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以崗位勝任力為導向的傣醫學專業培養模式的構建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傣醫學專業培養工作是我校的社會職責,“崗位勝任力”作為第三次醫學教育改革的核心內容,調查結果顯示青年醫師在職業精神與素養、醫患溝通能力、團隊合作能力、信息與管理能力、學術研究能力等方面的能力存在欠缺。傣醫學專業雖是民族醫學教育的組成部分,也應將崗位勝任力為導向做好傣醫專業的培養工作。結合云南中醫藥大學傣醫學專業學生培養工作實踐,探討如何構建以“崗位勝任力”為核心,培養“人文素養高、專業基礎實、臨床技能強”的高素質傣醫學專業人才。
  關鍵詞:傣醫學;醫學教育;崗位勝任力;培養模式構建
  中圖分類號R29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7-2349(2019)05-0076-02
  哈佛大學McClelland教授首次提出“崗位勝任力”一詞,美國醫學教育委員會將臨床醫學崗位勝任力界定為師應具備以下核心能力:職業精神與素養、臨床技能與醫療服務能力、醫患溝通能力、疾病預防與健康促進、團隊合作能力、醫學知識與終生學習能力、信息與管理能力、學術研究能力[1]。傣醫學是傣族同疾病長期斗爭而總結出的傳統醫學,它有著比較系統的醫學理論和豐富的臨床經驗,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是中國傳統醫學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傣醫學專業從2014年開始招生,2014級招生 27人,2015級招生30人。本專業培養目標為掌握傣醫藥傳承和傣醫臨床思維能力,從事傣醫藥的醫教研的專業人才。醫學教育的宗旨是通過臨床實踐教學使醫學生都能深刻認識醫療崗位的需求,提高臨床臨床技能、醫患溝通能力以及創新能力,達到醫師所具備的崗位勝任力[2]。傣醫學是傣族長期臨床實踐中產生的,這是一門操作性較強的學科,其臨床實踐的培養是成就高素質傣醫的關鍵所在。本文結合我校傣醫學專業培養實踐教學環節的工作實踐,探討如何確保傣醫學專業的培養質量。
  1 以崗位勝任力對培養傣醫學專業醫學生的要求
  “社會—生物醫學模式”的醫學模式已經向“生物—環境—社會—心理—工程醫學模式”轉變,新的醫學模式要求醫學重心從以疾病為中心向以病人為中心轉變。這促使我們醫學院校在培養學生時從以往的過多關注疾病轉向關注病人,更多的需要臨床醫生不僅需要精湛的醫療技術,而且需要臨床醫生熟練地運用醫患溝通技能、情感表達、價值取向,以求所服務的病患受益。通過以崗位勝任力培養為導向,逐步實現由教授醫學知識為主的教育向綜合素質教育轉變,強調堅持以學生為中心,注重培養醫學生的科學探索精神和人文素養,提升學生的臨床基本能力與醫患溝通技巧等能力,鼓勵醫學生獨立思考,培養團隊意識,為培養傣醫生打下堅實的基礎。然而,目前傣醫專業人才緊缺,患者接受程度與受眾范圍較小,更需要傣醫在臨床實踐過程中有較好的醫患溝通能力與團隊協作能力,還需要具備較好的職業精神與素養等能力。
  2 傣醫學臨床實踐培養現狀及難題
  傳統的傣族醫藥學具有悠久歷史,2000多年前傣族人民在長期的醫療實踐中,總結了大量的治病的傣方傣藥經驗,形成了以“解毒理論”“四塔、五蘊理論”、“風病論”為核心的一門民族醫學。國家高度重視民族民間醫藥的開發,傣藥中有許多治療常見病與多發病的綠色良藥,傣醫傣藥的具有很大的發展前景。但是,目前傣醫專業教師數量不足與??平滩娜狈?,教學的依據是教材,缺乏以崗位勝任力為導向的??平滩?,同時傣醫的專業教師缺乏,對新醫學改革形勢下教學計劃的實施、教學進程的完成等有一定影響[3]。培養傣醫人才的標本室、實驗室和臨床實踐技能中心缺乏,學生無法對所學到理論知識與實際操作相結合。當前臨床醫學的方向是向“以病人為中心”的轉化,而這種轉化需借助臨床技能與團隊合作能力、醫學知識與終生學習能力、信息與管理能力、學術研究等能力的積累。傣醫學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科學。傣醫學專業培養的基本技能受到當前主客觀環境諸多因素的影響,傣醫學專業醫學生往往無法達到預期培養目標。傣醫學專業的建立時間較晚,招生規模擴張速度較快,而相應的硬件設施未能及時完善,資源不足,且傣醫院和教師隊伍建設不盡合理。這些因素都導致傣醫學專業醫學生生臨床技能與素養不能完全達到以崗位勝任能力為導向的教學要求。
  3 以崗位勝任力為導向的傣醫學臨床實踐培養對策
