前患者不存在發熱現象, 但輸血2 h后或輸血過程中體溫升高程度≥1℃)、過敏反應(在輸血2 h后或輸血過程中皮膚立即出現蕁麻疹、瘙癢、休克、皮疹、喉頭水腫等情況。溶血反應:患者發生醬油樣尿、黃疸等情況)、其他反應(患者存在針刺樣痛、全身不適、心跳加速等情況)。比較兩組患者的輸血類型、發血至開始輸血時間間隔、輸血次數。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100例發生輸血不良反應患者情況 100例發生輸血不良反應患者中45例因非溶血性發熱反應導致不良反應, 占45.00%, 55例因過敏反應導致不良反應, 占55.00%。
2. 2 兩組患者輸血類型比較 實驗組患血輸入血漿類40例、白細胞/血小板/紅細胞類30例、冷凝沉淀30例, 參照組患血輸入血漿類20例、白細胞/血小板/紅細胞類54例、冷凝沉淀26例, 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3 兩組患者輸血患者發血至開始輸血時間間隔、輸血次數比較 實驗組患者的發血至開始輸血時間間隔(1.01±0.11)h長于參照組的(0.52±0.05)h, 輸血次數(3.65±0.21)次多于參照組的(1.52±0.34)次,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輸血不良反應實際上是輸血后或者輸血中患者出現不能通過原來疾病進行闡述的全新臨床體征和癥狀[2]。輸血不良反應中比較嚴重的就是紅細胞輸血導致的溶血性輸血反應, 具有較高病死率, 但發生率較低。最為常見的輸血不良反應是過敏反應以及發熱反應, 但不管是哪種原因導致的不良反應都需要早期處理, 以便于降低不良反應發生損傷患者機體的程度[3, 4]。所以, 輸血不良反應防控過程中需要護理人員全面了解患者過敏史和輸血史, 并且知曉患者基礎疾病情況, 對輸血適應證嚴格控制, 輸血中強化觀察生命體征以及臨床表現的力度, 如果發生異常情況或者不良反應, 需要立即停止繼續輸血治療[5], 同時對輸血不良反應詳細記錄, 并且在輸血過程中首先應用自體血, 異體血應用過程中需要對成分輸血進行合理選擇, 符合不同患者的實際需要, 不但有利于血液成品的節約, 也有利于療效的提升, 可顯著減少不良反應, 同時輸血中也應該提升管理血液離庫的力度, 減少輸血不良反應發生率。此外, 也需要定期培訓醫護人員知識水平和專業技能, 建立有效監控機制, 及時發現和處理不良反應, 闡述發生的原因, 依據合理方式進行針對性處理[6-8]。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 100例發生輸血不良反應的患者中45例因非溶血性發熱反應導致發生不良反應, 占45.00%, 55例因過敏反應導致發生不良反應, 占55.00%。實驗組患血輸入血漿類40例、白細胞/血小板/紅細胞類30例、冷凝沉淀30例, 參照組患血輸入血漿類20例、白細胞/血小板/紅細胞類54例、冷凝沉淀26例, 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患者的發血至開始輸血時間間隔(1.01±0.11)h長于參照組的(0.52±0.05)h, 輸血次數(3.65±0.21)次多于參照組的(1.52±0.34)次,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 為了降低發生輸血不良反應的幾率, 需要對輸血不良反應意義和重要性進行充分認識, 構建科學的用血制度, 同時嚴格控制輸血指征, 減少不必要的輸血, 增加輸血知識培訓力度, 確保輸血安全。
參考文獻
[1] 王浩. 臨床輸血不良反應分析與預防. 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 2016, 3(2):259-260.
[2] 林小東. 20例輸血患者不良反應的情況分析. 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 2017, 17(40):204-205.
[3] 黃玉佳, 蔡許, 丘清, 等. 3850例輸血患者臨床輸血不良反應調查分析. 檢驗醫學與臨床, 2013, 10(10):1271-1273.
[4] 楊秀蓮, 孟繁君, 焦婷婷, 等. 10236例患者臨床輸血不良反應分析. 寧夏醫科大學學報, 2016(10):1187-1189.
[5] 包書萌. 探討患者發生輸血不良反應的相關因素分析. 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 2016, 16(78):362.
[6] 孫小純, 歐興義, 林偉強, 等. 100例輸血不良反應的相關因素及對策分析. 檢驗醫學與臨床, 2016, 13(1):66-67.
[7] 張先奎. 100例臨床輸血不良反應研究. 泰山醫學院學報, 2016, 37(6):714-715.
[8] 羅云. 100例輸血患者的臨床不良反應分析. 醫學檢驗與臨床, 2014, 25(5):109.
[收稿日期:2018-10-25]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6/view-1488406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