  3.1 加強解決臨床實際問題能力培養 針對當前傣醫學實踐現狀,為更好地提升傣醫學臨床實踐者綜合素質,應該著力構建一種以崗位勝任能力為導向的培養模式。根據“崗位勝任力”的培養要求,傣醫學專業醫學生應需參加醫院教學查房、專題講座、疑難病例討論會等教學工作。通過此環節的教學評價、教學內容和教學效果三級考核指標考核、評估傣醫班醫學生在教學環節中的管理協調能力、語言組織能力和醫患溝通等能力是否達到培養目標。臨床技能培養是傣醫專業醫學生培養環節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教學目標是學生應具有較強的臨床實踐技能與臨床思維能力。臨床技能考核指標下細分臨床綜合素質、臨床理論知識和臨床實踐操作技能三個考核指標。綜合素質指標主要考核學生的職業精神與素養、醫患溝通能力、疾病預防與健康促進、團隊合作能力等方面。臨床理論知識的考核主要采取試卷考試的方式,臨床操作技能則采取臨床實踐操作、人體模型操作等方式考核學生臨床技能。傣醫的學生需掌握文獻檢索、病例觀察、Meta分析等科學研究方法;能夠發現有價值的臨床現象并研究其發生發展規律是崗位勝任力體現的重要因素[4]。崗位勝任能力表現優秀的傣醫生不僅能夠較好地處理日常的醫療工作,同時關注傣醫學科的發展,通過最新研究結果,更好的服務于臨床。傣醫學的臨床實踐過程是一個動態變化的過程,傣醫需要依據其所學的傣醫理論知識分析臨床出現的實際問題。因此,傣醫學的實踐者需要不斷加強理論學習,培養運用理論知識解決臨床實際問題能力。
  3.2 注重人文素養和有效溝通能力的培養 大部分醫學院校在醫學生的教育中,過多重視對學生醫學專業技能的培養,課堂教育中人文素養教育的比重不足,而且醫學院校對學生醫患溝通技巧的培養方式過于單一,影響了醫學生醫患溝通技巧的養成。首先,傣醫的教學大綱中應增設醫患溝通教育相關課程,提高醫患溝通教育在醫學課程中的比重,提高醫學生對醫患溝通認識的重要性,因此在醫學生醫患溝通教育中,應融入人際溝通學、心理學等相關內容。其次,擴展醫學生醫患溝通教育平臺,促進醫學生培養醫學生良好的人際溝通技巧與團隊合作能力,鼓勵醫學生從新視野去理解“以病人為中心”等理念。作為一名合格的傣醫學臨床實踐者,在醫療環境中需要加強自身人文素養,給予患者更多的人文關懷,使患者更主動地配合醫生的診療。同時,傣醫學診療是一個多部門、患者多方共同努力的結果,醫生在診療活動中,需要醫療多方溝通協作,這就要求醫生必須加強自身的有效溝通能力。
  3.3 加強師資隊伍與團隊合作建設 醫學師資隊伍是醫學教育的核心資源,師資隊伍的整體素質是影響實踐教學質量的重要指標。師資隊伍評價指標中涵蓋傣醫專職教師的人員數量、職稱結構、、帶教水平等指標,切實這幾個指標提高師資隊伍的整體水平及傣醫學生的培養質量[5]。同時,隨著傣醫學科交叉的深化,知識的發展越來越需要多學科包括中醫、西醫的融合,臨床診療常需要不同專業背景的團隊合作完成。團隊合作與領導管理能力在今后臨床實踐中也越發重要。在臨床教學實踐環節中,各學科專業、方向的專家組成小組,對傣醫學生在教學實踐、臨床實踐等方面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和培養。
  4 小結
  傣醫學實踐由于其學科交叉及目前醫學技術局限等現狀,在臨床實踐培養過程中,需以崗位勝任力為導向,通過加強傣醫臨床實踐者人文素養、有效溝通能力、自我學習能力的培養,努力提升傣醫學臨床實踐者綜合素質和崗位勝任能力。以崗位勝任力為導向的傣醫學專業實踐教學質量評價體系的構建及完善,不僅使傣醫臨床實踐教學環節的培養更具有針對性、目的性和實用性,對進一步深化傣醫學科培養模式,推進崗位勝任力內涵建設,提高傣醫學專業的培養質量也有著重要的促進意義。
  參考文獻:
  [1]David McClelland.Testing for competence rather than for intelligence[J].AmericanPhysiologist,1973,28:1-12.
  [2]朱慶雙,張建,賈建國,等.以崗位勝任力為核心的臨床實踐能力培養模式的構建[J].醫學教育管理,2016,2(1):332-339.
  [3]張瑩,張錦英,徐軍,等.基于勝任力的轉化式學習:醫學院校本科教學的改革路向[J].醫學與哲學,2017,38(5):66-69.
  [4]趙萬紅,潘龍瑞,朱克剛,等.我國高等醫學教學模式改革的思考[J].醫學與哲學,2014,35(5):75-77.
  [5]王玲玲,劉玉秀,顧懷敏,等.基于崗位勝任力的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機制再思考[J].醫學研究生學報,2015,28(9):966-969.
 ?。ㄊ崭迦掌冢?018-12-29)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6/view-14941991.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